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社群營銷“到家”模式還有戲嗎?

互聯網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交易與交付的分離。

電商就是典型的交易與交付分離。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見識了線下、社群場景交易與交付的分離。

多虧了“到家”模式,疫情阻斷了傳統交付,到家是新解決方案。甚至可以說,到家模式挽救了一些快歇業的社區電商平臺。

那麼,疫情結束後,到家還有戲嗎?如果有戲,又是誰的菜?

有人說過,“到家”模式甚至可能取代到店模式,成為商業的主流交付模式。

“到家”確實起到了特殊時期救急的作用,但常態化商業的價值是什麼?搞清這個問題,就知道它的未來了。

到家業務,真的到家了嗎?

零售有“到店”和“到家”兩種交付模式。現在還有一種交付模式“自提”,比如社區團購的“自提”模式。

實際上,我們籠統說的“到家”,還可以進一步分為“到戶”和“到社區”,兩者差別還不小。

電商的交付模式可以細分為下列四種:

一種是真正送到家,實際是“到戶”。現在極少。

二是到小區門口現場交付,我稱之為社區交付。每天中午和晚上下班時,小區門口有不少快遞小哥,呼叫用戶取貨,就是社區交付。

三是“自提點”交付,比如菜鳥驛站、雅堂小超。錯過了小區交付,快遞經常就交給了自提點。自提點也是按社區分佈的。

四是快遞櫃。同樣是錯過了社區交付窗口期,小件快遞就放在快遞櫃。快遞櫃是無人值守的“自提點”。

我把到家分為“到戶”和“到社區”,對後面的商業分析很重要。小區交付、自提點、快遞櫃,都是“到社區”。

疫情下:社群營銷“到家”模式還有戲嗎?


“到戶”模式

“到戶”模式要單獨拿出來說。“到戶”實際就是面對面交付,適用一些對交付時間窗口要求比較高的特殊產品。

美團外賣就是典型的“到戶”交付,只不過更多的是“到工作單位”,白領在工作單位叫外賣的比例是最高的。

盒馬鮮生、瑞幸咖啡,這類新零售企業“到戶”模式也比較多。其中有兩個原因:一是交付的時效性,瑞幸咖啡要求在下單10多分鐘時間內交付,盒馬鮮生這類新零售,一般是2小時內交付;二是產品的鮮品特徵。

“到戶”交付的窗口期很短。外賣的窗口期是中午和下午下班後1小時以內;生鮮類要求在中午做飯之前。比如,中午做飯的蔬菜窗口期就是10:30前後。

疫情下:社群營銷“到家”模式還有戲嗎?

“到戶”很難做。2015年我就實踐過。

當時,協助一個做生鮮肉的做到家業務,也是交給第三方平臺做配送。

一次,一個快遞員中午送5份生鮮肉,訂單都是上班族。不少家庭都是購買了中午做菜的。第一戶配送時,用戶下班晚了,耽誤了後面的配送。最後一戶配送時,已經是中午2點了,捱了好一頓罵。

因為“到戶”的配送窗口期短,所以,用戶密度必須超級高。現在很多新零售有“到戶”業務,配送時間2小時以內,都是通過第三方配送平臺。只有第三方才有足夠的配送密度。

當然,“到戶”不一定是送到家裡,也可以小區預約交付。這種,有人可能視為“到社區”,我更傾向視為另類的“到戶”。因為這類是“面對面”交付。“面對面”交付正是“到戶”的特徵。

“到戶”與“到社區”

上面的摳字眼,不是玩文字遊戲,而是要為下面的分析做鋪墊。

前面的分析結論是:“到戶”適合一些創新型的新零售模式,多數傳統商業適合“到社區”的配送模式。所以,我們說到家模式時,可能指的是到社區。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結論,會極大地影響對到家模式未來的判斷。

疫情期火爆的“到家”業務,這是大環境倒逼。進入常態後,是否真的會持續火爆,還是會快速退潮?我們的判斷依據就是傳統商業的“到家”,其實就是“到社區”。

我們要分兩類講。分別從零售商和品牌商角度講。

從零售商角度,先拋出觀點:便利店不適合到家,KA適合到家。

我們把傳統零售分為三類:一是便利店;二是KA;三是專業店。

便利店不適合到家,因為便利店本來就在社區。便利店之便利,就在於用戶只需要“步行5分鐘”。便利店如果搞“到社區”配送,相當於“脫褲子放屁”。那麼,便利店能否“到戶”呢?多數便利店也不合適做,而且越是連鎖形態越不容易做。

KA店非常合適做“到社區”。其實,有些商超已經在做。首先,KA的商圈半徑比較大,覆蓋眾多社區;其次,到KA購物,客單價比較高;第三,KA購物,一般是計劃採購,非即時消費,對時效性要求不高。

新零售,像盒馬這樣的創新型新零售不多,只有KA轉型才成為主流。在互聯網轉型過程中,KA很難。其實,KA很適合做“到家”業務。

KA做到家,門店變成前置倉,可以彌補到店流量萎縮。

專業店非常適合做到家。一般來說,專業店的用戶黏性強、客單價高、非即時消費。但是,專業店的線下體驗也非常重要,交付形式反而不那麼重要。

品牌商能不能做到家業務?

先拋開品牌商做電商不談,因為電商就是到家的。

如果走傳統渠道,那麼,是否做到家是零售商的問題?渠道商做到家,一定是有別於傳統渠道的新渠道,比如,新冠肺炎期間的社區合夥人招募,很多是新渠道,就引伸出了交易與交付的分離問題。

社區合夥人的交付,大致有三種情況:第一,社區合夥人就是傳統零售商。交付的問題交給了零售商,品牌商不用關心。第二,合夥人的交易與交付分離。合夥人完成認知和交易,由公司前置倉或總部完成交付,一般是社區交付。比如,現在青島啤酒、李渡白酒,基本上都是合夥人交易與交付分離。第三,合夥人交易與交付一體。快消品行業,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品類估計不多。

以我的觀察,現在倉促而成的社區合夥人,以及依託合夥人建立的社區社群,其實更像垂直社群。即使像青島啤酒這樣用戶密度較高的品牌,其表現形式仍然是垂直社群。所以,交易與交付分離的可能性比較大。因此,多數快消品品類並不合適。

交付方式的創新,是互聯網商業的助力

中國的電商繁榮,與配送模式的創新有很大關係。

中美生活方式的巨大差距,對中美電商模式影響很大。中國人的居住環境是高密度的,美國人的居住環境決定了密度很低。

生活環境的人口密度,制約了交付模式創新的邊界。

中國居住密度大,“到戶”和“到社區”都不是問題。中國社區有兩個概念,一個是居住的小區,地理概念;另一個是原來居委會改成社區了,行政管理的概念。

我們講的社區交付,其實是小區交付。因為人口密度高,所以,可以設立社區交付點,從而提高交付效率。

美國人的社區很大,居住很分散。美國人愛玩PARTY,就是因為居住密度低,交往不方便。

多數美國人,要麼生活在衛星城,要麼生活在鄉村小鎮。所以,最集中的商業場所就是商業區。大家都開車到商業區。這是交付效率最高的商業模式。如果通過“到戶”和“到社區”交付,效率就很低。

可以預見,“到社區”這種交付方式,未來會更加強化。社區交付點,或無人交付(如快遞櫃)將成為社區的基礎設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