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戰事——李世民的“失敗”東征

對於身在遠東的中國來說,向東發展似乎並不重要,歷史上向這個方向的大規模用兵也不算多,不過這並不代表著中國沒有知名的東征行動,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隋煬帝的失敗東征了,此次東征的失敗影響非常巨大,不但壓垮了隋朝的統治,還讓頗具威脅的高句麗繼續發展,成為唐朝的潛隱患,顯然,作為隔海相望的重要東鄰,朝鮮的威脅對唐太宗來說一樣如鯁在喉,於是,一場東征便應運而生了,那麼,這場東征是如何發生的呢?又會以怎樣的態勢收尾呢?讓我們翻開歷史的書卷一探究竟。

半島戰事——李世民的“失敗”東征

唐太宗李世民

劇變的半島

朝鮮半島和中國一直以來就有密切的聯繫,早在漢武帝時代,這裡就被漢軍征服並設立了4個郡縣進行統治,不過這樣的局面並不長久,在漢朝政權日漸衰微的同時,當地居民組成的政權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到魏晉南北朝的時候,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個國家瓜分了朝鮮半島,他們趁著中國忙於內亂而無暇東顧之際發展壯大,吞併了漢朝設置在當地的郡縣,其中尤以高句麗發展最為迅速,它不但佔據了朝鮮半島北部,還在5世紀時侵略到了黑龍江、松花江的南部地區,騷擾並威脅中原王朝的本土。

半島戰事——李世民的“失敗”東征

漢代建立的四郡

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隋煬帝不惜發動大量民力三次東征,企圖徹底消滅這個東北部不安分的國家,不過事實證明,隋煬帝只是志大才疏的帝王,他無力消滅這個威脅,還將自己徹底拖垮,直到唐朝取代隋朝,朝鮮半島的威脅都沒有解決。不過幸運的是,建唐之初的高句麗重心是南下擴張,因此不但沒有繼續威脅中國的東北邊境,反而與唐朝保持修好,更有趣的是,高句麗的行動帶動了它的敵人百濟、新羅與唐朝交好,畢竟他們不能讓唐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成為敵人的盟友,而新羅更是始終秉承著抱唐大腿的政策來應付百濟和高句麗的威脅。

半島戰事——李世民的“失敗”東征

志大才疏的隋煬帝

於是,唐朝作為突然介入的強大勢力受到了三國的巴結,這讓唐皇非常高興,不必勞師動眾就能安定東北的戰略局勢,何樂而不為呢?就這樣,唐高祖、唐太宗秉承著分而劃之、相互牽制的策略,冊封、賞賜並居中調停素有矛盾的三方,起初,唐皇的面子還有些成效,三國表面上接受了唐朝和解的要求,但是不情不願的應允只是暫時的,很快,三國之間脆弱的平衡被突然的政變打破了。

半島戰事——李世民的“失敗”東征

朝鮮三國在早期的勢力圖

氣吞山河的攻勢

公元642年,高句麗國的東部大人淵蓋蘇文發動政變,斬殺與唐朝交好的國王高建武,立其侄高藏為傀儡國王,封自己為掌握軍政大權的“莫離支”,徹底讓高句麗變了天。而與王位一同更迭的,還有高句麗國的戰略態度,淵蓋蘇文不同於高建武國王,身為一介武夫的他有著極為暴虐、傲慢的性格,因此他一改往日作風,將唐朝的調停置之不理,聯合百濟向新羅發動侵攻,企圖打擊唐朝在朝鮮半島的威望,擴大自己的權勢。當然,淵蓋蘇文確實膽大包天,但他並不傻,他明白唐朝不會對此置之不理,如果他堅持現有的戰略,雙方必然刀兵相見,於是,淵蓋蘇文在南侵的同時,也在緊鑼密鼓的佈置著北方的防禦,首先,他依靠高建武時代建設的千里長城作為第一道防線,削弱唐軍的攻勢,然後他在後方的鴨綠江與千山山脈之間的廣大區域佈置兵力,修築據點作為緩衝帶,最後他大力加強了遼寧8座城市的城防,作為第二道防線,企圖利用縱深和堅壁清野的戰術拖垮唐軍,除了本身的被動防禦,淵蓋蘇文還派遣使者前往居住在漠北的突厥部族——薛延陀汗國,挑撥它與唐朝的關係,想要讓他們夾擊唐朝。

