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本文為新能源情報分析網編輯宋楠原創拍攝、撰寫併發布,禁止任何公眾號或網站轉載。前後跨越7年時間,收集、整理、尋找並拍攝,由位於河南省洛陽市的第一拖拉機廠於1960年代研發並量產,人民解放軍軍用東方紅665型6輪驅動重型載具評車系列稿件。

東方紅665型6輪驅動重型載具(後文簡稱東方紅665),採用V型8缸風冷散熱柴油發動機,採用手動分時6X6全輪驅動技術(標配3把差速鎖),非承載前中後整體式硬橋懸架。1966年5月開始立項、1970年代完成定型、1979年參加對越作戰至1989年兩山輪戰期間成為人民解放軍現役裝備,用於牽引100口徑地空高炮、122mm\\152mm口徑的重型火炮及輜重運輸。至2004年,東方紅665型6輪驅動重型載具,依舊在解放軍諸多軍兵種部隊服役。

1、東方紅665的研發和生產製造商-第一拖拉機廠: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第一拖拉機制造廠(後文簡稱洛陽一拖)是中國生產農業機械的特大型企業。位於河南省洛陽市的澗西區。幾乎完整複製蘇聯基輔(現在的烏克蘭首都)拖拉機廠的洛陽一拖,屬於最早一批蘇聯援建“156”項目之一,具備生產驅動總成、履帶行走裝置以及全產業鏈的綜合性機械廠商。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1959年11月1日,洛陽一拖舉行落成典禮大會,受周總理委託,譚振平副總理主持剪綵典禮並發表重要講話,中國農民工地不用牛的時代開始了。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洛陽一拖發展至1980年代擁有職工3.7萬餘人,具備年生產2萬臺多款履帶式拖拉機、6萬臺多款輪式拖拉機、1萬臺100系列柴油機、1500臺壓路機、500 臺東方紅665型6x6\\6x4\\4x4軍民用重型載具、以及30萬臺自行車的生產能力,同時還生產叉車、燃油泵、發電機組、菸草機械、壓力容器等 6個系列50多種產品。實際上,洛陽一拖參照二戰期間蘇聯重工業廠商“軍轉民”潛力,同樣可以在必要時候生產輪式和履帶軍用裝備。在1970年代,洛陽一拖就生產用於出口的59式主戰坦克。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在位於洛陽的“農耕博物館”中(亦可被看作是洛陽一拖的廠史館),保存著大量洛陽一拖珍貴歷史資料以及各個時期生產的拖拉機實物,幷包括1臺參加過對越作戰的東方紅665和出口用59式主戰坦克。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洛陽一拖的首款產品為“54型”履帶式拖拉機(最大輸出功率54馬力、約等於39.7千瓦),1959年試製成功東方紅“75型”履帶拖拉機(最大輸出功率提升至75馬力、約等於55.1千瓦)並在1966年全面替代中國市場上再通的“54型”履帶式拖拉機。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館藏的這臺“54型”履帶式拖拉機於1965年至1996年在黑龍江二龍山農場服役,31年間耕地47.3萬畝,相當於其他同型號拖拉機47年的作業量,並創造31年無大修記錄,節約柴油和維修費13萬元,成為黑龍江墾區著名的標兵車,被北安農墾局譽為“北大荒精神”的象徵。該車6任車長中,有3位被評為省級以上的勞動模範。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為了滿足社會主建設需要,洛陽一拖不僅在持續製造“54型”履帶式拖拉機(首款產品),還在1958年開始自行生產介於汽車與農機之間的汽車拖拉機。洛陽一拖生產的汽車拖拉機採用前置動力(柴油機)後輪驅動的模式,兼容(拖拽)多種作業功能模塊適用於中國南北方氣候環境。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源自1958年試製的汽車拖拉機的“東方紅40型”汽車拖拉機及改型,2020年代依舊是洛陽一拖內銷和出口的主力產品。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1958年晚些時候洛陽一拖在“75型”履帶式拖拉機量產車基礎上,改型出鐵道專用調庫機車。這款“1958年款”軌道調庫機車製造初衷原為滿足洛陽一拖廠區內,軌道平板車廂裝載和待發需求。在全國軌道建設大發展時期的1960年代,製造成本低、牽引力大、可快速量產的“1958年款”軌道調庫機車被全國諸多鐵路局和大型廠礦購買。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1958年11月,在洛陽一拖的正門舉辦了一個小型展會,參展的產品全部為自行生產的多款拖拉機,其中包括汽車拖拉機、“75型”履帶拖拉機以及安裝不同功能上裝的針對改型。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1966年,洛陽一拖成立了具備年產量1000臺車的665分廠,在法國貝利埃GBC8MT原型車基礎上,利用捷克太拖拉V8型發動機,量產出東方紅665型6輪驅動重型載具。東方紅665型6輪驅動重型載具主要用於填補1960年代,人民解放軍炮兵部隊,對重型火炮鋪裝路面及複雜路面牽引和輜重補給。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1970年代為了保障中國軍工企業應對安全,在建設“大三線”環境下,洛陽一拖接受上級主管單位任務,組建704分廠開始量產“59式”主戰坦克滿足解放軍裝甲部隊裝備需求。在量產東方紅系列履帶式拖拉機滿足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同時,生產“59式”主戰坦克(配發100mm線膛炮中期改型)。利用集團優勢,洛陽一拖665分廠在量產東方紅665型6輪驅動重型載具同時,704分廠在“59式”主戰坦克基礎上積累了相當軍用技術裝備研發、改進、量產和配套經驗,用於研發搭載120mm口徑滑膛炮+更先進“3合1”火控系統的主戰坦克樣車。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在洛陽一拖旗下的704分廠廠區內,依舊停放這1臺迷彩塗裝的“59式”改型主戰坦克、配發的100mm口徑線膛炮+建議激光裝表火控系統+炮塔格柵防護裝甲的技術設定,代表著其1980年代量產的身份。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備註1:上圖出自《坦克裝甲車輛》雜誌2016年第3期刊發的“東方的幻影戰車隱藏在122工程背後的神秘原型車(上)”一文。

