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鵝》:完美主義者為藝術的獻身

《黑天鵝》是2010年由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執導的美國電影。娜塔莉·波特曼,文森特·卡索和米拉·庫妮絲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10年9月1日在威尼斯電影節率先放映。

《黑天鵝》講述了一個有關芭蕾舞的超自然驚悚故事。女主人公妮娜所在的劇團需要一個能在無辜優雅的白天鵝和熱情詭詐的黑天鵝之間完美轉換的主人公,妮娜為了保住在劇團中的主演位置,找到了自己心中的黑天鵝,一步步將白天鵝“殺”死。

這部電影折射出了生活中完美主義者的心理,他們在外界與自身施加的巨大壓力之下,成就了經典之作,卻沒有將自己救贖。

我們抓住了電影的三個線索,來談談我們對這部電影的理解。

1、母親

影片從最開始我們都不能忽視妮娜母親這一角色,在我看來,她是造成妮娜人格的直接原因。

我們能夠用看得出來,妮娜已經不是一個少女了,可是她的房間依然充滿粉色,擺著各種毛絨娃娃,睡覺前都要她的媽媽為她放上一段音樂。

她的母親控制慾很強,作為一個曾經的芭蕾舞者,在生完女兒後不得不放棄自己的事業,而妮娜被她的母親當作了自己事業的一個延續,妮娜也一直受母親的操控,承載著母親的願望,將每一個動作做到極致。

其中一個細節就可以看出母親對妮娜的這種控制,在妮娜得知自己成為女主角之後,母親買了蛋糕為她慶祝,但在妮娜表現出自己因為控制體重不能多吃的時候,母親的態度瞬間轉變,妮娜知道自己違背了母親的意願,才不情願的吃下了蛋糕。這是一位想要女兒的一舉一動都必須與自己的意願相一致的母親,在這樣的引導下,妮娜成為別人眼中的乖乖女,卻也看得出她長期壓抑著自己,她的母親鎖住了妮娜心裡的“黑天鵝”。

妮娜在尋找“黑天鵝”的過程中,也在逐漸反抗母親的控制,從最開始與母親談心,到後來拒絕母親進入自己的房間,最後她為了擺脫母親與莉莉進入夜店,直到演出的前一晚上,甚至將母親從自己的房間趕出去,這是一個逐漸的過程,隨著妮娜心中的“黑天鵝”被喚醒,她也開始掙脫母親的束縛。

《黑天鵝》:完美主義者為藝術的獻身


2、莉莉

妮娜能夠完美演繹白天鵝,卻不能釋放黑天鵝的熱情,而莉莉作為一個與妮娜性格相反的舞者,能夠毫不費力地為觀眾呈現出黑天鵝的狀態,可是主演只有一個,這種競爭使你那陷入一種焦慮的狀態,她必須突破自己,變成“黑天鵝”。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心裡都有一隻“黑天鵝”,就像每一個人的陰暗面一樣,它會隨著我們不好的情緒而顯露出來。

為了保住女主角而時刻競爭,為了演繹好“黑天鵝”與導演之間微妙的關係,擺脫母親時時刻刻的控制,想要變完美而偷拿前任主演的東西......

這些情緒都在妮娜體內發酵,就像她身體的變化一樣,她在逐步變成一隻充滿野心的黑天鵝。

其中莉莉起著關鍵的作用。

一直把莉莉當做競爭者的妮娜,在與莉莉一起從夜店回來後,另一種性格完全顯現,也是從這裡開始,妮娜開始出現幻覺,她對莉莉有性幻想,並且到處可以看到莉莉想要取代自己的景象,甚至在自己的幻覺下,將莉莉殺害,這樣她就成為了唯一的女主角。

我們能夠在莉莉這個角色中看到“黑天鵝”的蛻變,因為自己取代了貝絲女主角的位置,妮娜也在擔心同樣的問題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她把莉莉當成最具威脅的競爭者,覺得莉莉在做著一切不利於自己的事情,而事實上,一切都是她的幻想。

《黑天鵝》:完美主義者為藝術的獻身


3、妮娜

整部影片在拍攝的時候沒有采用外景拍攝,全部都是昏暗的色彩,鏡頭也給人一種不安的感覺,我們能夠感受到來自女主的那種壓抑。

一個完美主義者的好勝心是非常強的,所以她會在意身邊每一個人的表情,對她的看法。旁人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就會在妮娜的眼中放大,放大成對自己的不滿和嘲諷,她把自己身邊的所有人當做自己的假想敵,長期緊繃的精神狀態對她的心裡和情緒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正是女主這種苛求完美,時刻都在競爭的狀態,才成就了“黑天鵝”,但是不幸的是,這樣的黑天鵝,我們只能看到一次。

我們可以從妮娜不自覺的與維諾妮卡競爭、對於莉莉做自己的替補十分敏感、在舞臺上過分注意臺下觀眾的表情等細節感受到妮娜追求完美的心情。

其實這種心理很像有一些壓力過大的高三備考生,想讓自己的成績更加完美,而過分注重身邊人的成績,隨之而來的就是焦慮和不安,以及伴隨著焦慮而來的自卑。這些因素很容易的成為了干擾他們的因素,所以越是苛求完美,就越是過猶不及。

《黑天鵝》:完美主義者為藝術的獻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