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植樹:“互聯網+公益”能種樹更能扶貧

網絡植樹:“互聯網+公益”能種樹更能扶貧

中國綠化基金會/供圖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記者白雪報道 又是一年植樹節,在這個疫情防控的特殊春天裡,網絡購物、在線教育、遠程辦公等依託互聯網的新型“宅經濟”發展迅速,這也為綠化公益事業開創了多元的渠道和平臺。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瞭解到,中國綠化基金會計劃在3月12日至4月20日期間,將傳統的線下植樹節啟動儀式轉移到線上,舉辦線上植樹節活動。今年的植樹節,雖然我們不能扛起鐵鍬走向戶外,但是可以動動手指,通過網絡植樹的方式參與到植樹節中,捐植一株枸杞苗木,不僅實現了植樹的夢想,還能參與到生態扶貧項目中。

這是由最先倡導網絡植樹的中國綠化基金會在2007年發起創建的“幸福家園暨網絡植樹”生態扶貧項目,以10元一棵樹的小額捐款模式,藉助“互聯網+公益”的優勢,面向海內外公眾募集善款,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網絡在線植樹造林的公益活動,資助西部地區的貧困家庭種植生態經濟樹。

線上植樹節:便捷性、互動性、娛樂性

中國綠化基金會項目二處處長黃紅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疫情的發生給線下活動的參與增加了一定的難度。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講,由於疫情的暴發,增強了公眾保護大自然的決心和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更加堅定了要加強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力度、關愛地球家園。”這在一定程度上對今年網絡植樹節的啟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黃紅介紹,本次活動旨在讓公眾簡單便捷地參與捐助,做到隨手公益、指尖公益,所有活動設計遵循低門檻、高回饋的原則,公眾可以通過發動身邊親朋好友,為自己助力累計能量,能量積累值將進行排名。待活動結束後,根據能量排名,不僅能夠獲得榮譽證書、網護自然官方微博點贊互動的回報,還有機會獲得冠名1片公益林和項目地實地探訪的名額。

在黃紅看來,與以往的活動相比,本次植樹節具有便捷性、互動性和娛樂性三大特點。“首先是便捷性,公眾只需一部手機,通過微信就可以隨時隨地參與活動,查看自己的能量。其次是互動性和娛樂性,在活動中獲得能量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直接為項目捐款,捐贈款將按一定的比例換算成能量。也可以通過好友點贊助力獲得能量。同時我們還會為能量進行實時的排行,通過能量值的累加,逐級解鎖不同的勳章,更加的富有娛樂性。”

值得一提的是,公眾在娛樂的同時,也助推了西部地區的綠化和脫貧。

種植經濟作物實現生態環保和生態扶貧雙豐收

我國西部地區土地荒漠化、沙化現象以及因此而導致的人口貧困等問題,已成為當前西部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最嚴峻問題。

“13年前,我們在西部地區看到了荒山、荒坡,那個時候就在思考如何在植樹造林實現綠化的同時,又能滿足當地農戶脫貧的訴求,讓貧困農戶得到真正的受益。”黃紅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10年前,這個項目演化為生態扶貧項目,先後在甘肅通渭、廣西金秀、寧夏固原種植沙棘、石崖茶、枸杞等經濟作物,既實現了生態保護,也調動了農戶積極性,提高了農戶收入,實現了項目的預期目標。”

在寧夏中寧縣,從前這裡大多數的農民依靠種植玉米和水稻為生,只能實現自給自足。如今,這裡種上了枸杞,收入是玉米、水稻的10倍,這不僅給當地農民帶來每畝4000多元穩定的收入,還持續改善著周邊惡劣的自然環境。

海虹是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大河鄉龍源村的村民,是2018年“幸福家園生態扶貧”項目的受助人之一。

為了能夠照顧家中老人和兩個兒子,當同齡人為了生計紛紛離開貧瘠的村莊時,海虹卻成了為數不多留下的年輕人。一家九口人的生活靠著丈夫母全軍在外打零工支撐,實在缺錢了,就賣上幾隻羊補貼家用。最讓海虹擔心的不是明天吃什麼,而是沒錢給手有先天性殘疾的大兒子治病的境況。

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並沒有讓海虹怨天尤人,她更希望愛心網友捐贈的830株枸杞苗木通過自己的勤勞,能夠茁壯成長開花結果,有個好收成,解決家裡基本生活問題的同時讓兒子的手有錢可治。

在寧夏這片土地上,還有很多像海虹一樣的女人,她們憑藉自己的努力,為在外打工的家人減輕壓力,讓在家的親人們生活能更加富裕,網絡植樹的到來,讓她們也可以為自己的小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以幸福家園寧夏項目為例,網絡植樹對於扶貧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黃紅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2019年,該項目在寧夏中寧縣實施,中國綠化基金會聯合愛心企業、愛心網友及明星粉絲團體,通過地方政府、林草部門和專業的合作社,為當地捐種110萬株優質枸杞,共計4990畝,為當地272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及附近的留守人員提供了就業機會。”

未來將建設萬畝高標準示範林

“‘幸福家園暨網絡植樹’生態扶貧項目已經發展了13年的時間,如果說最顯著的成效,應該是綠化植被覆蓋率的增長。”黃紅告訴中國經濟經濟導報記者,“比如,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在變好,風沙明顯減少。”值得一提的是,生態環境在逐漸變好的同時,生態扶貧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實現了農戶增收、社會安定。

據介紹,該生態扶貧公益項目採用生態建設和農村產業發展相結合的方式,以“公益組織+政府部門+貧困家庭+農林公司”四位一體的新型生態扶貧公益模式,在西部貧困地區開展“植樹造林、勞動脫貧、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化生態保護與消除貧困建設活動。通過種植生態經濟林,幫助項目區貧困家庭,特別是農村婦女,通過參與生態經濟林種植勞動,獲得勞動報酬,提高家庭經濟收入,改善當地惡劣生態環境,實現家庭可持續發展。

截至目前,“幸福家園暨網絡植樹”生態扶貧項目已經影響和帶動全球超過4000多萬人次捐資支持,社會捐款資金累計超過7600多萬元,援助中國西部偏遠貧困地區(甘肅通渭種植大果沙棘、廣西金秀種植石崖茶、寧夏地區種植枸杞)種植生態經濟林超過1500萬株,綠化荒山荒地面積超過13萬畝,援助家庭3.6萬戶。

談及未來在生態扶貧方面的發展規劃,黃紅說,“要建設萬畝高標準示範林。”中國綠化基金會計劃從今年開始,在西部地區逐步落實建設高標準的示範林,在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為當地農戶增收的同時,在生態扶貧方面進行試驗示範。

“也要打造區域脫貧公益產品。”黃紅表示,中國綠化基金會計劃在不同的地區結合當地特色,選擇最適宜當地生態環境的經濟樹種進行大力推廣,持續穩定地為當地貧困農戶脫貧增收。

“還要樹立公益商業結合典範。”黃紅解釋,與當地的企業合作,形成較完整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產業鏈,以當地企業為載體,將當地農戶組織起來,實現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