諸葛亮南征(三)——南中地區的全面勝利

此次行動的具體情況,以《華陽國志》所載為詳。《華陽國志·南中志》說:“建興三年春,亮南征,自安上出水路入越巂。別遣馬忠伐牂柯,李恢向益州,以犍為太守廣漢王士為益州太守。” 則是分派三路大軍,同時向南進攻。 三路戰事,馬忠一路最順利。大概因為朱褒勢力弱,馬忠很快得手,史籍都沒有記載其過程。

《三國志·蜀書·馬忠傳》載: 建興 “三年,(諸葛)亮入南,拜忠牂牁太守。郡丞朱褒反。叛亂之後,忠撫育恤理,甚有威惠”。 三路軍隊力量不一,有強有弱,有主有次。諸葛亮率主力,由今四川省宜賓市一帶向西,進攻高定。其間用了一個緩兵之計,只做進攻姿態,卻不立刻發起攻擊。《華陽國志·南中志》說: “高定元自旄牛、定笮、卑水多為壘守。亮欲俟定元軍眾集合,並討之,軍卑水。” 諸葛亮的軍隊進到高定最靠東的陣地前就停了下來。兩軍遭遇,還未接戰,就先休戰。從字面意思看,是要調動高定的部隊,讓其結集兵力於一地,好一舉全殲。 還有一個文獻沒有明確記述的原因,應該是要調動雍闓的軍隊,讓其增援高定。

諸葛亮南征(三)——南中地區的全面勝利


其目的一是讓反蜀漢軍隊儘量集中,聚而殲之,以節省南征的時間; 一是要調出雍闓的主力,再讓李恢以偏師南下,直搗雍闓後方。《華陽國志·南中志》說李恢南下時,調原犍為太守王士為益州太守,應該是安排兩人一同南下。《三國志·蜀書·楊戲傳》所錄《季漢輔臣贊》說: “(王士)從先主入蜀後,舉孝廉,為符節長,遷牙門將,出為宕渠太守,徙在犍為。會丞相亮南征,轉為益州太守,將南行,為蠻夷所害。” 則王士沒有到南中,只有李恢領軍南下。

李恢時任庲降都督,駐平夷縣,當是由此南下。諸葛亮西進與李恢南下,應該安排了一個時間差,否則雍闓不會出援高定,即便出援,也可能回軍保其根據地。諸葛亮的辦法就是用時間差,調雍闓的軍隊離其本境,再派李恢向南進攻。《三國志·蜀書·李恢傳》載:“丞相亮南征,先由越巂,而恢案道向建寧。諸縣大相糾合,圍恢軍於昆明。時恢眾少敵倍,又未得亮聲息,紿謂南人曰: ‘官軍糧盡,欲規退還,吾中間久斥鄉里,乃今得旋,不能復北,欲還與汝等同計謀,故以誠相告。’ 南人信之,故圍守怠緩。於是恢出擊,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盤江,東接牂牁,與亮聲勢相連。” 昆明的地望不確,但從這段分析,應該在滇池周圍。

李恢是俞元人,既以鄉情矇騙圍困他的人,必定就在附近。又說李恢向南打到盤江,東邊打到牂牁,與諸葛亮的軍隊聲勢相接。所謂南至盤江,其實就是一直向南打到了興古郡。諸葛亮的軍隊是五月渡瀘,過金沙江而來,是從滇西一路向東到滇池地區。要與諸葛亮的軍隊聲勢相接,就是向西進攻。綜合這些情況,李恢行動的支點就在滇池周圍地區,與他說是鄉里的情況相一致。

當時李恢的兵鋒,幾乎橫掃了整個益州郡,徹底端掉了雍闓、孟獲等人的後方根據地。又說此戰之後,李恢與諸葛亮得以聲勢相接,也提示李恢此戰的大致時間。諸葛亮渡過金沙江在五月,則此事在五月以後。諸葛亮五月渡瀘,到秋天才全面平息四郡之亂,則過江之後,戰事還持續了兩三個月的時間。照此來算,李恢的勝戰,還更靠後。李恢之所以能以少量軍隊,取得較好戰果,諸葛亮卻有較多時間遲滯,顯然是因為益州軍隊的主力被雍闓、孟獲等人帶走,阻擊李恢的都是臨時結集的部隊。當時朱提郡在蜀漢政權控制之下,明確說是在李恢控制之下,其南進益州郡,要容易得多,卻沒有早到,只有一個理由,就是出發時間晚。

諸葛亮南征(三)——南中地區的全面勝利

諸葛亮所在的一線,是主戰場,大部分的反蜀漢軍隊都結集在這裡。《華陽國志·南中志》說: “定元部曲殺雍闓及士庶等,孟獲代闓為主。亮既斬定元,而馬忠破牂柯,李恢敗〔夷〕於南中。夏五月,亮渡瀘,進徵益州。生虜孟獲,置軍中,問曰: ‘我軍如何·’ 獲對曰: ‘恨不相知,公易勝耳。’ 亮以方務在北,而南中好叛亂,宜窮其詐,乃赦獲使還,合軍更戰。凡七虜七赦。獲等心服,夷漢亦思反善。亮復問獲,獲對曰: ‘明公,天威也,邊民長不為惡矣。’” 把所有這些事都列在卑水對陣之後,但沒有給出明確的時間。

