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住建|破局停車難 青島“利劍出鞘”

青島住建|破局停車難 青島“利劍出鞘”

青島日報2020年3月12日4版

青島住建

精準發力 促攻堅

開欄的話

從片瓦遮頭到高屋廣廈,又從繁華迤邐到重回自然。幾十年來,青島城鄉面貌發生鉅變的背後,是人居需求的提升和居住環境的更迭。

“一磚一瓦系民生,一路一橋總關情”,作為城市公共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涉及老舊小區改造、物業服務管理、停車場建設、斷頭路打通等住房建設領域的工作與每一位老百姓的生活都息息相關。

為了盯住群眾身邊、房前屋後的“實事、小事”,為了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服務效能,青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與青島日報聯合推出《青島住建—精準發力促攻堅》專欄,從即日起,將針對百姓和企業關心的住建領域熱點話題,陸續進行全方位調查報道和重點政策解讀分析,旨在既能不斷督促決策部門創新舉措,提高辦事質量,又能切實有效地維護群眾利益,增進民生福祉。通過“內外兼修”的推進,實現城市品質不斷提升,為青島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貢獻“住建力量”。

新規出臺既為全市停車管理提供宏觀指引,又對權責獎補等進行微觀敲定——

破局停車難 青島“利劍出鞘”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王冰潔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破解“停車之難”是一項民心工程,更是一門系統學問。

透過辦公室的窗戶,園區某企業負責人孔海洋每天都關注著市南區軟件園區停車樓項目的建設進度。隨著上個月新停車樓的啟用,日復一日的“搶位大戰”終於告停,對他而言,這意味著今後可以更從容地開啟每一天。

青岛住建|破局停车难 青岛“利剑出鞘”

青島軟件園市南園核心園中心區停車樓項目正式投用。傅學軍 攝

據統計,去年青島七區新增公共停車泊位共計8165個,未來三年,中心城區還將新增泊位25萬個。曲線上揚的背後不僅是城市停車建設管理水平的進階,更是居民生活幸福指數的攀升。然而,僅靠新建泊位並不能拔本塞源,要想徹底填補高峰期超30萬的停車位缺口,青島亟須“多方合力”,實現一盤棋和一體化的精細管理。

3月4日,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在市發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由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牽頭制定的停車設施規劃建設管理“26條新規”正式發佈,對停車問題的“管理屬地化、建設市場化、運營智慧化、監管法制化”等方面進行細化明確。這一頂層設計的出臺,既為全市停車管理提供宏觀層面的方向指引,又對權責獎補等進行微觀層面的敲定落實。

在某種意義上說,這是青島下決心擊碎“停車難”這塊頑石所拔出的一把“利劍”。

瞄準“剛需中的剛需”

“開車十分鐘,停車半小時”曾是孔海洋每天上班時的真實寫照。停車難問題不僅困擾著他及員工,還一度對公司運營產生了較大影響。“以前市南區軟件園停車難,導致客戶都不願來找我們談業務。”曾和孔海洋有同樣煩惱的園區企業家,不在少數。

疫情期間,園區200多家企業終於迎來好消息,“為了讓企業安心復工,市住建局疫情期間對項目實行特事特辦,合理縮短驗收週期,停車樓在上個月20日通過竣工驗收後迅速投用。”據青島軟件園發展有限公司工程部部長鄭學峰介紹,新停車樓共六層,最多可容納2000餘輛車,是目前省內最大的獨立單體停車樓。投用後,不僅可以緩解停車和交通壓力,還將有效拉動區域經濟增長。

根據普查結果顯示,我市中心城區小汽車保有量約125萬輛,現有停車泊位約144萬個,車輛和車位數比值為1:1.15,符合國家規定的車位配比。然而,基本車位滿足率卻不足80%,缺口主要集中在市南、市北、李滄區老城區以及醫院、商業區等部分重點區域。