半島戰事——李世民的“失敗”東征

左邊是身佩五刀的淵蓋蘇文

這一番大動作引起了唐太宗的注意,他深知淵蓋蘇文打的什麼小算盤,暗自下定決心要剷除這個禍患,不過在完成準備之前,他還得繼續忽悠對方,於是在新羅的使者報告高句麗和百濟的侵略行動時,唐太宗仍然派遣了相里玄獎抵達平壤,要求高句麗停止自己的侵略行為,在得到淵蓋蘇文的拒絕後,唐太宗獲得了出兵的藉口,便展開了全面的備戰,在國內,他安排專人前往各地蒐集軍糧,製造運輸艦船、攻城機械並募集士兵,在國外,他命令新羅整備軍隊和物資,隨時策應、支援唐軍的行動。當這一切準備妥當之後,唐太宗詔令集結的水陸各軍和奚、契丹、新羅等軍向高句麗進發,而他自己則在留下太子監國後,率剩餘軍隊由定州北上遼東。

半島戰事——李世民的“失敗”東征

整備的唐軍

公元645年3月,唐軍的全面進攻開始了,陸地部隊由李勣率領,從幽州出發,渡過遼水後直撲東北方向的新城,在利用突然襲擊輕鬆奪取此地後,又率軍殺向建安城,途中殲滅援軍數千,接著李勣率部從西、北面攻取蓋牟城,俘虜人口2萬,奪取大量糧餉,這一系列的勝利並未讓李勣止步,他馬不停蹄的率領4000騎兵殺向新城西南面的遼東城,以期再用快速襲擊的方式奪取這個重要城市。就在陸上的唐軍連戰連勝之時,走海路而來的唐軍也由山東東萊抵達了遼東半島西邊的卑沙城,與一路順風的航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唐軍剛一下船就碰到了釘子,卑沙城三面絕壁的地理優勢讓唐軍很是吃虧,不過正如那句斯巴達名言所說:“勇士是城市最好的防禦”,而缺乏勇士的卑沙城自然無法抵禦強大的敵人,於是唐軍用夜襲的方式輕鬆佔據了該城,俘虜城內男女8000人,旗開得勝的大總管張亮在獲得了第一個落腳基地後,又馬上分兵前往鴨綠江附近騷擾敵人,至此,唐軍第一波攻勢便順利完成。

半島戰事——李世民的“失敗”東征

壁畫上的唐軍

初期戰鬥的順利讓李勣對現狀非常有信心,以至於他手上僅有4000騎兵也敢正面去應對高句麗趕來支援的4萬大軍,面對這樣懸殊的軍力,李勣的部下認為應該選擇固守,等待支援,但以往突襲的屢屢得手讓李勣覺得高句麗沒有能力應對唐軍的突襲戰術,便決定以騎兵衝擊結束這場戰鬥,唐軍的衝鋒確實威力無比,但當所有騎兵衝入敵陣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敵軍的數量優勢逼的失去衝擊威力的騎兵節節後退,所幸在這般危急的情況下,李勣登高觀察,發現了高句麗軍的致命弱點——龐大的陣容導致行伍混亂,在發現這個重要情報後,李勣當機立斷率領重新整隊的騎兵從側翼衝擊高句麗軍陣,最終,迫使高句麗軍拋下1000具屍體倉惶敗退。在援軍被唐軍擊敗以後,遼東城也就成了孤城,雖然他們堅持據守,卻也只是徒勞的掙扎,在經歷唐軍20多天的圍攻後,終被一舉攻破,損失1萬人,被俘5萬男女。

半島戰事——李世民的“失敗”東征

強大的騎兵是唐軍致勝的法寶

攻破遼東城後,唐太宗令全軍休整一段時間,到5月28日,全軍繼續開拔,向白巖城挺進,在3天的路程中,唐軍遭到了1萬餘高麗士兵的阻擊,不過他們實在不堪一擊,被僅僅800名騎兵給擊潰了,就這樣,一路勢不可擋的唐軍抵達了白巖城下,鑑於遼東城的悲劇和唐軍的所向披靡,城主孫代音遣使投降唐朝,不過出於恐懼,他很快又反悔了,最後,在唐軍凌厲的攻勢下,孫代音知道無法抵抗,便再次選擇投降。面對這樣一個主動歸降的城市,唐太宗為了鼓勵其他人效仿,便優待城中百姓,給予食物,用庫存財物賞賜來阻止士兵的哄搶,最後還將那些其他城市趕來的士兵悉數釋放,意在讓他們回去宣傳。

