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鴻門宴》一文中的人物窺探項羽失敗的必然性

導言

“鴻門宴”拉開了“楚漢相爭”的序幕,也預示了“楚漢相爭”的結局。

以項羽帶領的楚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佔有軍事上的絕對優勢,但最終竟以失敗告終。就項羽本身而言,失敗的原因在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也,非戰之罪”,一句話可以得知。

從《鴻門宴》一文中的人物窺探項羽失敗的必然性

唐代詩人杜牧一首七言絕句《題烏江亭》:詩議論戰爭成敗之理,以兵家眼光對已有結局的戰爭的假設性推想——項羽若能忍恥東渡,返回故鄉,還可能捲土重來,再建西楚霸王的功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從《鴻門宴》一文中的人物窺探項羽失敗的必然性

但項羽失敗難道僅僅是杜牧詩中的“捲土重來”?亦或是項羽最後的吶喊“天之亡?在我看來,項羽的失敗絕不是捲土重來、之亡這麼簡單,他自身的原因註定他失敗的必然性。

司馬遷撰寫的《史記·項羽本紀》“鴻門宴一文中對人物的言行、舉止進行了細緻的刻畫,我們僅從人物細緻的刻畫入手,就可以窺探到項羽是如何把優勢轉為劣勢,最終自刎烏江。

在鴻門宴上,劉邦集團與項羽集團內各有三種代表人物。但兩位集團首領對待自己的三種代表人物卻表現了不同做法與態度,這些就暗示了項羽必敗,劉邦手握天下。

從《鴻門宴》一文中的人物窺探項羽失敗的必然性

緩氣氛,赴鴻門

公元前206年暴秦終於滅亡,進入咸陽受降的不是率部與秦軍主力血戰的項羽,而是劉邦。憤怒的項羽親率四十萬大軍攻破函谷關,駐紮在新豐鴻門(今西安臨潼新豐)與率十萬軍隊屯兵霸上(西安東)的劉邦形成對峙,火併一觸即發。

行略定秦地。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項羽遂入,至於戲西。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

從《鴻門宴》一文中的人物窺探項羽失敗的必然性

鴻門宴

“我在前方衝鋒陷陣,你在後方趁火打劫”,項羽的憤怒可想而知。而此時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的一句話更是火上澆油,曹無傷見項羽勢力強大,告密項羽:“劉邦一心想稱王關中,派人守住函谷關,使子嬰當宰相,然後就可以佔有秦宮室所有的珍寶。”項羽聽到這句話勃然大怒,準備第二天殲滅劉邦的軍隊。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從《鴻門宴》一文中的人物窺探項羽失敗的必然性

劉邦得知後的反應是:十分恐懼,決定親自去鴻門向項羽謝罪,而此時項羽叔叔項伯的出現無疑為劉邦赴“鴻門宴”搭起了一座至關重要的橋樑。項伯是謀士張良的好朋友,他偷偷跑到劉邦軍中通知張良逃跑避難,張良把項伯引見給劉邦,劉邦為了拉攏項伯,和項伯訂了姻親。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


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所以劉邦親赴鴻門不是冒失前往,而是做了充分的準備。其一以“宴”做幌子,緩解和項羽的緊張氣氛;二是項伯回到項羽那裡就開始替劉邦辯白:“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這兩點給項羽一種錯覺:劉邦是一個膽小怕事、胸無大志的人。

從《鴻門宴》一文中的人物窺探項羽失敗的必然性

烏江亭

三種人物命運,盡窺天下誰主沉浮

  • 洩密者

1.項羽一方的洩密者是楚左尹項伯,此人乃是項羽季父。他在得知項羽要攻打劉邦時,“夜馳入沛公軍”

,將此重大軍事機密洩漏張良,再由張良告知劉邦 ,對此劉邦做了充分的充分準備。劉邦對待這個洩密者,首先是 “得兄侍之”,接著“約為婚姻”,極盡拉攏,使其為自己服務,從鴻門宴項伯的表現來看,劉邦絕對賺了。

劉邦是如何對待給自己出主意的人呢?當張良問項羽是誰出的“關中王”的時候,劉邦輕描淡寫一句話

“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 秦地可盡王也。”

意思是有個小人勸我說:“把持關口不放入諸侯,可在秦地稱王”。而對出主意“王關中”的人,就連最信任的張良他都只是這麼簡單的回應,何況自己的敵人呢?

這樣做既可以取得下屬對他的信任,也可以讓他在此後四年的楚漢之爭中,得到下屬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傾心輔佐,這是一個政治家該有的籠絡手腕 。

從《鴻門宴》一文中的人物窺探項羽失敗的必然性

影視劇項伯

2.劉邦一方的洩密者曹無傷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劉邦一句 :“今者有小人之言 ,令將軍與臣有隙。”就很輕鬆地讓項羽說出了 “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這樣的話。對自己如此重要的人,居然沒有一點保護他以備後用的意識,看似直率,實則魯莽,缺乏一個政客應有的心機。

探究項羽如此輕率的根源 ,應該還在於對劉邦的輕視,范增有言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而項羽卻如此輕視 ,實在是無識人識事的能力,試想誰還會為他私洩軍情呢!