然而不為人知的是,洛陽一拖的704分廠不僅僅在1970年代開始生產“59式”主戰坦克(含多種改型),還延續了“122工程”中“三機”體系中搭載120mm滑膛炮的“2代坦克”的研發工作。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備註2:上圖出自《坦克裝甲車輛》雜誌2016年第4期刊發的“東方的幻影戰車隱藏在122工程背後的神秘原型車(下)”一文。

停放在洛陽一拖704分廠廠區的這臺並未標註任何處處信息的試驗坦克,在“69型”主戰坦克行走機構基礎上,加裝更扁平的鑄造炮塔,集成1套帶有抽氣裝置的120mm口徑滑膛炮、1套鏈條式半自動裝彈機(4發一體式備彈)、1套晝間瞄準/微光夜視/激光測距“3合1”火控系統,以及最具特色的外掛式2x2“紅箭73型”反坦克導彈發射裝置。

儘管,今天的洛陽一拖不再從事軍用裝備的生產,但在設計、製造及配套輪式和履帶中重型拖拉機能力持續攀升,依舊保有強大的戰時大規模量產軍用技術裝備的能力。

2、農耕博物館藏的東方紅665: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位於洛陽一拖正門外的農耕博物館內珍藏的這臺東方紅665,被工作人員稱為參加了對越作戰的軍用車型。目前網絡上鮮有媒體專門對這臺東方紅665進行深度解析。