《三國志·蜀書·呂凱傳》載: “及丞相亮南征討闓,既發在道,而闓已為高定部曲所殺。” 也提到雍闓被殺一事,也沒有說明具體時間。雍闓被高定的手下所殺,說明我們雖然無從知道雍闓的軍隊何時北上,但可以知道他們已與高定的軍隊合兵一處。兩軍還未交戰,雍闓就被高定的手下所殺,當是意見不統一,起了內訌。

《華陽國志·南中志》只說高定被諸葛亮的軍隊所殺,沒有提過程。《北堂書鈔》卷158引《諸葛亮表》: “初謂高定失其窟穴,獲其妻子,道窮計盡,當歸首以取生也; 而邈蠻異心,乃更殺人為盟,糾合其類二千餘人,求欲死戰。” 由此項記載看,諸葛亮與高定交戰,應當不是一戰而定。另一方面,高定打到最後只有兩千多,還在死戰,而諸葛亮追擊孟獲,過江後還頗費時日,說明孟獲的軍隊在諸葛亮攻擊高定時已經南撤。孟獲南撤的原因,首先是因雙方意見不合,不歡而散。另一方面也可能因為得到李恢直擊其後方的消息而回軍自救。

諸葛亮南征(三)——南中地區的全面勝利


《華陽國志·南中志》說: “建興三年春,亮南征,自安上由水路入越巂。” 則諸葛亮是自安上由水路突入越巂。當時高定是在旄牛、定笮、卑水設兵駐守。三地之中,旄牛在北,定笮在西,卑水在東。以從成都出發而言,攻擊越巂,以走旄牛縣一道最直。從安上再折向西,要多走很多路程。《三國志·蜀書·張嶷傳》載:“郡有舊道,經旄牛中至成都,既平且近; 自旄牛絕道,已百餘年,更由安上,既險且遠。” 說明在百餘年間,旄牛道被阻斷,已無人通行,但這似乎不成為諸葛亮改走安上水路的原因。《三國志·蜀書·張嶷傳》既說 “旄牛絕道”,則阻斷道路一事,係為旄牛部所為,而高定既然在旄牛縣一帶設防,阻擋諸葛亮的軍隊,說明這些地方已在高定的控制範圍之內。攻擊高定是諸葛亮的目標,完全可以直接攻擊旄牛縣,打通旄牛道。

《華陽國志·蜀志》說: “章武三年,越巂叟大帥高定元稱王,恣睢,遣〔斯都耆帥〕李承之殺將軍梓潼焦璜,破沒郡土。丞相亮遣越巂太守龔祿住安上縣,遙領太守。安上去郡八百里,有名而已。” 安上距越巂(越巂郡治在邛都縣,在今四川省西昌市一帶)很遠,但卑水距越巂較近,很可能是諸葛亮選擇走這條路的原因。 《三國志·蜀書·張嶷傳》載: “定莋、臺登、卑水三縣去郡三百餘里,舊出鹽鐵及漆,而夷徼久自固食。” 三縣一在北,一在東,一在西,距邛都的路程,都在三百里左右。

定莋縣在今四川省鹽源縣一帶。諸葛亮從安上走水路西進,到卑水與高定的軍隊接觸,再攻到邛都,再南下到今雲南省境內,則卑水在邛都縣以東三百里之地。《華陽國志·蜀志》說: “卑水縣去郡三百里,水流通馬湖。” 則走安上水道,只至距邛都縣三百里的地方才有高定的軍隊駐守,之前的路,並無阻擋,行軍容易。

《水經·江水注》說: “繩水又徑越巂郡之馬湖縣,謂之馬湖江。又左合卑水,水出卑水縣,而東流注馬湖江也。” 卑水縣的一個重要地理特徵,是有一條流經縣境的河在馬湖江一帶匯入金沙江。卑水是金沙江的一條支流,縣名也是因水而得。所謂馬湖江,是指金沙江流經馬湖縣境內的一段。《讀史方輿紀要》卷73說:“馬湖江,在(馬湖)府南,即金沙江也。自烏蒙府流入府界,經蠻夷長官司南,又東流徑府城南,至敘州府界,流合於大江。” 又說: “馬湖府西百七十里。湖在山頂,長二十里,廣七里餘,中有土山,可居四百餘人,亦謂之龍湖。

《志》雲: 龍湖四圍皆峻崖,去大江止二里,水與江同消長,日夕作潮。相傳昔曾有龍馬見於此。” 馬湖及馬湖江得名,大致如此,縣因湖得名。馬湖縣屬越巂郡,在今四川省雷波縣一帶。從地理位置看,卑水大致在今四川省美姑縣一帶。從卑水開始攻擊,還有一個好處,是可以將高定安排在旄牛縣一帶的軍隊置於無用之地,或促其長途回援,可以逸待勞。且其地距邛都近,易於直搗其中心地區,瓦解高定的勢力。

