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的另一個原因——石油

大家都知道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是因為赫爾巴喬夫改革,根本原因是因為戈爾巴喬夫之前各個領導人的各種因素,但是今天我們談的不是二者,而是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石油!

二戰各國損失人口圖

蘇聯解體的另一個原因——石油


這件事情要從二戰說起,小鬍子希特勒進攻蘇聯,蘇聯經過艱難的衛國戰爭後,大部分的油田以及設施都被損毀,堂堂昔日之資源大國淪為了石油進口國,一開始還好,但是隨著杜魯門主義的出臺,以及北約與華約的成立,美國對蘇聯的打壓主要是石油領域。

這誰受得了,蘇聯自然咽不下這口惡氣,而且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解決當時的經濟問題就必須開採石油。

前沿:石油領域的復興

蘇聯領導人斯大林

蘇聯解體的另一個原因——石油

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

蘇聯解體的另一個原因——石油


於是經過了兩代領導人的努力下,功夫不負有心人,1960年的夏天,在秋明地區的烏拉伊市的孔達河畔的一口油井種終於噴油了,蘇聯人當然很高興了,但是這麼點石油肯定是不夠的,於是在1965年,秋明地區的一個油井薩莫特洛爾油井投入生產。

為了更好的發展石油領域,蘇聯在1969年頒佈了《西西伯利亞石油與天然氣工業發展措施》,這個東西一發布,蘇聯蘇聯西西伯利亞地區的油氣生產迅速達到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水平,在1975年,僅僅6年的時間,蘇聯的油氣已經猛增到了美國的前面。

石油是個好東西,自從有了石油這個東西,蘇聯便開始利用歐洲對於資源的依賴開始石油輸送戰略,原本西歐國家是不太願意鳥蘇聯的,自從石油來了之後,西歐國家在石油貿易的拉動下竟然與蘇聯和睦相處,蘇聯與歐洲的貿易總額持續上漲。

等到了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的時候,國際油價就一直漲,蘇聯本來就依靠石油賺錢的,所以蘇聯賺的彭滿缽滿,國民收入和財政也是飛速增長,外匯儲備自然也多了。

但是在初中,你的地理老師就會告訴你,單一經濟是很不靠譜的,必須要經濟多元化。

後語:國際油價大崩潰

到了80年代,蘇聯幾乎一半的外匯是靠石油出口,但是當時歐佩克希望限制石油產量,保值,但是蘇聯人不幹,我限制以後,我拿什麼跟美國搞軍備競賽啊!結果歐佩克也不幹了,互相傷害吧,結果油價暴跌,直接影響了蘇聯的經濟。

就是因為這樣,再加上蘇聯僵化的體制,赫爾巴喬夫開始改革,至於結果,大家都清楚。

可以說沒有哪一個國家比俄羅斯人更清楚經濟對資源依賴過度的後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