東方紅665長寬高為6310x2400x2550mm、軸距3890mm、整車鋪裝路面運輸載荷10噸、越野工況運輸載荷5噸、鋪裝路面最高車速81公里/小時(或74.4公里/小時)、LT8120F型V8四衝程風冷式柴油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180馬力(133千瓦)。東方紅665的最大離地間隙390mm、載荷5噸時可攀爬30坡、涉水深度1.2米(硬底河床)、最高車速81公里(鋪裝路面)、最大行駛里程600公里。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由於館內燈光配置的原因,筆者在不能開啟外部閃光燈同時,只能將ISO之拉高至20000至40000,才可獲得較為清晰且足夠亮度的整體和局部技術細節特寫。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碩大的“東方紅”的LOGO,設定在前動力艙蓋前端,進氣格柵後安裝了一組全鋁合金焊接的機油散熱器組件。通過分辨機油散熱器組件及安裝支架細節,可以用來區分總共製造4336臺東方紅665車型改進的年份(1966-1970年、1970-1974年、1974-1980年、1980-1996年停產)。

具體內容,將會在後續篇幅中重點涉及。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駕駛艙前風擋玻璃(各設定1組雨刷器伺服)可以單獨開啟並形一定夾角。早期量產的東方紅665駕駛艙2組前風擋玻璃在一個平面,而不是後期改型的呈一個小夾角(美觀為主)。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上圖為東方紅665駕駛艙內部各分系統細節特寫。

鋼製儀表臺(獨立儀表、差速鎖按鈕、各種燈具按鈕)、膠木製三幅面方向盤(不可調節角度)、5前速手動變速器、雙杆分動器(2H/4H,4H/4L)以及仿皮材質的1+2座椅。

各分系統諸多功能設定,將在後續稿件中詳細介紹。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軍用版的東方紅665型6輪驅動重型載具,設計最高車速74.4公里/小時。這臺館藏的東方紅665總行駛里程為15214公里。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車輛信息銘牌顯示,這臺館藏東方紅665製造日期為1994年8月,最大載荷5噸。那麼問題來,農耕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稱,館藏的這臺東方紅665為參加過對越作戰的軍車,這就有些不對了。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1966年8月首臺東方紅665下線、1970年年初開始量產,隨即轉入解放軍炮兵部隊服役,用於122mm口徑以上的重型火炮牽引、陣地轉運以及彈藥等輜重的運輸。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筆者注意到,館藏的東方紅665的第2、3驅動橋為“雙後輪”設定,適配傾向於鋪裝路面使用的公路胎。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根據僅存的一些資料看,東方紅665的軍用版全車適配越野用13-20型全地形輪胎,而民用版則適配11-20型公路胎。民用版根據車型細分為6x6(10輪)、6x4(10輪)和4x2(6輪)驅動形式的車輪。

3、東方紅665的量產和標定: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很遺憾,關於東方紅665的文字和圖片資料流傳下來的少得可憐。更多的信息,也只有一些當年“經受人”或由留存。上圖為1980年代,在洛陽一拖的665分廠總裝車間內,同時進行起碼超過6臺東方紅665的合裝。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在整個1970-1980年代,洛陽一拖下屬的66分廠在製造東方紅665同時,704分廠也在量產“59式”主戰坦克(裝備解放軍同時出口中東)。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在東方紅665產品體系中,為高寒地區使用的車型特別增加了(選裝)駕駛艙前風擋玻璃獨立除霜系統和採暖系統。這也是中國製造的商用車較早引入“熱管理”技術的車型之一。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1967年,東方紅665批量生產之前,完成了北京-鄭州-洛陽的1萬公里和1.5萬公里可靠性測試。上圖為1980年代洛陽一拖製造的東方紅665軍用版和民用版,以及借鑑斯太爾駕駛艙和羅曼駕駛艙東方紅民用卡車,進行實際道路標定測試特寫。

在整個1960年代、1970年代甚至1980年代,重汽、陝汽、川汽以及北方,都擁有斯太爾、太拖拉車廠的圖紙和技術,洛陽一拖在量產東方紅665同時,考慮到民用市場的需求,小批量生產出使用斯太爾和羅曼技術的民用卡車。

