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弗洛姆“愛的藝術”哲學,解讀《何以為家》中愛的呼喚

《何以為家》在豆瓣的“2019評分最高外語電影”榜單中,以9.1的高分位居榜首,獲得13個國際獎項的提名,獲得第71屆戛納電影節評審團獎,第48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觀眾獎。

此部影片由女性導演娜丁.拉巴基,耗時五年,傾力打造。全程在黎巴嫩實地拍攝,採用移動式鏡頭,收集素材520小時,光剪輯就花費了兩年的時間。影片中絕大多數都是非職業演員,小主演贊恩的扮演者就叫贊恩,表演的大部分是自己的真實童年。

以弗洛姆“愛的藝術”哲學,解讀《何以為家》中愛的呼喚

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在劇中還出演了女律師

影片講述了12歲的贊恩,因故意傷害罪入獄,卻在服刑期間,將自己的父母告上法庭的故事。影片通過倒敘的手法,為我們展現了孩子對愛的渴求;通過黎巴嫩貧民區中,各國難民的真實生活,讓我們感受貧窮思維對生命的摧殘;通過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處理,思考母愛是否偉大。最後,在莊嚴肅穆的法庭上,通過贊恩對世界的吶喊,讓我們思考,無愛之家對孩子的傷害。

這部影片並沒有豪華的場景與手法,卻有近乎於紀錄片的真實,在孩子的踉蹌生活中,讓我們體會到世界另一端的生存狀態,震撼靈魂的同時,引發關於愛的思考。

何以為家?當國不再是國,家不再像家,母愛不再無私,父愛變成傷害,我們不禁思考,愛與生命的意義。本文將通過對三種比較的解讀,探究愛是什麼、愛的生長、愛的偉大。

01

從給予與接受中

思考愛是什麼

愛是幾千年來,人類歌頌的溫暖,是人人都渴望的事物。它不像食物和水關乎生命的存亡,卻觸及每個人的靈魂,引領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在這部影片中,溫暖與冷漠的交織,使我們不斷思考,愛到底是什麼?

影片中,赫拉對兒子維納斯的依戀與照顧,讓我們感受到最原始的愛,也是我們常識中最偉大的愛的樣子。在我們的認知中,從人類誕生起,母親對於孩子的愛,都是主動的、快樂的、幸福的,這種溫暖的感受是雙方都有的一種共同感受,也讓觀眾感受到溫暖。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有這樣的表述:愛主要是“給予”,而不是“接受”。


以弗洛姆“愛的藝術”哲學,解讀《何以為家》中愛的呼喚

贊恩的媽媽,強行將女兒賣掉

同為母親角色的贊恩媽媽,卻讓我們感受不到這種溫暖,從出場形象到一言一行,從毫無溫柔到喊叫打罵,都讓我們看不到主動的愛的給予,只看到賣女的堅定,和法庭上愚蠢的無奈。這個一味的接受的角色,使我們在愛的認知上遭遇了冰冷。

兩位母親的比較,展現了愛的溫暖與無愛的冷漠。愛的溫暖來自於主動的“給予”;無愛的冰冷則來自一味的“接受”。影片中讓我們感受到的愛的“給予”不僅限於此。

贊恩的父母生了很多的兒女,贊恩是家中的賺錢主力,雖然他只有12歲,雖然他很弱小,但送煤氣罐這樣的重體力活他已非常嫻熟,白天他要在小賣部打工,傍晚他會帶著妹妹們上街賣糖水,賺來的錢即使全家吃不飽,也要給媽媽買菸、給爸爸買酒。

以弗洛姆“愛的藝術”哲學,解讀《何以為家》中愛的呼喚

贊恩是家裡的賺錢主力,白天在小賣鋪打工、送煤氣罐,傍晚帶著妹妹們賣糖水

贊恩想要上免費的學校,媽媽第一個同意,原因是可以有機會把學校的東西拿回家來。爸爸擔心因為上學沒空賺錢,他主動說“我上午去學校、下午去小賣部,不會耽誤賺錢”。他對家庭的付出,是心甘情願的,是主動積極的,並且對生活充滿了渴望。

此處贊恩的主動給予與父母的一味接受形成了極大的反差,衝擊了我們對於愛的預期,同時也讓我們在沮喪中,感受到贊恩的溫暖。

贊恩的溫暖貫穿了整部影片,即使在食不果腹、流離失所之時,他也沒有停止過主動的給予,這些給予的對象包括了家人、朋友、甚至嬰兒。雖然他只有12歲,卻通過自己不斷的行動,讓我們感受到,無條件的給予中愛的真實

