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是怎樣養成的?養殖中還需要給珍珠貝做“手術”

說起珍珠,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項鍊等名貴首飾。其實,珍珠不僅是漂亮美觀的裝飾品,同時也是珍貴的中藥材,在三國時期諸葛亮率軍南征時所用的解暑藥就是用珍珠製成的,中醫上將這種解暑藥稱為“

諸葛行軍散”,主要起到清熱解毒、消炎生肌的作用。

歷史上比較有名的珍珠是合浦珍珠,距今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早在明朝,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經開始用淡水河蚌進行人工育珠了,培育出來的“佛像珠”譽滿天下。明朝弘治十二年,合浦人在當地採捕了28000多兩的天然珍珠,各種珍珠製品盛極一時。

珍珠是怎樣養成的?養殖中還需要給珍珠貝做“手術”

淡水貽貝中的天然珍珠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大珠母貝的人工育苗和插核實驗取得成功,為大型珍珠的人工養殖提供了有利條件,也開啟了國內大規模的商業性珍珠養殖。

珍珠是怎樣養成的?養殖中還需要給珍珠貝做“手術”

人工養殖的珍珠貝

那麼言歸正傳,珍珠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

在水產養殖上,能夠孕育出珍珠的貝類稱為珍珠貝,比如牡蠣、三角帆蚌、大珠母貝、合浦珠母貝、長耳珠母貝等都可以稱為珍珠貝。

從生物化學的角度來講,珍珠是由珍珠貝的外套膜表皮細胞分泌的珍珠質包裹著一個內核累積形成的一個近似於球形的物體,其主要成分是95%左右的碳酸鈣和4%-6%的殼角蛋白

關於珍珠的成因有不同的說法,主要有內因說、外因說和組織畸形增殖說三種。

  • 內因說:珍珠的形成是因為貝類的外套膜上皮細胞發生了病變
  • 外因說
    :珍珠是在外來物質的刺激下形成的,比如沙粒、寄生蟲、卵、軟體組織等。
  • 組織畸形增殖說:在外來的機械、化學刺激作用下,貝類的珍珠質分泌組織發生了畸形增殖,畸形的後果就導致了珍珠的產生。這種觀點是珍珠貝所發生的組織學變化的角度來闡述的。

實驗和生產實踐都證明,三角帆蚌、珠母貝、鮑魚、牡蠣等貝類在受到外來異物的刺激時,分泌珍珠質的上皮細胞都會產生異常增殖,包裹著異物形成珍珠囊。珍珠囊在形成後,細胞的形態會發生變化,由原來的高柱狀變成圓筒狀,最後再變成扁平上皮細胞。

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是,如果外來異物是軟體組織、沒有固體顆粒,就會形成無核珍珠;如果外來異物中有固體顆粒,就會形成有核的珍珠。根據這一現象,養殖生產上通常用通過移植外套膜小片珠核的方式來創造出有核的珍珠。

珍珠是怎樣養成的?養殖中還需要給珍珠貝做“手術”

▲▲清晰可見的珍珠囊

珍珠體內的鈣質和殼角蛋白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民間有句俗語叫“吃啥補啥”,珍珠貝的鈣質就是從食物中吸收的,它還可以直接從

海水中吸收鈣離子,這是鈣質的兩大來源。

這些從環境和食物中吸收的鈣質被輸送到可以分泌珍珠質的組織細胞內,然後在軟骨素硫酸鹽、碳酸脫水酶等作用下形成了沉澱的碳酸鈣,這些碳酸鈣牢牢包裹著外來異物,越積越厚。

另外4%-6%殼角蛋白是由鹼性蛋白和多糖類物質組成。鈣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磷酸鹽等產物,這些產物與變性之後的鹼性蛋白一起形成了殼角蛋白。碳酸鈣與殼角蛋白緊密結合就形成了珍珠。