備註3:洛陽一拖利用法國貝利埃GBC8MT軍用載具、捷克太拖拉V8風冷柴油機,量產的東方紅665型6輪驅動重型載具過程中,絕大部分分系統(動力總成、傳動系統、6驅系統、前後驅動橋)為自行研發,還有部分零件直接向一汽、二汽、北汽、重汽、上汽等整車製造廠採購的成熟裝車配套件。

4、圍繞東方紅665展開的新戰術:

1966年5月,東方紅665項目就被確定用於解放軍炮兵部隊牽引重型火炮及炮彈輜重轉運。自1953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停戰,解放軍炮兵部隊進入一個全速發展時期,引進、仿製的火炮口徑從23mm覆蓋至152mm口徑(不包括火箭炮)。為了提高火力投射機動性,解放軍炮兵部隊在一汽國產化CA30系列6輪驅動中型載具同時,批量引入蘇軍輪式和履帶牽引載具。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然而,隨著國內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解放軍炮兵部隊急需滿足在鋪裝路面對152mm口徑重型火炮牽引任務,較履帶式載具機動性更好的輪式載具。這也是洛陽一拖量產東方紅665型6輪驅動重型載具的原因。“60式”履帶式立項於1956年,研發於1958年,由北京20X研究所承擔主要研發與樣車生產任務。同一時期,20X所承擔著研發“63式”水陸坦克的任務。在請示上級主管單位並經批准後,20X所決定採用“技術牽引”模式,研發中型履帶式牽引載具。最終在1961年2月完成了裝備定型任務,並最終命名為“60式”中型履帶式牽引載具。利用同時期並已初具雛形的“63式”水陸坦克的底盤、懸架、動力和整車架構,通過駕駛艙、車身上半部結構,降低動力輸出功率、增加牽引分系統性能而形成的一款全新裝備。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在1970年代,解放軍炮兵部隊裝備的“60式”及“60式”改進型履帶牽引載具主要用於牽引122mm口徑以上的重型火炮,以及全部炮兵班組和部分彈藥。整車長寬高為6117x2600x2618毫米、自重13噸(含絞盤);搭載一臺12160L-1型號12缸4衝程V型水冷散熱柴油機最大輸出功率220千瓦、最大輸出扭矩1420牛米;最大行駛速度42公里/小時、最大行程400公里。

上圖中成建制的“60式”履帶牽引載具滿載炮兵班,拖拽1門“59式”130mm口徑加農炮,在非鋪裝道路進行機動。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在整體經濟條件並不好的1970年代,為了避免“60式”履帶牽引載具履帶為錳鋼材質,接地面覆蓋一層橡膠摩擦塊,可以起到保護鋪裝路面、提升行走舒適性,以及延續履帶壽命的作用。幾乎同一時間研發的“59式”中型坦克主要適用在野外非鋪裝道路,因此履帶沒有“掛膠”。

1970年,洛陽一拖完成了東方紅665定型前的所有準備工作,從小批量試生產轉向批量生產,隨即成為人民解放軍現役裝備。筆者注意到,在1970-1977年期間出版的諸多解放軍刊物上,並未出現東方紅665的資料。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知道1978年代的一些解放軍刊物上,逐漸出現了東方紅665文字與照片,並與“66式”152mm口徑加農榴彈炮“同框出演”。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裝備東方紅665的炮兵部隊多為團級,與“60式”改型履帶牽引載具混編,用於牽引\\拖拽“66式”152mm口徑加農榴彈炮及彈藥輜重運輸。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在筆者收集的資料中偶然發現上圖這張東方紅665牽引“59式”57mm口徑地空高炮。在解放軍防空陣地,炮兵正在為1門“59式”57mm口徑地空高炮進行偽裝網遮蔽,1臺東方紅665牽引“59式”57mm口徑地空高炮處於靜止狀態,炮兵正在構件半地下炮位。