以弗洛姆“愛的藝術”哲學,解讀《何以為家》中愛的呼喚

贊恩無條件的給予,創造著生活的希望

生活中,我們也常從無條件的給予中感受到愛的實相:

  • 疫情發生後,第一時間衝向一線的鐘南山院士,他的無條件的給予是對祖國和老百姓的愛。
  • 父母對於我的愛,不論我的人生處於順遂還是低谷,父母都是無條件的給予我鼓勵與幫助,這是無比溫暖的愛。
  • 梁思成對於林徽因的愛,無論是學術上、生活上、自由上都是無條件的給予,這份愛溫暖了愛情。

愛是人人想要得到的東西,但卻開始與給予,一旦以接受為發心的給予,就會使愛變味。從古至今愛是永不褪色的話題,卻未必人人能做到,只有體會到無條件”給予“的快樂時,愛才會真正到來。

02

從生存與愛中

探究愛的生長

影片拍攝的是一個生存很艱難的環境,贊恩的家很窮,雖住的是樓房,但因為孩子太多,日子越過越窮。贊恩離家出走後,得到赫拉的收留,赫拉的家比自己家還要窮,住的是鐵皮搭建的很小的空間。

以弗洛姆“愛的藝術”哲學,解讀《何以為家》中愛的呼喚

贊恩的家很窮,一群孩子,和不工作的父母

贊恩的家中,媽媽時刻叼著香菸,毫不顧忌手裡抱著的小嬰兒,抱累了會用鐵鏈將小嬰兒拴起來;爸爸則永遠一副癱軟的樣子,留著所有的勁在生孩子這件事情上。他們沒有工作,也完全不考慮抽菸、喝酒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一間破小的房間裡,兩個大人睡床上,7、8個孩子睡地上,中間拉著簾子,孩子們經常能聽到他們房事的聲音,他們完全不顧及滿屋子的孩子。在這個家中,窮中毫無希望,甚至上演賣女為生的悲劇。

妹妹被賣後,贊恩氣憤的離家出走,四處找工作,最後被赫拉僱傭,為她帶孩子。赫拉在自己並不富裕的情況下,收留了贊恩,給予他住的地方,給他洗澡。將工作地方的剩蛋糕帶回家,跟贊恩分享。這些點點滴滴,我們不但能感受到贊恩的幸福感,也能感受到赫拉的快樂。

以弗洛姆“愛的藝術”哲學,解讀《何以為家》中愛的呼喚

赫拉的家更窮,但溫暖有愛

兩個家,都很窮,感受卻完全不同。一個滿屋子的孩子、卻毫無愛可言;另一個相識不久,卻溫暖有愛。這中間的反差讓我們感受到的是,愛的給予與生存條件並沒有絕對的關係,而是向愛而生的創造力。這裡的愛,是對自己的愛、對他人的愛、對生活的愛。而這些愛都來自於給予,而非接受。

在貧窮的面前,消極的接受導致生命的消耗,積極的給予帶來生活的希望。兩種不同的狀態來自於對愛的認知。愛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可以源源不斷的生長,及愛的生長。

弗洛姆認為:愛是一種藝術,如同、繪畫、小提琴,都是需要通過學習和練習,才能獲得的一種能力,不是等待降臨,而是主動創造的。無條件的“給予”就是愛的內容,創造力決定愛的生長。

當我們看到一處美麗的風景,我們不能說“來吧,到我的畫紙上來吧!”,我們就成為了莫奈。我們需要做好畫畫的準備,學習畫畫的知識,掌握畫畫的技巧,體會景物與自己之間的共情,再將它積極熱情的表現在畫紙上,一幅藝術品就誕生了。

愛也是如此,我們要準備好給予的發心,學習給予的知識,掌握給予的技巧,體會與被給予之間的共情,並且積極主動的表達,愛才會產生了。

薩哈是贊恩的妹妹,她來月經、完全不懂。贊恩發現後,幫助妹妹洗內褲、還用自己的背心做成“姨媽巾”,並且要求她保守秘密,以逃避被賣的命運。後來為妹妹去偷衛生巾,準備逃跑路線,這段劇情讓我們感受到如母般的愛。

以弗洛姆“愛的藝術”哲學,解讀《何以為家》中愛的呼喚

哥哥對妹妹,如母愛般的,無條件的疼愛

贊恩想對妹妹好,這是發心,月經的知識,處理的技巧,體會妹妹可能害怕的情緒,阻礙悲劇的發生,通過自己的行動使自己和妹妹快樂,第一時間行動,想法子解決問題。這一連串的動作讓我們感受到愛的給予帶來的生活希望。

