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背水列陣比韓信還早,為何被說像個女人?

提到背水一戰,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都是韓信,實際上他並非背水列陣的第一人。且不說春秋時濟河焚舟的秦國大將孟明視,就在韓信背水列陣的四年之前,就有另外一人背水列陣,大破秦軍。


當時,反秦聯軍的趙王歇及張耳被秦將王離率20萬人圍困在鉅鹿。其他諸侯畏懼秦軍兵勢,都猶豫不決。只有項羽率領江東子弟渡過漳河,帶足三天干糧,砸掉灶具,鑿沉舟船,自斷歸路,以示不得勝利絕不生還的決心。沒了退路的楚軍士氣高昂,與秦軍連續血戰九場,終於取得了勝利,秦軍主將王離被俘,其餘將領死的死、降的降。經此一役,秦軍士氣一蹶不振,兩年後秦朝就宣告了滅亡。
比起韓信的背水列陣,項羽在鉅鹿之戰中表現得更加勇猛無前、氣吞山河。因為韓信在戰前做了大量工作:首先派間諜刺探軍情,得知對方主帥驕傲輕敵,無視部下的正確意見,為韓信後面的計劃提供了情報基礎;其次派出兩千軍隊繞到敵營側方,伺機故佈疑陣以亂軍心;戰鬥打響後,韓信沒有將全部兵力一次性投入戰鬥,而是先用小股兵力接戰詐敗,遺棄戰鼓戰旗誘敵深入。整個部署絲絲入扣、滴水不漏,間諜戰、信息戰、心理戰……如同一張大網將對方牢牢罩定,插翅難逃,充分體現了“謀戰派”謀定而後動的縝密思維。
而項羽在主力渡河之前雖然也曾派出小股部隊進行試探性攻擊,但沒有做出韓信那樣周密的部署,主要還是憑藉必勝的信心、過硬的戰鬥能力、強悍無畏的作戰風格取得勝利,是典型的“勇戰派”打法。

剛烈悍勇的項羽被後世視為“戰神”,但偏偏有人說他是“婦人之仁”。乍一想來,這一剛一柔兩種矛盾特質似乎很難統一在同一個人身上,下此論斷的人到底是誰呢?冤家路窄,正是另一個背水列陣的神仙級人物——“兵仙”韓信。
劉邦起兵反楚前夕曾與韓信進行過一次談話,在提到項羽時,韓信說:“項羽這個人喑嗚叱吒,要論格鬥技能,一人可敵千萬人,但他自恃武功,不能容忍其他方面有特長的將領,這叫匹夫之勇,當個特種兵沒問題,當將軍不行,當一國之君更不行。
“他表面上對部下恭敬慈愛,噓寒問暖無微不至,部下有個頭疼腦熱,還哭哭啼啼給人發點兒營養品。但是部下立了功勞,該動真格的了,他倒把給人刻好的銅印掂在手裡翻來覆去,恨不得把稜角都磨圓了,就是捨不得放權,這叫婦人之仁。將士們出生入死,難道是為了跟領導打盹兒嘮嗑、吃肉喝湯的麼?人家要的是列土封疆、稱侯進爵啊!一個領導不能滿足部下的核心需求,僅憑小恩小惠,一定會失去人心,難成大事。”
二人第一次見面時,韓信只在項羽手下混了個“執戟郎中”。數年之後再度相會,早已物是人非、強弱易勢。只見垓下風雲激盪,一個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層層推進、步步緊逼;一個率二十八騎三戰三勝、斬將刈旗,瞋目叱將、人馬俱卻。一位兵仙,一位戰神,這場名副其實的“神仙打架”,終究還是按照兵仙的劇本發展下去,以戰神的黯然退場落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