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學生瞞父母遊遍十三國:只需一招,讓孩子學會坦誠

沒有信任,還談什麼坦誠。

國際疫情緊張時期,一名女大學生瞞著父母遊遍十三國,直到被隔離,做爹媽的才知道。

這件事瞬間引起轟動,直接就上了熱搜。

許多人覺得不可思議。

這麼大的事情,做女兒的為什麼要瞞著父母呢?

萬一在外出遊玩期間,出了什麼事情,那後果……細思恐極。

然而,細品之下,卻讓人心頭一緊。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選擇隱瞞的習慣也是。

作為孩子,為什麼要瞞著父母?為什麼不敢對父母坦誠?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生活中會發現:許多孩子面對一些狀況時,也會有類似的情況:他們會選擇隱瞞、撒謊。

為什麼?

無外乎兩個原因:

一、孩子害怕、恐懼父母。

擔心父母知道這件事情後,會批評、指責、嫌棄、懲罰。

這種害怕的根源是什麼呢?

在孩子小的時候,曾經因為做錯事情,遭到父母的指責、嫌棄、批評、懲罰。

孩子內心深處就會有一種恐懼:凡是不好的事情,凡是不確定父母會不會批評自己的事情,能不說,就不說。

再往深了探究,造成孩子對父母恐懼害怕的原因,就是孩子對父母不信任

孩子不相信父母會支持和理解自己的一些行為。


女大學生瞞父母遊遍十三國:只需一招,讓孩子學會坦誠


小時候,孩子打破了一個花瓶。

當孩子承認是自己打破的,會得到一頓訓斥、警告甚至會捱揍。

而下一次,“學乖了”的孩子就不會再說真話了。

他們會說:是貓狗打破的,是弟弟打破的。

或者孩子直接把所有的碎片都給扔掉,就彷彿那個花瓶從來沒有出現過。

而當孩子撒謊、隱瞞的時候,他們發現結果要好很多,他們不捱罵、捱揍了!

有的父母會說:這次打、罵、批評、警告,是為了下次他們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瞧,做父母的,原本是讓孩子不再犯錯誤的初心,和他們處理“小事故”的最後結果,是不是背道而馳?

磊媽的兒子,曾經也是一個做錯事就經常撒謊的孩子。

曾經磊媽也是一個高控的媽媽,我不允許孩子同樣的錯誤犯兩次以上。

每當孩子犯錯,我就會疾言厲色地批評、貶低、警告。

然而結果卻很讓我抓狂:孩子並沒有因為我的批評、警告和貶低就不去犯錯,而是選擇掩蓋錯誤,下次繼續犯錯。


女大學生瞞父母遊遍十三國:只需一招,讓孩子學會坦誠


當我通過學習,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根源,並不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了我自己身上,我開始調整。

我先是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會做錯事情,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

所以,以前你一犯錯,我就批評和指責你,甚至貶低你的人品,說你就是個什麼什麼樣的人,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

媽媽要向你道歉。

媽媽保證,以後你犯錯誤的時候,我不會再像從前那樣對待你了。

最重要的是,我們在犯錯的過程中學到了什麼,我們哪些方面得到了提升,獲得了什麼寶貴的經驗。

當我做出承諾,並且真的做到了承諾的時候,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我兒子不再恐懼犯錯的後果,敢跟我說真話了。

而每當他來對我坦白的時候,我會先肯定他的坦誠。

我會說:你願意把這件事情告訴我,我感覺到了你對我的信任,謝謝你。

現在我們再來討論一下這件事情是怎麼發生的,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我們從這件事情中,可以學到什麼東西……


女大學生瞞父母遊遍十三國:只需一招,讓孩子學會坦誠


二、害怕父母對自己能力的不信任,進而擔心、嘮叨、阻止。

探索未知是人類的天性。

當安全感足夠的時候,人們會想要去外界探索未知新鮮的事物。

孩子如此,其實大人也如此。

然而探索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種種危機和不可預知的風險。

有的父母會在確保孩子基本安全的情況下,放手讓孩子去探索,選擇信任孩子。

而有的父母,則會選擇干預。

因為兒子曾經被“高控”導致孩子選擇說謊,在帶女兒的過程中,磊媽選擇了適度放手。

信任孩子自己成長的能力。

磊媽家三歲多的女兒,從小就是有爬高踩低、鑽箱爬櫃的自由的。

但是我們會關注到她在哪兒,會去評估危險。

女兒也經常摔跤,從沙發上、櫃子上、床上摔到地上。

我們預估高度(現在的標準是我家沙發靠背的高度,孩子小的時候會更低一點兒),問題不大,就會隨她去。

如果太高,我們會在一邊做一些防護措施,或者進行提醒:“這個有點高,摔下來會很痛的哦!”。

當女兒打破了碗,弄壞了玩具,撞翻了東西,她會很爽快地承認是她做的。

這時候我就會問:“那下次我們怎麼辦啊?”

