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漠如:茶園,天地之間的大課堂

茶園,天地之間的大課堂


洪漠如


洪漠如:茶園,天地之間的大課堂

下午又去了一趟茶園,和白沙溪茶廠的所有營銷人員,從茶廠的碼頭直接坐船出發。茶業這一行,幹久了自己真的會變成一個博物學家,從茶山到茶葉加工再到有關茶的人情世故,都會慢慢的產生屬於自己的一些體會。很多茶廠對於自己的工作人員都會做專業培訓,茶園裡的學問很深,茶樹品種,以及涉及茶園的整個生態,再連同人的培管方式,只有在充分理解之後,才知道這裡面的價值。


洪漠如:茶園,天地之間的大課堂

安化大葉茶


今天是安化縣組織的開園節,但是對於安化黑茶而言,回到真實的現場,今天開園的意義可能也就只能鋤鋤草。茶葉掙春已經成了一種風尚,很多時候後端生產會向營銷與概念妥協,營銷上需要開園就開園,不過生產還是要回到真實的現場。
安化大葉種茶與安化的氣候以及安化黑茶採摘的老嫩度要求,其實要到四月中下旬才會逐步開始大規模的採茶,一些高山區域還會更晚一些。這些年,對於普通茶客而言,關注茶山茶園,其實是關注茶葉的品質。


洪漠如:茶園,天地之間的大課堂

到茶園,接受自然的再教育


在都市消費者心裡,確實已經把茶作為自己與自然對話的一個路徑了。茶除了能給人帶來健康,帶來精神層面的不同體驗,同時也是讓我們藉助這一片葉子去感受大自然的孕育。所以,消費者去往茶山茶園,是想親眼目睹,親自驗證茶樹的生長環境。
我們的船從陶澍村上岸,穿過岸邊的民居,近處一些像丘陵一樣的山頭,上面成梯田狀佈滿了茶園。沿著水泥路上山,在進入茶園的山道邊,立著“安化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牌子。這塊牌子是安化縣委縣政府著力打造的,去年在農業農村部高分通過驗收。


洪漠如:茶園,天地之間的大課堂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牌子


所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其實就是將現代農業技術更切實的結合到農業產業中,一方面強調品質,另一方面強調經濟效益。整個茶園都安裝了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水肥一體化設備,在山的頂端,修建了碩大的水塔,水是從山澗中抽上去的泉水。在水肥一體化操作間裡,工人會按照操作流程去施肥灌溉。這一片山,僅僅幾個人就可以管理下來,效率很高。


洪漠如:茶園,天地之間的大課堂

鈞澤源的黑毛茶生產基地


鈞澤源的管理者是一個年輕人,名字和茶園很貼切,叫青山。在茶園裡,他向到現場的營銷人員講解茶園的歷史,講解日常培管和這片茶園的特點。營銷人員吸收之後,未來還會帶茶商茶客上山來。這些年,我們一直覺得茶山是一種很好的戶外遊學形式,就在於既觀光,又能在遊覽中有獲得感,最後還有商業回報。


洪漠如:茶園,天地之間的大課堂

白沙溪碼頭


陶澍村原本是要做旅遊開發的,和白沙溪茶廠的老廠區連成一片,陶澍墓和山上的有機茶園,以及村落民居的分佈,無論是登山遠眺,還是近處觀景,確實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如今的生態有機茶園,首先注重的就是環保。所以在茶園裡行走,會踩著一層厚厚的腐殖土。茶園裡會定期割草,草的莖幹都又放在了茶樹底下。自然肥料是最好的肥料,是能提升茶葉品質的肥料。


洪漠如:茶園,天地之間的大課堂

茶園一景


事實上,走進茶園,評價茶園是否優質,可以從茶園生態去看。茶園生態說起來很籠統,但具體一點就是看除了茶樹還有哪些植被生長得較好。這個季節的鈞澤園,正是茶樹生長和蕨菜冒頭的時候,茶園裡的素食野味很豐盛,蕨菜、春筍、魚腥草以及其它很多我都叫不出名字的野菜放肆的生長。這些天,茶園附近的人家是有口福了,春筍炒臘肉,蕨菜炒臘肉都是不錯的美味。安化的臘肉也是一絕,風味獨特,在疫情之下,大家不扎堆,不趕集,但是自己菜園子的菜,山上的素食野味,只要一出門,就可以改善生活。


洪漠如:茶園,天地之間的大課堂

茶園生態

洪漠如:茶園,天地之間的大課堂

茶園裡的蕨菜


白沙溪在一個山坳裡修建了一座很大的毛茶加工廠。在雲南的茶山,加工毛茶的場所一般叫做初制所。在山裡,打好灶臺,架著鐵鍋,請著工人師傅過去,就開始毛茶初制了。安化黑茶的毛茶初制,早就已經高度依賴機械化了。在電還沒有普及的時代,即便是人工殺青,在揉捻時山裡的茶農也都會盡量用溪邊的水力來啟動揉捻機。


安化黑茶的很多文化資料上都會談毛茶製作工藝,這些從生產線上的工人筆記以及廠裡制定的標準裡流出的內容,你能看到的其實就是產業標準化。鈞澤園的初制車間上寫著“有機化,標準化,科學化”的標語,在真正製茶的季節,這裡就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工人們進進出出,按照毛茶的製作標準,攤晾、殺青、揉捻、曬胚、烘乾···一步步的走。具體每一步怎麼操作,會根據工人師傅的經驗。進入廠區以後,在一個平坦的廣場上,有一大片水泥地坪的空地。剛一進去,銷售部的經理就強調,不要去踩這個地坪。這個地坪是專門為茶葉曬胚打造的,用了金剛砂,打這麼一片地坪,花了十多萬。


洪漠如:茶園,天地之間的大課堂

從萬里茶道的起點出發



毛茶廠四面被丘陵包圍著,站在中間四面望去都是茶。這麼些年,先後有很多人茶商茶客都來過這裡。山野之間,有關茶的薰陶是潛移默化的。從茶廠出發,連接茶山的是一條水路,而上船的碼頭,就是萬里茶道的起點。都市人群不是認為茶是他們通向自然的一條秘徑嗎?幾百年以來,從資江水路,因茶而開闢的秘徑有很多,穿越江河湖海,穿越戈壁沙漠,穿越古來今來,穿越舌尖,穿越喉吻,穿腸過肚··· ···
茶葉的流動一直都沒有停止,它除了能溝通天地,連接自然,也給我們開闢了一條健康的秘徑。喝茶人,最大的享受就是在茶裡,曲徑通幽。(資料來源:光陰夜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