人工養殖的珍珠,質量劃分也有等級劃分

市面上的珍珠價格從幾十元到幾萬元的都有,具體的價位要看珍珠的等級,也就是從珍珠的光澤度、圓度、瑕疵度、匹配度四個維度來評估,達到4A品質的珍珠最好,價格也最高。

珍珠是怎樣養成的?養殖中還需要給珍珠貝做“手術”

▲▲貝殼上的珍珠

人工養殖的珍珠根據外觀、色澤、質地等性狀,可以分成好多種類型,具體如下所示:

良 珠:正圓型,質量好;

尾巴珠:表面有突起;

異形珠:質量較好,但呈水滴或葫蘆狀;

汙斑珠:表面有小塊黑斑;

汙 珠:珠核與珍珠層間有有機物質填充;

薄層珠:珍珠層較薄;

殼皮珠:俗稱泥珠,殼皮質;

稜柱珠:稜柱質;

複合珠:部分為珍珠質,部分為殼皮質或稜柱質;

素 珠:未塗上珍珠質的珠核。

珍珠要想長得好,還得做“手術”

給珍珠貝做“手術”,其實就是用人工將

外套膜小片珠核轉移到珠母貝的外套膜內。

  • 1.外套膜小片的獲取

小片貝是提供外套膜軟體組織的小規格貝類,又稱為細胞貝。在生產上一般選擇殼高在6cm以上、年齡為2-3年、長勢健壯的貝類作為小片貝。

小片貝選好後,直接切斷閉殼肌,打開外殼。去鰓之後取下外套膜組織,之後將外套膜排列整齊,按照一定比例切成正方形的小片(如下圖所示)。一般來說,方形小片的大小是珠核直徑的1/3到2/5,這個尺寸非常重要。如果切得過大,後期形成珍珠的速度就太快,畸形的珍珠數目就會增多;如果切得過小,就容易遺失脫落,產生素珠。

珍珠是怎樣養成的?養殖中還需要給珍珠貝做“手術”

▲▲取下小片貝的外套膜組織,將其切成正方形的外套膜小片

  • 2.外套膜小片的處理

方形小片切好後不能直接導入到珠母貝的外套膜上,要先經過3%的紅汞、結晶紫、中性紅等消毒染色。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乾燥的環境和淡水對外套膜小片細胞的殺傷力很強。乾燥6小時後,1/3的小片細胞會死亡,畸形率超過30%;在淡水或者當鹽度大幅下降時,30分鐘內小片細胞就會不正常,90分鐘內就不能夠形成正常的珍珠囊了,珠母貝也不會將其識別為外來異物。

  • 3.珠核的準備

珠核,其實就是固體顆粒。生產上一般用河蚌等的貝殼為原料,經過一系列加工後,將其製成球形的固體。打光後的珠核,直徑在3.1-5.0mm的稱為小核,在5.1-7.0mm的稱為中核,直徑在7.1-9.0mm的稱為大核,直徑超過9.0mm的稱為特大核。

  • 4.“手術”的過程——插核

首先將珍珠貝固定,用鑷子打開一條狹窄的縫隙,這就是運送珠核與外套膜小片的通道,操作的時候先放入珠核,再用鑷子放入外套膜小片,具體過程如下圖所示:

珍珠是怎樣養成的?養殖中還需要給珍珠貝做“手術”

▲▲“手術”的過程

插核時要小心謹慎地操作,儘量不要損傷珍珠貝的內臟器官。同時珠核的位置要緊貼在外套膜小片的外側面,插核的速度要又快又穩,這樣能減少對珍珠貝的傷害,提高成活率。

手術之後,珍珠貝要經過20-25天的恢復休養時間,也就是要將親貝被放置在海流平穩、餌料充足海域中養殖。一般來說,要形成小規格的珍珠要經過0.5-1年的時間,1.5-2年才能形成中等大小規格的珍珠。