高定的失敗,固然與和友軍衝突,自亂陣腳,給敵人以機會有關,但對其自身而言,兵力佈置過於分散,也是原因。諸葛亮主力在卑水發起攻擊的時候,高定可以調集的兵不多,所以很快失敗。從前引《北堂書鈔》卷158錄《諸葛亮表》中提到高定失窟穴,妻子被擄等事看,高定應該不是在卑水被殺,是在今西昌以西或以南的地方,以少得可憐的二千餘人的兵力,與諸葛亮的大軍作殊死決戰,最後戰死。當時高定的政治中心應該在邛都縣,所以諸葛亮所謂失其窟穴,就是指越巂郡治邛都縣被蜀漢軍隊所佔。高定的最後一戰,就在從西昌退向其西或以南的地方。 高定如此悲壯的結局,說明此時孟獲的軍隊已向其老家撤退,沒有完成最初北上的抗擊蜀漢目標。雍闓死在越巂,孟獲率部退回。諸葛亮敗高定之後,向南追擊孟獲的軍隊。

諸葛亮南征(三)——南中地區的全面勝利

七擒孟獲為虛構故事


其間的戰事,未見於記錄,只有一個孟獲被七擒七縱的虛構故事。 關於孟獲的退卻路線和諸葛亮追擊路線,及諸葛亮五月渡瀘的地點,沒有任何記載。後人憑各人對這一事件的理解,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是從今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直接退回雲南省曲靖市麒麟區一帶。另一種則認為是從今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進入雲南西部,再向東轉到滇池地區。

前一說的依據,大概是因為《華陽國志·南中志》提到建寧孟獲,而又說存縣有雍闓反蜀漢時的營寨,便認為他們的老家在今雲南省曲靖市境內。其實這些都靠不住。有雍闓的營寨,並不說明雍闓就是這個地方的人。當時雍闓已控制益州全境,很多地方都有其軍隊,營寨當然也很多。雍闓反蜀漢,首先就殺了蜀漢委任的益州太守正昂,顯然佔據了太守所在的郡府所在地,其本人後來也當據守在這裡。建寧郡是諸葛亮南征後才改原益州郡設立的,移建寧郡於味縣也是此後才有的事,原來的郡治在滇池附近的滇池縣,所以雍闓的中心在滇池周圍地區。且此時李恢掃平東部地區,孟獲從沒有正規道路的地方南退,無路可退。

《三國志·蜀書·李恢傳》載: “追奔逐北,南至槃江,東接牂牁,與亮聲勢相連。” 東部、南部都已得手,所剩的只有西邊。諸葛亮追擊高定,已過邛都之南或以西,很明顯是沿原來已有古蜀身毒道進入今雲南省境內。 諸葛亮三月從成都出發,至五月渡瀘,只用了兩個月的時間。而在渡過金沙江後,到秋天才完成平定南中的任務,冬天回到成都,則過江之後,至少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或更多的時間,才解決南中的戰事。諸葛亮過金沙江以後的戰事,都是在追擊孟獲。費時既多,說明孟獲進行過頑強的抵抗,後來寡不敵眾失敗。

諸葛亮南征(三)——南中地區的全面勝利


孟獲事後被諸葛亮任命為御史中丞,應該是在這期間看到了他的過人才幹。 鑑於當時還無力深入整頓南中地區的實際情況,諸葛亮採取了一些靈活的措施,作為南征之後的善後辦法。《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引 《漢晉春秋》說:“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諫亮,亮曰: ‘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 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 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 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 諸葛亮南征後的南中地區,又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成為蜀漢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撐起蜀漢天下及諸葛亮北伐出錢出力,貢獻力量。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載: “建興三年秋,南中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 《三國志·蜀書·李恢傳》載: “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於時費用不乏。” 《三國志·蜀書·楊戲傳》錄《季漢輔臣贊》所錄李德昂(即李恢) 的功績是: “安漢宰南,奮擊舊鄉,翦除蕪穢,惟刑以張,廣遷蠻、濮,國用用強。” 《華陽國志·南中志》說: “出其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給軍國之用。” 張柬之也說: “劉備據有巴蜀,常以甲兵不充。及備死,諸葛亮五月渡瀘,收其金銀鹽布以益軍貯,使張伯岐選其勁卒甲兵經增武備。

故《蜀志》稱自亮南征之後,國以富饒,甲兵充足。” 諸葛亮南征之後,對原有的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改益州郡稱建寧郡,新設雲南、興古兩郡,合劉備時設的朱提郡,及原有的永昌、越巂、牂牁三郡,共有七郡。諸葛亮的這種行政區劃設置調整,很大程度上因人設事,利用舊有的人員關係,以鞏固蜀漢在南中的統治。諸葛亮任命呂凱為新設置的雲南太守,而以王伉為永昌太守,控制了今雲南省的西部地區。以李恢為建寧太守,則控制孟獲等人原來起事的中心地區。在沒有把握的越巂郡,則以重兵進駐,派幹臣據守。興古郡則是為了便於管理,分牂牁郡西部設立。充分利用了一些立場堅定的親蜀漢勢力,編織一個堅固的地方政治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