綜合有限的資料看,1970-1980年代,一汽解放“CA30”系列6輪驅動載具(載荷2.5噸)同事,“59式”系列履帶式牽引載具,無疑成為解放軍炮兵部隊主力裝備。裝備數量相對稀少的東方紅665,集中起來用於師級單位直屬重型火炮部隊,以及用於重點區域的地空火炮牽引。新的裝備服役,帶來的是新的戰術形成以及訓練模式的落地。這一時期,中國“三北”地區承受的來自蘇聯紅軍“裝甲洪流”隨時突擊的壓力。一汽停止了全部軍用“CA30”系列載具的生產,並將所有的資料與生產線轉移給位於湖北十堰的二汽,用於東風“EQ240”系列6輪驅動重型載具的量產(載荷2.5噸)。由此可見此時在河南洛陽的第一拖拉機廠量產載荷更大、通過性更佔優的東方紅665的重要性。

5、對越作戰中的東方紅665:

1979年-1989年的對越作戰和兩山輪戰的10年間,解放軍的動員能力、組織能力、戰術修養和裝備驗證都得到充分的檢驗與鍛鍊。儘管,解放軍從創立之時就強調的是戰術修養高於裝備質量,支部建在連隊上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可是,隨著中國經濟建設的取得的發展,國防工業、重工業尤其是汽車工業的長足進步,解放軍裝備的覆蓋範圍和質量也在與時俱進。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在對越作戰初期,受廣西、雲南邊境線實際地形地貌和氣候影響,遂行快速穿越打擊越軍的解放軍部隊,以輕型裝甲兵器為主、一汽“CA30”系列6輪驅動載具牽引中口徑火炮快速跟進,為突擊部隊提供火力掩護為輔。普遍服役超過20年一汽解放“CA30”系列載具,以蘇軍“ZIL-157”型載具為藍本仿製而來。從1950年代-1970年代,這款裝備在蘇軍被“烏拉爾”系列替代。1979年少量二汽生產的“EQ240”型6輪驅動重型載具,就是以“烏拉爾-375D”型載具為藍本逆向仿製而來。遺憾的是,無論一汽“CA30”系列,還是二汽“EQ240”系列,都存在著動力儲備不足的嚴重問題。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上圖為進入越南本土作戰的解放軍部隊典型的車隊編組特寫。“63式”履帶裝甲車,引領一汽“CA10”系列4X2驅動通勤載具,或進行後勤補給或進行人員轉運任務。

實際上,一汽解放“CA30”6驅系列和二汽東風“EQ240”6驅系列載具,都採用相同的直列6缸發動機、分時6驅系統,“1分2”類傳動系統。而一汽解放“CA10”4x2系列載具,在通過性還不如“CA30”和“EQ240”。

顯然,在熱帶多雨的氣候環境和泥濘狹窄路況複雜的中越邊境,用大型履帶式載具牽引重型火炮並不能覆蓋整個戰區,一款動力儲備充足、通過性優越的全輪驅動重型載具的引入十分必要。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上圖為1979年X月公開發表解放軍宣傳資料中出現的對越作戰部隊運輸車隊實拍照片特寫-1。運輸車隊以東方紅665為主,一汽解放“CA30”和南汽躍進“NJ230”為輔,遂行輜重運輸任務的環境出現了芭蕉樹(老山前線?),行駛的道路為土質較為鬆軟早草叢生的山路。

紅色箭頭:東方紅665

藍色箭頭:一汽“CA30”

綠色箭頭:南汽躍進“NJ230”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通過放大具備細節綜合研判:車隊首臺東方紅665的橫置的前進氣格柵(紅色箭頭)、平直的駕駛艙風擋玻璃(黃色箭頭)以及適配的越野花紋單輪胎(綠色箭頭),意味著其中期改款的身份。