珍珠貝的養殖模式

我國的海水珍珠養殖品種以合浦朱母貝(又叫馬氏珠母貝)為主,淡水養殖品種以三角帆蚌為主,傳統的養殖模式是浮筏吊養

以馬氏珠母貝為例,浮筏養殖的成活率可以達到38.2%,筏架主要是由浮筏

網籠兩部分構成。

  • 浮筏:一般採用毛竹鋪設,單獨一個浮筏的規格為12m×10m,浮筏內部的間隔為38cm,固定連接處可以用鍍鋅的鐵絲捆紮。每個浮筏搭配26個泡沫的浮球,浮筏的位置通過鐵錨固定。
  • 網籠:網籠根據養殖水體的深度分為兩種類型,深水區就用錐形的網籠,直徑為40cm,高為40cm;淺水區就用盒型網籠,規格為40cm×40cm×10cm。


珍珠是怎樣養成的?養殖中還需要給珍珠貝做“手術”

浮筏與網籠

為了獲得最佳的生長效果,可以根據季節的變化調整吊籠的深度。比如春季水溫逐漸升高,這時候要將珠母貝吊養在2米之內的水層;夏季表層水溫過高,此時應將吊籠調整到2.5米以下的水層;秋季與春季類似,保持在2米左右即可;冬季為了保溫,將吊籠要放在3.5米以下的水層。

通過上面的調整,還可以有效地避開藤壺、海綿、海鞘等敵害生物的附著,為朱母貝的生長提供安全的環境,這是提高成活率的另一個因素。

通過在海區立體吊養,綜合利用了海區的營養與空間。在餌料充足的海域,馬氏珠母貝生長快、體質強、個體大,可以插入6mm以上的珍珠,經濟效益還是相當不錯的。

珍珠是怎樣養成的?養殖中還需要給珍珠貝做“手術”

▲▲珍珠貝的浮筏吊養

淡水珍珠養殖的困境:環境汙染嚴重

我國的珍珠養殖既有淡水又有海水,其中淡水珍珠產量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產量佔95%),養殖高峰期的面積達到了5670公頃,但是淡水養珍珠對環境造成的汙染非常嚴重(海水也有汙染,但相對較輕)。養殖汙水得不到處理,因此很多省市都取締了淡水珍珠養殖,其中湖北浙江兩個省份更是在全省範圍內限禁珍珠的養殖。

淡水的三角帆蚌等是以水中的藻類為食物的,為了培養高密度的藻類,很多養殖戶在利益的驅動下,向水體中投放大量的肥料,水體富營養化汙染嚴重。在養殖密度上,每畝水面養殖珍珠蚌600-800只是比較合適的,但事實上,很多養殖戶一畝水面上吊養了1200-1500只蚌,最多的達到了

2000只,由此造成的環境壓力十分巨大。

珍珠是怎樣養成的?養殖中還需要給珍珠貝做“手術”

養殖淡水珍珠而產生的汙水發黑發臭,沒有經過水質處理就直接排放到溝渠中,會造成公共水域的汙染。再加上珍珠養殖對水資源的消耗量巨大,對池塘底質造成的汙染嚴重,為此淡水珍珠養殖業曾經慘遭“一刀切”。

因此,淡水珍珠養殖要想發展就必須要轉型,發展生態養殖,積極嘗試利用河蚌淨化水質等措施。一隻河蚌一天能過濾

100多升水,吃掉的藻類相當於固定了水體中38.05%的氨氮,此外河蚌還可以富集水中的重金屬,成為吸收環境毒素的“生物包裹”,當然收穫的貝殼、河蚌肉不能隨意丟棄,否則會造成重金屬的二次汙染。

不僅是珍珠的養殖,魚類、蝦蟹類、藻類的養殖也都需要朝著綠色、生態、環保的方向發展,這是大勢所趨,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珍珠是怎樣養成的?養殖中還需要給珍珠貝做“手術”

▲▲貝類筏式養殖


關於珍珠的形成與養殖,您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