她會說:“我下次會小心一點的。”

“我再也不從這麼高往下跳了,太危險了!”

瞧,孩子自己就會去總結經驗,提升自己。

孩子在探索過程中會受傷嗎?

會的。

但是小磕小碰的完全是可以接受的。

沒有孩子從來不受傷。

只有知道地板是硬的、桌子是硬的,撞上去會受傷的,他們在以後的行動中才會避免自己再次受到傷害。


女大學生瞞父母遊遍十三國:只需一招,讓孩子學會坦誠


如果這個干預的“度”把握不好,就容易出現兩種情況:

1、自由自在。

父母完全放手讓孩子自己折騰探索,不管不問。

這種情況下的孩子,無法無天,啥都敢於嘗試,等到出了問題,悔之晚矣。

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自由自在,什麼都沒人管,沒有人去告訴他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而這類型的孩子,是不會什麼事都告訴父母的,他們沒有那個意識。

2、過度干預。

父母什麼都不放心,總是擔心孩子受傷、吃虧。

爬高踩地會摔跤,鑽箱爬櫃會撞頭,出去外面有危險,陌生人不要搭理,衣食住行都要聽話。

也就是說,什麼都要干預。

對於孩子自己的需求、想法,沒有足夠的尊重和支持。

當孩子說:媽媽我想要……

媽媽會說:媽媽沒錢\\那玩意有什麼好\\你要那個還不如這個\\不可以\\不,你不想。

當孩子的需求得不到父母的支持時,一般會出現兩種情況:

【1】、陽奉陰違。

爸爸媽媽說什麼,孩子都答應著,但是內心需求還在,自己該幹什麼還幹什麼,偷偷去做,問起來就不說實話。

【2】、習得性無助。爸爸媽媽說什麼都是對的,我什麼都不行,什麼都要問過爸爸媽媽才行。

這種乖寶寶在小時候,父母會很喜歡,因為聽話,爸爸媽媽放心。然而父母忘了一點:記憶最深刻的,是親身體驗過的。

讓孩子去親身體驗,是一種珍貴的經驗。

但是等孩子大了,問題就會比較麻煩:孩子容易沒有自主能力和創造能力,“踢一腳動一下”。

這種類型的孩子還有一個稱呼:“媽寶”。


女大學生瞞父母遊遍十三國:只需一招,讓孩子學會坦誠


文章開頭這位女生,顯然不屬於“媽寶”類型。

結語:

很多時候孩子出現了問題,我們第一反應就是:

孩子怎麼可以這樣?

這孩子真是太不懂事兒了!

然而,造成“孩子這樣”的根本原因,往往卻在父母身上。

如何讓孩子遇到事情願意跟父母說?願意坦誠?

  • 首先就是要建立信任。

信任是相信對方是誠實、可信賴、正直的。

如何才能建立孩子對父母的信任、讓孩子對父母坦誠呢?

第一步,消除孩子對父母的恐懼,孩子才敢說真話。

有的父母,在“事故”出現的時候,孩子一旦解釋,父母的第一反應不是信任,是質疑:“怎麼可能?一定是你的錯!你在撒謊!”

不管孩子是否真的撒謊,這一刻孩子都能感受到不被信任、不被理解。

這就是父母缺乏信任的能力。

哪怕孩子真的是在撒謊,父母這時候也要反思:是什麼讓孩子不敢說真話?是害怕懲罰嗎?

所以,只有消除孩子的恐懼和害怕,孩子才敢說真話。

第二步,相信孩子有能力變得更好。

信任是一種能力。

做父母的首先有信任孩子的能力,孩子才能夠得到信任的能力,進而去信任別人。

都說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

想讓孩子有相信父母的能力,請父母先有相信孩子的能力。

否則等到孩子大了,上大學了,再想改變,就沒那麼容易了。

請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向上的力量,每一個孩子都有向前的期待。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被信任、被理解。

每個孩子也都渴望:能夠擁有信任這個世界的能力。

文章的結尾,磊媽發出一個邀請:各位愛孩子的父母們,把信任的能力,傳遞給我們的孩子吧。


我是 ,一個專注學習家庭教育的二寶媽嗎,致力於用理性思維解決感性問題。關注我,我們一起探討家庭幸福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