在帶孩的工作中,贊恩有很多的創造,比如用反射鏡來看電視,哄孩子不哭鬧;用滑板綁鍋,做出可以帶1歲的維納斯出門的小車;在赫拉幾天都沒回家的日子裡,贊恩發明糖泡冰塊的吃法,來維持自己和維納斯的生命。

赫拉消失很多天,贊恩沒有丟棄1歲的維納斯,他用盡他的創造力,想要給予他活下去的可能。維納斯用他孩童般的笑容、依賴回饋著這份給予,而維也納的回饋,也是維納斯的“給予”。

贊恩雖然很貧窮,但他卻用自己的創造力,不斷的給予身邊的人,這種愛的能力使我們感受到,在戰亂下、難民中、骯髒窮困裡,來自弱小身體,也可以創造出生活的希望。

以弗洛姆“愛的藝術”哲學,解讀《何以為家》中愛的呼喚

贊恩創造發明的滑板小車,帶著維納斯到處找媽媽

03

從乳汁與蜜中

尋找愛的偉大

這是一部講述親情的影片,母愛是不可缺席的話題。而影片中最痛心的點正在於此。

母愛是這世上最無私的愛,為什麼時刻手抱嬰兒的母親,可以忍心將自己的女兒賣掉,這種矛盾使我們矛盾,是我們誤解了母愛?還是錯解了無私?到底怎樣的愛才偉大?

《聖經》中應許之地象徵著母親,被描述成“流奶與蜜之地”。大多數母親能貢獻“乳汁”,即關心與肯定;只有部分母親能貢獻“蜜”,即生活的甜美、愛和生存的幸福。

1、母愛的乳與蜜

孩子沒出生前,在媽媽肚子裡,他什麼都不認識,只認識媽媽;出生以後,看到的一切,他依然什麼都不認識,只認識媽媽。媽媽的懷抱、媽媽的乳頭、媽媽的聲音、媽媽帶來的所有東西,都是自己的。他哭他笑,這個世界都會給他想要的東西。

再長大些,媽媽會告訴他,什麼可以吃什麼不可以吃,什麼能碰什麼不能碰,什麼是美好,什麼是對,什麼是善良,什麼是愛。這些由媽媽一點點的陪伴與灌輸的就是“蜜”。

以弗洛姆“愛的藝術”哲學,解讀《何以為家》中愛的呼喚

乳汁與蜜都匱乏的贊恩,他只是個12歲的孩子,也渴望得到母愛

在影片中,贊恩離家出走時,把遊樂場裡的大雕塑的衣服扒掉,漏出乳房,這正反映了孩子對母愛的缺失與渴求。對於孩子這麼多的家庭,母愛中的“乳”與“蜜”,贊恩都是匱乏的。

在赫拉對待維納斯的關係中,我們則兩者都可以感受的到。雖然她們住在鐵皮棚裡,生活條件極差,但維納斯還是有不少的玩具,並且聽到音樂就跳舞的樣子,可以看出“蜜”使他性格很開朗;赫拉願意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僱傭贊恩來照顧維納斯,雖然增加了一筆開銷,但他願意為孩子的安全成長創造可能;即使自己被捕,為了不讓孩子遭受被遣返回國的痛苦,赫拉隱瞞了孩子的存在。這些都是母愛中“蜜”的體現。

之於贊恩,母愛的“蜜”則成了毒,在匱乏中期盼,在經歷中痛不欲生

以弗洛姆“愛的藝術”哲學,解讀《何以為家》中愛的呼喚

母愛對於贊恩來說,沒有蜜,只有毒

“我希望大人聽我說”

“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

“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或毆打。鏈子、管子、皮帶“

“我聽過最溫柔的一句話是, 滾、婊子的兒子,滾、你這垃圾”

“生活是一堆狗屎,不必我的鞋子更值錢”

“我住在這裡的地獄,我像一堆腐爛的肉”

“生活是個婊子,我以為我們能做好人,被所有人愛。但上帝不希望我們這樣”

......

“給予”行為在女性身上有天生的表象,作為母親,它自動的“給予”體內成長著的孩子,把她的乳汁和全部溫暖給予胎兒。

—— 弗洛姆《愛的藝術》

可見,原始的乳汁給予,會讓孩子產生依賴;而“蜜“的給予,才會讓孩子感受到快樂與美好。這也就是弗洛姆所說的,

不是所有的母親都可以將“蜜”一樣的愛給到孩子,而這點才恰恰是母愛的可貴之處。

2、母愛的“自戀期”

劇中贊恩的媽媽,常抱著嬰兒的狀態,與她的冷漠,總讓人覺得有些違和。為何小的時候對孩子還不錯,一旦長大些,就變成毫無慈愛的母親?

