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有時就藏在說話這件小事中

埋伏在你身邊的“溝通暴力”

前段時間的熱播劇《都挺好》一經播出,立刻引發網友們的熱議,不單是因為劇中演員的演技各個在線,還在於劇情取材過於真實。

讓網友們印象深刻的不僅是明玉這個角色,還有二哥二嫂這對小夫妻的塑造,劇集中有一幕是蘇明成一時興起想搞投資賺大錢,回家後跟老婆朱麗溝通商量,沒想到雙方因溝通不暢,竟然進行了語言甚至是肢體上的衝突。

原本恩愛的小夫妻最終因此事鬧的不歡而散。

暴力,有時就藏在說話這件小事中

聖雄甘地說:“真正的非暴力,威力超過最強大的暴力。”

蘇明成和朱麗兩人之間的溝通行為看似和暴力搭不上邊兒,但其實這已經是一種隱形的暴力行為,這種暴力不僅擾亂了兩個人的判斷力,還傷害了兩人之間的感情。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常有的行為,若不注意方式和方法,就會形成一種隱形的暴力,它會像定時炸彈一樣埋伏在我們身邊,稍不留心就會隨時爆炸,表面上看沒有形成身體上的傷害,但其實對於心靈和精神上的傷害不可估量。

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創始人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溝通模式,人們如果按照這種方式進行溝通和聆聽,就可以達到和諧共處,情義相通的境地,這種方式就是“非暴力溝通”,為此馬歇爾博士還專門出版了一本著作《非暴力溝通》,暢銷至今。

暴力,有時就藏在說話這件小事中

書中,馬歇爾博士說人與人之間原本平等和諧的溝通之所以會演變成暴力溝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們在滿足於某種願望時,傾向於忽視對方的感受和需求,從而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這種語言和表達方式,馬歇爾博士稱之為“異化的溝通方式”。

那麼當我們在與人溝通時,到底應該怎樣才能準確的傳達自己的想法並且避免讓自己成為發起暴力溝通的元兇呢?

其實很簡單,只需要掌握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01 第一個要素是學會觀察

掌握觀察這一要素之前,我們需要區分觀察和評論這兩個概念。

語義學家溫德爾.約翰遜曾提出:

“用靜態的語言捕捉變動不居的現實,會造成很多困擾,語言是一種有缺陷的工具,我們的世界包含著無窮無盡的過程,變化、差別、層面、功能、關係以及複雜性。靜態的語言與動態的這個世界並不匹配,這是我們面臨的挑戰之一。”

這句話其實是說我們很難用一個靜態的詞語去準確的描述一個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就成為標籤式的評判。比如有時候我們會說一個人自私,那麼這個人究竟是一個自私的人呢,還是說他的行為被我們稱為“自私”?

之所以有溝通上的衝突,是因為我們常常把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最終會讓傾聽者誤以為我們在批評他,進而產生逆反的心理,溝通也將無法進行。

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區分評論和觀察呢?馬歇爾博士給我們列舉了一些例子。

暴力,有時就藏在說話這件小事中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對於大多數人來講,要做到觀察他人及其行為,而不評判指責、分析比較,是很難做到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練習。

當然,非暴力溝通是一種動態的語言,並不主張絕對的結論,它需要我們在不同的場合和情景中靈活運用、客觀描述。

當你學會了區分觀察和評論,那麼下次再遇到朋友約會來遲,你就可以說“你這一週一共遲到了3次”而不是“你怎麼總是遲到!”