從《鴻門宴》一文中的人物窺探項羽失敗的必然性

劉邦繪像

  • 洩密者結局
  1. 劉邦對待自己的洩密者是乾脆利索 “立誅殺曹無傷”。
  2. 項羽對洩密者項伯,先是不懷疑他為何要替劉邦說話,後是在項莊舞劍刺沛公,項伯“翼蔽沛公 ”時視而不見,因項伯一句“因而善遇之”的建議,最終放虎歸山。

將項羽對待自己的叛徒與敵方洩密者的做法與劉邦做法相比,他天真、愚鈍,給項羽洩密的人如此不幸,背叛項羽者如此幸運,那他的謀士范增會有怎樣的命運呢?

從《鴻門宴》一文中的人物窺探項羽失敗的必然性

虞姬

  • 謀士
  1. 范增之於項羽,正如張良之於劉邦。劉邦在準確把握形勢的前提下,對張良言聽計從,極大地為張良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也展現了他作為領導者善於納諫的優秀品質和超強的預見能力。

2.但多才、多謀的范增卻懷才不遇,處處碰壁 。他認為劉邦 “志不在小”,不僅是看到劉邦的天子之氣 ,而是一向貪戀財貨美女的劉邦 ,居然在進入關中之後秋毫無犯,既然志在天下,又豈會在意區區關中的金錢和美女呢?

執著如范增 ,宴會之上他看出了項羽的猶豫,舉起所佩玉塊,多次示意項羽快下決心,但項羽視而不見。面對項羽的婦人之仁,范增毅然決定讓項莊舞劍助興 ,藉機刺殺劉邦。不幸的是,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范增計劃再度落空 ,直至樊噲出現,局面徹底被扭轉。

從《鴻門宴》一文中的人物窺探項羽失敗的必然性

正如劉邦所言,項羽敗在“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項羽的這些舉動看似光明磊落,寬宏大量,實際上是政治無知的表現,其失敗是可預見的。

  • 勇士
  1. 《鴻門宴》中對劉邦勇士樊噲的描寫較多 ,對項羽勇士項莊的刻畫極為簡單。項羽對這兩個人的態度也是十分不同,當樊噲“帶劍擁盾”闖入軍帳的時候,勇猛項羽競也 “按劍而跽”,做出了防備的動作 。在樊噲一番義正辭嚴的指責之後,項羽先是賜酒,繼而賜肉,完全被樊噲的語言行動氣場征服 。項羽尷尬地只說了一個“坐 ”字,一個“坐”字寫盡了項羽在政治上的幼稚 、糊塗,缺乏政治手腕。

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

從《鴻門宴》一文中的人物窺探項羽失敗的必然性

2.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項羽一直在配合樊噲完成解救劉邦的任務。如果說他對樊噲有三分懼意,七分尊重的話,那對自己的勇士則是完全無視。項莊不勇嗎?他沒有任何心理準備,就接受了在眾目睽睽之下刺殺劉邦的任務;要命的是,這個任務不是最高領導人分配的。也就是說不管結果如何,都有可能被項羽處罰。

我想,把項莊換到樊噲的位置上,他也有為領導人闖軍帳的勇氣 ,何況那還是自己堂兄。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本應受到尊重的勇士,在為項羽爭取最後的機會時,項羽卻任由項伯護著劉邦,助敵而不助己的領導者,焉能不敗?

從《鴻門宴》一文中的人物窺探項羽失敗的必然性

在宴會中,劉邦逃席,讓張良留謝,項羽竟然對劉邦的逃席沒有任何反應。我們再把鏡頭對準劉邦 。在“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之際 ,他早已如坐針氈 ,借 “起如廁 ”之際而“招樊噲出”,佈置脫身方案。精明的劉邦脫身離開的手段太高明瞭。

先看他選擇的善後的人選,留下善後的是何許人也 ? 張良也 。此人智勇雙全 。他“獨去”之時交代張良,要估計他回到軍中之後才可進獻白璧與玉斗,以拖延時間,穩住項羽 。

從《鴻門宴》一文中的人物窺探項羽失敗的必然性

影視劇《楚漢傳奇》

他自己則“置車騎 ,脫身獨騎”,還令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四員大將“持劍盾步走”。安排得甚為周密,就是萬一范增的追兵來了,沒有馬的四員大將只能轉身拼死力戰 ,成為劉邦最好的一道屏障 ,而沽名釣譽,輕敵自大,寡謀輕信的項羽註定為此付出代價。

從《鴻門宴》一文中的人物窺探項羽失敗的必然性

結語

項羽集持勇攻伐、剛愎自用、謀事不深、迂腐呆板的悲劇性格於一身,最終他自刎烏江,西楚霸業功虧一簣;處處示弱的劉邦從叱吒風雲的項羽面前撿得一條性命,最終完成一統天下的霸業,可以說 ,鴻門宴是楚漢戰爭的分水嶺 ,因為這不是一場“宴”的事情,這是你死我活的鬥爭!

在每次觀看影視劇或者讀史書的時候,往往更加崇拜項羽的豪情霸氣,乾淨純粹;憎惡劉邦圓滑狡詐,小人姿態。西楚霸王項羽最後的憤怒和無可奈何在這首歌中盡顯其中,畢竟權利的追逐是你死我活的鬥爭,不是強者對強者的欣賞,更不是強者對弱者的同情,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