藍色區域:著“71式”軍服、佩戴鋼盔的解放軍班組戰士或站姿抽菸、或坐姿記錄、或兩兩交談

通過分辨1966年8月試生產的東方紅665、1979-1989年對越作戰期間的東方紅665和筆者在2017-2019年實拍的多臺退役東方紅665諸多細節分析,共有3種技術狀態改型車輛出現。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上圖為1979年X月公開發表解放軍宣傳資料中出現的對越作戰部隊運輸車隊藝術作品特寫。

紅色箭頭:第2種技術狀態的東方紅665

藍色箭頭:安裝放空隱蔽網的一汽解放“CA30”載具

白色箭頭:安裝放空隱蔽網的一汽解放“CA10”載具

黃色箭頭:駕駛長江“750”偏三輪摩托車的偵查士兵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幅藝術作品最左側,顯露出1臺噴塗越軍軍徽的蘇制坦克後部特寫(炮塔向後)。由於這臺蘇制坦克具備“T-34”系列中型坦克特有識別特徵的炮塔,“IS”系列重型坦克特有的代拖帶輪和小輪緣負重輪技術特徵的行走機構,不能確認具體型號。但是,可以確認的是這組由不同品牌載具構成的輜重運輸車隊,依舊遂行在山間溪流灘塗中進入越南本土作戰任務。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上圖為1979年X月公開發表解放軍宣傳資料中出現的對越作戰部隊運輸車隊返回本土實拍照片特寫-2。車隊通過書寫“熱烈慶祝自衛還擊作戰的偉大勝利”字樣的標語架,東方紅665(藍色箭頭)牽引“”“66式”152mm口徑牽引加農榴彈(綠色箭頭)、一汽解放“CA10”載運人員(黃色箭頭)、南汽躍進“NJ230”載運人員(白色箭頭)組成的運輸車隊依次通過。

在筆者收集的諸多1979-1989年對越作戰期間的解放軍人員裝備物資資料中,多以一汽解放“CA30”和“CA10”載具為主,其次為南汽躍進“230”載具;東方紅665比二汽東風“EQ240”出現的幾率高出不少。當然,北汽“BJ212”指揮版和“BJ121”運兵版露出率最高。

雖然,東方紅665完整的參加了1979-1989年長達10年的對越作戰,風冷“大V8”發動機和採用“貫穿”式6輪驅動技術,比一汽解放“CA30”系列載具技術更先進、可靠性更強、載荷更大,但是整車層面的品質不穩定與交大的油耗,使其口碑不佳。

幾乎同時與東方紅665投入對越作戰的二汽東風“EQ240”系列載具,也是帶有“試錯”性質投入實戰考驗的新型號裝備。只不過,東方紅665在在實戰考驗後並未進行大範圍的品質方面的改進,二汽東風“EQ240”卻利用這一契機持續的改進品質提升可靠性。在隨後的1990年代,“EQ240”基型車及眾多改型車,完全替代了“CA30”系列載具。民用版的“EQ140”也替代了“CA10”系列。也由此拉開二汽東風軍用載具全面為解放軍提供1.5噸級、3.5噸級、5噸級及其他載荷車型軍車的輝煌時期。

筆者有話說:

裝備風冷“V8”柴油發動機、帶有牙嵌式差速鎖的“貫穿”式6輪驅動技術的東風665,在今天看來也是一款集聚特色軍用載具。重要的是,東方紅665的諸多先進技術,改變了以往我軍輪式裝備長期存在的“小馬拉大車”的窘境,甚至影響了解放軍炮兵部隊裝備需求。

解放軍“大V8”東方紅665重型載具技戰術分析(實戰篇)

不可否認的是,全壽命週期只量產4336臺東方紅665,在中國汽車工業發展與法國及整個歐美汽車工業強國存在的差異的那個年代,很難在進行本質上的提升和改進。這一遺憾,直到2000年代初期,中國重工業和材料工藝全面提升,一汽、東風(二汽)、陝汽、重汽以、北方重工、泰安、三江等輪式軍用裝備生產廠商引入新技術和配套工藝才彌補。

後文將會對東方紅665裝備的風冷V型8缸發動機及驅動技術深度解析,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