以弗洛姆“愛的藝術”哲學,解讀《何以為家》中愛的呼喚

寶寶斷奶前,媽媽會特別的依戀寶寶,她們還沒有完全的分離,對寶寶的愛更像是愛自己

這點像極了貓科動物,貓媽媽在哺育小貓時,會特別關注小貓,時時刻刻都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小貓與貓媽之前非常的依戀,形影不離。可一旦斷奶,貓媽媽對小貓就很快的冷淡下來,即使將小貓帶走,它也不會有太大的反應。

母親對嬰兒的依戀,顯現在她們仍覺得是自己的一部分,也來自於孩子在這一時期的依賴與服從。


嬰兒對母親的依戀,顯現在母親是溫暖、母親是食物、母親是滿意和安全的和諧狀態。


在嬰兒的眼裡,世間萬物只有符合我的需要才是真實的。母子的彼此依戀,使得彼此沒有要求沒有評判的相處。

—— 弗洛姆《愛的藝術》

這種依賴是相互的,母親會因孩子脫離母體後,對她唯一指向性的需求,增強自己的存在感和掌控欲,彷彿一根臍帶,仍將她們連在一起,這期間母愛更像是對自己的愛,更能體現媽媽們愛說的那句話“他是我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

3、無“蜜”的母愛並不偉大。

母愛是最無私的,為何贊恩感受不到,甚至恰恰相反。走過母愛最原始的“自戀期”,再來看母愛的過程:

l 在性愛中,原本分離的兩個人融為一體。在母愛中,原本融為一體的兩個人分離。

l 分離期,是對母愛“給予”的真正考驗

—— 弗洛姆《愛的藝術》

當孩子慢慢長大,他們開始主動探索世界,不再願意聽從母親的指引,不再時時刻刻渴望懷抱,他們更需要父親的帶領,母子關係便從“自戀期”走向了“分離期”。

這時母親意識到,孩子不再是自己的一部分,而成為獨立的個體,融入這世界的一部分,世間的萬事萬物會引導他美好,也有可能引導他的邪惡。所以,對於媽媽來說,對萬事萬物的愛就是對孩子的慈愛;對世界的愛,就是對孩子最長久的愛。這就是母愛中的“蜜”。

其實,人們是能夠在孩子或大人中分辨出,誰僅僅得到了“乳汁”,誰得到了“乳汁和蜜“的。

—— 弗洛姆《愛的藝術》

贊恩有這樣的一段話:“我曾經以為我們長大了,就會變成好人,受人尊敬和愛戴,但是上帝不想讓我們變成那樣,他要我們當地毯,供人踩踏”


以弗洛姆“愛的藝術”哲學,解讀《何以為家》中愛的呼喚

贊恩的內心獨白,充滿了希望和沮喪

僅這一句話,就驗證了《愛的藝術》中的說法。我們深深的體會到,贊恩從未得到真正的母愛。

母愛被視為世界上最無私的愛,這句話像枷鎖一樣捆綁著女性,有的母親以此為信仰,為愛而愛,一味地掌控、束縛自己的孩子;有的母親以此為功德,覺得天生具備這種榮譽,以此要求得到孩子的愛。

只有當我們理性的看清母愛的實質,才會明白,母愛的無私來自於“分離期”後對孩子個體的尊重,接納孩子與世界融為一體的事實,理解愛世界即是愛孩子的真諦,才會愛中帶“蜜”,有“蜜”的母愛才是真正的偉大。

結語:

這部影片,像“皇帝的新裝”,當所有的人都自欺欺人的,將一切的不幸歸結於戰爭與貧窮時,一個孩子的吶喊叫醒了我們。

贊恩的控告,並不需要經濟賠償與處罰,只是希望自己的父母不要再生了。他用自己最直白的感受,最通透的眼睛,喚醒成年人對於愛的思考。

以弗洛姆“愛的藝術”哲學,解讀《何以為家》中愛的呼喚

贊恩的控告很嚴肅,要求只有一個

孩子來到人世間並無選擇權,而作為有選擇權的成年人,我們是否知道愛是什麼;是否具備愛的能力;能否創造源源不斷的愛;可否明白愛世界即愛孩子的真諦。

當我們不具備愛的能力時,請我們以珍愛生命之心,培養自己,善待世界。

一部好影片不只是為了贏得我們的思考,更需要我們做些什麼,比如,學習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