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大時代,舊人新格局

差不多前20-前10年的時間,由日照百貨大樓改制來的新日百商業集團,是小城商業的龍頭老大,位於老城區的百貨大樓和新市區的新瑪特購物廣場兩家店,零售額曾超過了同城友誼商店、凌雲、海納商城等大大小小商業企業的總和,即便04年開始本省的利群、銀座兩大巨頭進駐以後,其龍頭領先地位也未被撼動,省內曾與濰坊中百、威海家家悅齊名,是地方優秀零售企業的代表。那時候,逛大樓是日照市民重要休閒方式之一。

近10年的時間,小城本土商業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日百與其他企業相較,似已看不到競爭優勢,止步十年。鑑於孟想說不關注某一個企業的興衰成敗,本篇也就只談談零售,談談小城商業格局。

小城大時代,舊人新格局


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2016年,華潤萬象匯開業,讓日照市民見證了什麼是真正的城市綜合體。萬達廣場的開業,則意味著小城新消費時代已經到來。

大潤發創始人曾說過,我戰勝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孟想說卻覺得,時代沒有厚此薄彼,新的入局者,大都從零基礎開始的商業模式探索,傳統商業輸給的是自己。

許多年以來,企業,也包括我們自己,似有一種錯覺,把暫時的功成名就歸功於領袖眼光、企業戰略、經營哲學些主觀因素。然而實際上,如果不能跳出自己從事的行業來理解這個行業,為消費者創造新價值,現有的成功,只是時代推動下的曇花一現。

小城商業的發展演變,是城市變遷的量能疊加

日照城市發展,大概經歷了老城區→石臼→新市區這幾個階段,目前正經歷旅遊度假區的新階段。當年籌建新瑪特購物廣場的時候,新市區只有市政府和電業局大廈孤零零的矗立在煙臺路,那時候大學城還沒成規模,從煙臺路往東到海邊一線,基本上就是農村、農田、荒灘和樓層不高的幾個小區。

小城大時代,舊人新格局


大家都知道,商業選址中核心商圈的人口數量是重要指標,那時候對開一家幾萬平米的購物中心普遍認為是存在較大風險的。事實是新市區發展太快了,當年的提前佈局反而在很長一段時間牢牢佔據了主流市場。

小城大時代,舊人新格局


城市的發展路徑就是商業的發展路徑。朋友們從線上、品牌、業態講了一些觀點,認為大的商業企業佔領市場是必然,今天我認真思考了一下,認為好多主流觀點並不絕對,以下作為一種現象級探討:

比如,如果說城市規模影響企業規模,那1962年沃爾瑪成立時,不過是一個在人口只有3千的小鎮上的雜貨店。

比如,如果說線上會衝擊線下,那線上的特點之一就是開放性,當年絕大多數線下商業企業都嘗試做過線上拓展,今年在廣州我還專門體驗過沃爾瑪、盒馬生鮮的線上業務,很便利。大家注意到沒有,新零售反而是線上企業在往線下業務延伸。

再比如,如果說供應鏈渠道影響競爭力,那多年以前小城日百商業就自建物流中心,做倉儲,我反而認為一個城市的供應鏈渠道整合更簡單更高效,大品牌的跨區域整合反而未必更有效率。

還比如,如果說品牌招商影響店面形象和對顧客的吸引力,那銷售最好的一定是大品牌商品麼,況且在萬象匯萬達進駐之前,本土企業品牌力的維護呈現著下降之勢,之前辛辛苦苦招來的品牌,流失殆盡,這難道不是一種悖論麼。

零售業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行業。在天馬行空的自問自答中常常夜不能寐。

開卷有益,常思不罔。

我先講講萬達廣場的故事。

萬達從住宅地產轉型做商業地產始於2000年,剛剛開業的日照萬達廣場是全國第301家,從單一商業發展到現在已經有四代產品,參照下圖(補充:第四代是文化旅遊城,大家感興趣可以搜搜迭代中的試錯案例):

小城大時代,舊人新格局


然後我們再看看小城,試問,本土商業在什麼段位?

我們不比個頭,孟想說想探究的是,商業的內涵到底是什麼?不是位置、不是體量,也不是經營方式,商業發展說到底要為城市服務,為城市裡的人服務,就是通過打造不同業態,與市民、遊客建立社交關係,而購買行為,僅僅是一種衍生結果。怎麼說呢,就像戀愛談好了,自然就會結婚生子,與為了結婚生子,去談戀愛的差別吧。

今天我愛人回家後,給我講新瑪特在搞活動,降價、滿減、返券,力度很大,算了算賬然後問我,能賺錢麼?我講,當年利群開業的時候不是搞過麼,可是,時代不同了啊。

我還是想給小城商業企業建言,模式不一樣,謹慎盲目競爭,就算要爭,也不要用零和思維去自亂陣腳

。我們最應該考慮的,是重新定義服務對象與服務內容,最好迴歸社區服務的屬性,讓那些真正需要我們的消費者,更加離不開我們。也可以看看孟想說上篇文章寫的賽馬理論,努力打造局部優勢,切忌賭上身家性命(自己的一等馬)去與別人的某一兩個業態(別人的三等馬)比賽。

萬達廣場在日照的成功開業,對這座城市而言,既有面子,也有裡子。一起品味美好生活,擁抱嶄新時代吧。

小城大時代,舊人新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