針對“吃緊地帶”,需要因地制宜,量體裁衣。據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總工程師劉立介紹,緩解老城區停車難,首先要加大公共交通供給,並鼓勵非剛需群體搭乘公共交通出行;對於重點區域要利用零星邊角地塊以及地下空間建設立體停車空間;此外,還要發動有條件的單位錯時開放共享停車設施。“對於醫院停車供給,制定市場化的醫院停車收費政策,杜絕借醫院停車免費政策長期佔用院內停車位的現象,從而提高車位週轉率。”劉立說。記者瞭解到,目前市內三區均啟動了老城區綜合治理示範區項目,諸多停車項目正加緊建設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鑑上海、北京等地區的先進管理經驗,此次出臺的“26條新規”中還提出倡導開展停車“社區自治”,社區可在居民委員會等的監督指導下成立停車自治組織並可自行確定停車收費價格,真正實現居民自己的事情自己管。

把停車問題“交給市場去做”

“市場能做好的交給市場去做”,解決停車問題亦是。

全程參與前期調研和新規起草工作的市政設施管理中心主任王濤向記者透露,“26條新規”中有一半的篇幅是針對停車產業化,其中包括土地規劃、資金獎補、商業配建等方方面面,青島對市場化建設運營停車設施的支持力度見諸紙端。

新方案一出臺,便在企業間引起不小的關注度。據項目經理李昕剛介紹,由青島市市政空間開發集團投資建設的市北中央商務區停車場項目除設置450餘個地下停車泊位外,還設計了服務於停車配套的展廳等,試圖探索更多元化的經營。“新規中首次提出允許停車項目配建不超過20%的附屬商業面積,這讓我們企業更堅定了經營思路,也看到了更清晰的發展方向。”

新政還傳遞出一個信號——用有限的財政資金撬動巨大的市場資本,為了充分激發企業投資積極性,“26條”中對資金獎補進行了明確規定:根據新建停車設施類別不同,每個泊位給予補助1.2萬—2萬元不等。據悉,這一獎補力度走在了全國前列。

要想“滿盤皆活”,就要善於“資源整合”,在此過程中政府也要轉變思路,從管理者變身服務者。“新規出臺的一大意義還在於,建立起完善的體制機制和明晰的責任分工,政策對每一條具體措施都做了責任分工,共涉及33個單位部門。隨著接下來的實操落地,各部門更應強化服務理念,真正做到服務於企業,造福於百姓。”王濤介紹說。

用大數據撬動停車難“頑石”

一味地增建停車位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策,就像單純修建公路不能徹底解決交通擁堵一樣。華通集團旗下青島華睿停車公司總經理奚麗亞認為,解決停車難,實質上是供需之間有效對接與平衡的命題。既要通過新建停車位進行“開源”,又要採取智慧化、一體化管理措施實現“節流”,讓既有的停車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為了解決“一邊停不滿,一邊沒處停”的現狀,目前青島建立起“青島市智能停車一體化平臺”,已接入泊位動態信息12萬餘個,還同步開發應用了“宜行青島APP”互聯網移動終端。“除了匯聚泊位信息、為市民提供停車引導,同時也可以為市政府決策提供參考,這正是智能一體化平臺存在的意義,隨著未來數據接入覆蓋面的擴大,平臺數據分析也將對精準管理產生更大價值。”奚麗亞說。

到2022年,全市經營性停車場要基本納入智能停車一體化平臺,聯網管理泊位將達到31萬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青島市還明確了聯網管理獎補——對既有停車場實施智能化改造並聯網管理的給予1萬元獎補。通過發展智慧停車,也進一步服務於智慧城市生態建設。

風物長宜放眼量。停車建設管理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與城市規劃、交通執法、城市治理、價格政策等各方面息息相關,動態科學分析方能切實解決停車難。“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在政策的實操中,有效引導需求、合理分配資源、嚴格規範秩序,缺一不可。我們也呼籲,各區市和相關部門針對各方職能,儘快出臺行之有效的方案細則,同其心,一其力,助力城市品質不斷改善提升,讓‘停車難’不再成為百姓煩心事。”劉立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