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說的“真人”是啥模樣


莊子說的“真人”是啥模樣

《莊子·德充符》裡記載了一個“真人”故事。這個“真人”跛腳駝背,但跟他相處的人會整天不願離去,女生更是哭著、喊著要嫁給他。魯哀公跟他相處不到一年的時間,竟然決定將宰相這一重任交付給他,最後甚至以國相付。
  
  可是,沒過多久,這個“真人”便辭職而去。這讓哀公惆悵了許久,恍如國中之人再無可與“為樂”一般。於是,哀公只好向國內最有智慧的人——“孔子”(《莊子》常借孔子之口來講述道理)傾吐苦衷。
  
  “孔子”聞言感嘆:只有活著的母豬,才能給予小豬哺育之愛;只有獲勝歸來的戰士,才能接受國家授予的榮譽;只有雙腿健在的人們,才會珍惜自己的鞋子。為了成為天子的妃嬪,女子可以做到不剪指甲、不穿耳洞;想要娶妻生子的男子,寧願在外服役而放棄入宮為侍的機會。這類事情,無須高尚充沛的內在德行便可輕易做到。而要像“真人”那樣,不需要任何行動和表現,就能使人絕對信任和親近,甚至連國家大權也願意交付的人,必然是“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那麼,究竟什麼是真正的“才全而德不形”?“孔子”指出,人的一生難免要面對生死、存亡、窮達、貧富、賢能與不肖、詆譭與讚譽以及飢渴、寒暑等變化無常的事實。這些事實皆有促使其運行的生命法則。然而,白天、黑夜在眼前不斷輪轉,我們卻無法以有限的知識去把握它的本源。換言之,究竟是先有白天還是先有黑夜,我們無從得知。


  
  就此而言,懂得生命的無常與有常,便不會讓以上種種變化破壞我們內心的平和,更不會使其攪擾心靈的皈依。如果我們能使內心平和安逸而不失通達喜悅,即使日月流逝也始終以春天般的心態對待萬事萬物,便可接洽萬物而生髮出適時而變的心靈。如此便是“才全”。
  
  那麼,“德不形”又是指什麼呢?“孔子”說:當水流靜止並達到最佳狀態的時候,水面便呈現出“均平”。同理,當人的內心具有充實的德行時,其外在行為便有自己的“水平”,不會輕易動盪。正是這種內在的德行,使得世間萬物成就自我,並使自我達到和順。所以,當一個人的德行充盈於心時,外在的人與物便都沒法離開他了。
  
  原來,令自我真正感到歡喜愉悅、使別人感到自在舒適的東西,並不是外在的金錢、權力或者名望,而是發自內心的充實與滿足。《莊子》強調,只有內在的才智品德達到飽和狀態,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莊子把這樣的人稱為“真人”,即絕對的、本質的、純精神性的人。
  
  這樣的“真人”,睡眠時不入夢境,醒來時毫無憂思;不必山珍海味,卻吃得滿足而舒適;不因為活著而喜悅,也不會因為必然的死亡而感到煩惡;輕鬆自如地來去人間,儘量不驚擾任何人,又呼吸綿長、精神飽滿;即便在世間勞碌,也不會覺得絲毫的辛苦。生活對於他們,就像四時的自然流轉。

  
  而在孟子那裡,善良的人能令人喜歡,誠信的人能令人欣賞。當這種善良、誠信的品格充實於內心時,他就會變得美好;當這種美好不僅充實於心而且光照他人的時候,便是偉大;當這種偉大化歸平淡之時,這個人便成了聖人;當成為聖人而使人無從察覺的時候,他就是“神人”。這種“神人”便是莊子所推許的“真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