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負重,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是真的嗎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對於蒲松齡的這段話,大多數人都不陌生,而這段話中,臥薪嚐膽一詞更是家喻戶曉的經典成語。

越王勾踐元年(前496年),吳王闔閭得知允常去世的消息,於是出兵攻打越國,勾踐聽說吳王夫差日夜募兵立馬準備攻打越國。勾踐決定先發制人,在吳國未發兵之前討伐吳國。范蠡勸阻,勾踐不聽繼續發兵。夫差聽說之後,派遣全部精銳攻打越軍,在夫椒擊敗越軍。

忍辱負重,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是真的嗎


勾踐僅以五千兵退守於會稽,被吳軍包圍,越王勾踐聽從大夫文種意見向吳王屈辱求和。勾踐到了吳國,夫差讓他們夫婦倆住在闔閭的大墳旁邊一間石屋裡,叫勾踐給他餵馬。這樣過了兩年,夫差認為勾踐真心歸順了他,就放勾踐回國。勾選被釋放回國之後,為了奮發圖強,報仇雪恥。他睡覺躺在硬柴上,坐臥飲食都要嘗一下苦膽,告訴自己不能忘記國家破亡的痛楚以激勵自己的勇氣和鬥志。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和不懈努力,他最終戰勝了吳國。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典故臥薪嚐膽的來。

現在人們常用這個成語表達刻苦自立,奮發向上的決心。然而關於越王勾踐是否真的曾經臥薪嚐膽,卻是眾說紛紜。有的說他從來沒有臥薪嚐膽過,有的說他臥薪而沒有嘗膽。難道這個流傳千古帝王奮發圖強的典故,竟然是個欲蓋彌彰的大謊嗎?

忍辱負重,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是真的嗎


《左傳》的“定公”“哀公”兩代君王歷史部分,大量記述了越王勾踐當政國事,但沒有提過他有臥薪嚐膽之事,《國語》中的《吳語》和《越語》記載了吳越爭鬥經過,卻也沒有勾踐臥薪嚐膽的敘述。《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僅記載勾踐:床前懸掛苦膽,坐臥都看得到,吃飯時嚐嚐苦膽的滋味。

到了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曾說,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以嘗膽也。但這段話中並未提到臥薪二字。那麼臥薪呢?司馬遷筆下的的苦參是不是指的就指臥薪呢?。可惜的是,司馬遷並沒有給出更加詳細的交代。

而最先將臥薪嚐膽兩個詞連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北宋的蘇軾。他在《擬孫權答曹操書》中發揮想象:僕受遺以來,臥薪嚐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但是這個是無中生有的事,與越王勾踐完全無關。

忍辱負重,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是真的嗎


南宋的書籍卻屢屢提到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明末梁魚的《浣溪沙》劇本,又極力渲染勾踐苦心志、勞筋骨臥薪嚐膽的英雄作為。明末作家馮夢龍在自己的歷史小說中,也多次提到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 正是這諸多的文學作品描述,從此是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家喻戶曉。

但是,越王勾踐是真的臥薪嚐膽嗎?《吳越春秋》中《勾踐歸國外傳》又是如此記載說:王歸國後,磨礪身心,日夜操勞。困極之時,“攻之蓼”。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踐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嘗膽”是嘴體味苦滋味,“臥薪”則是“目臥則攻之以蓼薪”,不讓眼睛閉上睡覺。

綜上文獻資料考證,可知,目前分析越王勾踐並沒有臥薪嚐膽。但隨著更多的史料被髮掘,越王勾踐臥薪嚐膽這個疑團必將會越來越清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