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種“脫貧夢” 打贏“兩場仗”——貴州貧困山區綠色發展見聞

新華社貴陽3月12日電

新華社記者駱飛

3月的貴州烏蒙群山,滿目蒼翠。在平均海拔2200多米的畢節市威寧縣板底鄉,不少山頭上華山松迎風而立,為這片高寒臺地增添綠意。

“我們村之前一到春天颳大風,風沙揚塵比較明顯。這幾年退耕還林,生態比過去好很多。”板底鄉雄鷹村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袁博說,大家這幾天在加緊栽種桃樹,今後能防風固沙,還能採摘鮮果,能較好地兼顧生態和經濟效益。

少數民族聚居的板底鄉是威寧縣深度貧困的鄉鎮之一。這裡山高坡陡,氣候高寒,人們一直都面臨著保護生態和脫貧攻堅的雙重壓力。這幾年,為了加快脫貧,板底鄉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通過種植經果林等,努力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

這段時間,雄鷹村的村民們都在地裡忙碌,搶抓農時。“目前,桃樹苗還處於休眠期,不能再耽誤了,否則存活率比較低。”袁博說,這是廣州番禺區的對口扶貧項目,鄉里採購了1萬株苗,希望今後發展成為村裡的脫貧產業。

2018年3月,被貴州省人民醫院選派到雄鷹村駐村幫扶至今,袁博感受到在貴州貧困石漠化高寒山區,實施退耕還林、栽種經果林等,對改善自然生態,加快脫貧具有的重要意義。

“栽種果樹是著眼長效扶貧,村裡還在經果林下套種蔬菜、中藥材等,以短養長幫助老百姓增收。”袁博說,有良好的生態,脫貧攻堅才能更持久。

栽好樹更要管好樹,村裡聘請了31名村民擔任護林員,每個月給補助。同時,板底鄉還積極落實相關政策,以充分調動老百姓退耕還林的積極性。“目前,退耕還林每畝補助標準是1500元,分3年發放給村民,鼓勵他們參與生態管護,共建美好家園。”袁博說。

作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貴州省,一直堅持守好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這對全省脫貧攻堅主戰場的畢節市意義更重。如今,在一個戰場,打贏生態和脫貧“兩場仗”有挑戰,更有機遇。

在畢節市納雍縣騌嶺鎮,昔日開採煤礦留下的“傷疤”,如今正在被青蔥的茶園所“治癒”。“就這幾天,不少村都在加緊種茶,今年全鎮將新增6000畝茶園。”該鎮黨委書記李踐說,今後“萬畝茶海”將成為助推群眾從能礦經濟向綠色脫貧轉變的重要支撐。

在騌嶺鎮祠堂邊村,去年栽種的茶苗正茁壯成長。“自己種了60畝茶葉,比傳統的種玉米、土豆等產值更高。”村支書李隆權說,目前全村茶葉種植面積達3000餘畝,實現了“人均一畝茶,戶均4畝茶”的產業目標。

除了脫貧,綠色發展需要更多人參與。今年植樹節前夕,貴州省綠化辦、省林業局、團省委共同發起了“e綠黔行”貴州“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活動,“雲植樹”的形式備受歡迎。

主要負責該活動的貴州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互聯網+”的形式,線上捐款,實地種樹,讓全民愛綠護綠的熱情不減。屆時,這批捐款將用於採購樹苗,集中栽種在貴州石漠化比較嚴重的紫雲縣,以幫助當地改善自然生態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