半島戰事——李世民的“失敗”東征

唐太宗的寬容需要金錢作為支撐

安市城的轉折

到目前為止,唐軍可以說一帆風順,高句麗所修築的第二道防線也僅剩下安市城、烏骨城、建安城等還未拔除,為一舉摧毀高句麗的防線,唐太宗決定進攻守備最完善的安市城。6月20日,唐軍經過9天的行軍終於抵達安市城北,經過試探性的進攻後,唐太宗決定放棄強攻,因為此城很難攻破,而且此時高句麗的援軍正在高延壽和高慧貞的統帥下趕來,為了避免腹背受敵,唐太宗改變戰術,利用1000多人的突厥騎兵引誘敵人進入包圍圈,意圖一舉殲滅援軍,斷絕安市城的希望。

半島戰事——李世民的“失敗”東征

充當誘餌的輕裝突厥騎兵

由於高延壽摸不清唐軍的實力,因此當他接觸到一觸即潰的突厥騎兵後便不假思索的追擊到了安市城東邊的六山,在這裡,唐太宗精心佈置著圈套,他首先命令李勣率領1.5萬名步騎兵在西嶺列陣,正面引誘對方,接著安排長孫無忌代1.1萬精兵埋伏于山北峽谷,最後,他自己親率4000名騎步兵登上北山。當這個口袋張開的時候,高延壽發現了李勣所率的士兵正在列陣,於是他也不甘示弱的列陣而出,見到敵人終於上鉤,唐太宗立刻下令李勣發動攻擊,正當高句麗軍忙於應對敵人衝擊的時候,長孫無忌和唐太宗的伏兵從山谷和山頂中殺出,在前後夾擊之下,將敵人打的大敗虧輸,損兵2萬餘人,面對如此徹底的失敗,被團團包圍的高延壽只能帶領剩餘的失敗投降了唐軍。

半島戰事——李世民的“失敗”東征

列陣的唐軍步兵

六山的勝利讓唐太宗恢復了信心,認為安市城不過是囊中之物,於是,他率唐軍移營城東,在軍事會議上,唐太宗力排眾議,放棄進攻建安城與正在圍攻它的張亮所部匯合的提議,堅持先奪安市城。確定了方針後,唐軍趕到城南,切斷了與建安城的聯繫,並迅速展開行動。一開始,唐太宗打算勸降守軍,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後,唐軍挖掘土堆,發射石塊,展開猛攻,不過無論是軟是硬,安市城就是無法攻破,即便是土堆倒塌後將城牆壓垮了,也無法打開局面,反而被出擊的守軍佔據了土堆。雖說唐軍不能成功,但守軍也拿唐軍沒辦法,夜晚的突襲被有所準備的唐軍給擊退,援軍和突圍都不能指望,就這樣,雙方陷入了僵局。這可急壞了唐太宗,馬上冬日將至,大軍的糧草補給即將告罄,顯然已經無法支持長期的圍攻了,於是,在9月19日,唐太宗下詔班師,為此次攻堅作戰暫時劃上了句號。

半島戰事——李世民的“失敗”東征

血戰到底換來了唐軍堅持不住

匆匆收場

安市城的失敗瑕不掩瑜,總體來說唐軍的東征仍舊是所獲頗豐的,除了俘虜的眾多人口、牲畜外,唐軍還殲滅了高句麗4萬餘人,拔除了其10餘座城市,瓦解了北方防線,更是開了疆拓了土,不可謂不成功。不過這對於有始有終的唐太宗來說,仍然是不夠的,對他來說高句麗仍然是個威脅,影響他在朝鮮半島的霸權,於是唐太宗安排李勣率領步兵,牛進達率領海軍繼續進攻高句麗,不過這一次與他自己御駕親征不同,唐太宗放棄了大軍攻堅會戰的方式,改為小股部隊突襲佔據城市,打了就跑的戰術騷擾敵人。就這樣,經過了兩年兩次的大規模騷擾進攻,高句麗已經被破壞的舉國困弊,眼見時機成熟,唐太宗便再次準備東征,只是由於感染了疾病於第二年死亡才暫時作罷,而唐與朝鮮的戰事也要留到高宗的手上才能解決,而這,就是下一個故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