02 第二個要素是表達感受

西部鄉村音樂的代表人物瑞芭.麥克英特爾曾在她的父親去世後寫過一首歌:《我所不知道的偉大的人》,這首歌當時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這些人中的大多數都渴望和父親溝通,來表達他們的感受,但是卻沒有做到。

男女朋友之間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很多女生喜歡玩一種叫“我不說你來猜”的遊戲,她們不會直接告訴男友自己心裡的真實想法,而是相信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神奇力量,讓男友去感知自己的喜怒哀樂,結果往往都是悲劇。

暴力,有時就藏在說話這件小事中

馬歇爾博士鼓勵人們要敢於表達自己的感受,只有坦誠相待,才能進行下一步有效的溝通。但是很多時候人們急於表達感受,卻將想法和判斷也混淆其中,最終使溝通的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在非暴力溝通中,馬歇爾博士為了幫助讀者更清晰的表達感受,專門彙編了以下的詞彙表供參考:

當想要表達我們的需求得到滿足時的感受:

興奮 喜悅 欣喜 滿足 欣慰 興高采烈

感激 感動 樂觀 自信 振奮 心曠神怡

高興 快樂 愉快 幸福 踏實 喜出望外

當想要表達我們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的感受:

害怕 擔心 焦慮 憂慮 著急 心神不寧

憂傷 沮喪 氣餒 絕望 難過 萎靡不振

失望 震驚 困惑 迷茫 孤獨 筋疲力盡

那麼在劇中,當蘇明成跟朱麗商量投資這件事情時,朱麗可以嘗試表達自己的感受:“你做這個決定我很害怕和擔心,一旦失敗,我會很難過的。”這樣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兩個人語言和肢體上發生衝突的可能性。

一旦溝通方清晰地表達了自己的感受,那麼整個溝通就會更加順暢,當然在適當的時候學會示弱,也是解決衝突的一種有效方法。

03 第三個要素是瞭解需要

在《非暴力溝通》中,作者強調,感受的根源在於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

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聽到有人對自己說了不中聽的話,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自責或者反駁,甚至是指責對方。這樣溝通的最終結果只能是讓自己更加厭惡自己或更加討厭對方,除此之外,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暴力,有時就藏在說話這件小事中

除了以上的方法,馬歇爾博士還提出了另外兩種方法:

其一,瞭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其二,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當我們將注意力從自責和反駁中轉移出來,進而聚焦於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感受時,我們會在學會關心他人的同時,也學會了表達自己,從而完成了從“情感的奴隸”到“生活的主人”的蛻變。

04 第四個要素是請求幫助

請求他人的幫助是非暴力溝通的最後一個要素。那麼我們以什麼樣的方式提出請求更容易得到積極準確的回應呢?

首先,需要我們提出具體的請求,而且是越具體越好。

有這樣一副漫畫,畫中描述的是一個人掉到了湖裡,苦苦掙扎之時,他對岸上的狗大聲呼喊:“快去求助!”結果在另一副畫面中,那隻求助的狗躺在了精神病醫生的診治臺上。

故事看似荒唐,實則是在告訴我們“請求幫助”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每個人的理解各有不同,如果我們使用寬泛或者抽象的語言去請求幫助,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

其次,需要明確談話的目的。

有時候我們可能不需要直接提出請求,但至少要明確自己談話的目的,讓對方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麼,只有我們對自己的認識足夠深,表達的足夠清楚,我們得到的回應才會更加的稱心如意。

最後,需要進行合理的請求反饋。

很多人在表達完自己的需求時,會問:“你是否都清楚了呢?”此時,如果對方的反饋和我們的所需相差甚遠,我們很可能會下意識的回應:“這不是我的意思,你理解錯了。”

暴力,有時就藏在說話這件小事中

這樣的表達縱使坦率,但會讓對方覺得你是在批評和數落他,此時不妨說:“謝謝你給我的反饋,可能是我說的不夠清楚,我的意思是…”

這樣一來,我們不僅可以再一次清晰的表達自己的需求,還給予了對方應有的尊重。

寫在最後

良言一句三春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語言其實是一種非常神奇的存在,如果表達的準確到位,能讓聽者如坐春風,如果用語不當,則會在無形中形成一種語言暴力,傷人傷己。

當然,非暴力溝通的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自己,相反,非暴力溝通非常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他人更好的溝通,達到共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