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人群吃3類家常菜,當心雪上加霜!防“三高”記得多吃這一寶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再加生活與工作的雙重壓力,還有人們日常的不規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的人被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等慢病所困擾。那麼,如何應對“三高”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三高”人群吃3类家常菜,当心雪上加霜!防“三高”记得多吃这一宝

三高人群多吃蘿蔔皮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臨床營養科主管營養師夏朋濱指出,蘿蔔皮營養豐富,尤其適合三高人群食用。

除了維生素和礦物質,蘿蔔皮還富含果膠、槲皮素、異硫氰酸酯類等活性物質,一定程度上有助調控血脂、血糖和血壓,是三高人群的理想食品。此外,異硫氰酸酯類還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蘿蔔皮最好生吃,能留住更多的活性成分,比如涼拌蘿蔔皮、醃蘿蔔皮、糖醋蘿蔔皮等。

蘿蔔皮做菜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如果打算做涼拌蘿蔔皮,就把皮削得厚一些,上面帶一層蘿蔔肉,拌出來的菜好看也好吃;第二,涼拌前,把蘿蔔皮放入冰水中浸泡30分鐘,有助去除異味,使其口感更脆,如果沒有冰,直接放清水也可以,效果稍差些;第三,用鹽提前把蘿蔔皮醃製一會兒,口感更好;第四,蘿蔔皮最好一次吃完,吃不完的一定要用密封的盒子盛裝後放入冰箱,以免給冰箱帶來難聞的氣味。

有“三高”,喝些穀物濃漿

很多人體檢出了“三高”,除了缺乏運動外,貪圖美味,追求高脂肪、重精糧、少粗糧的飲食習慣也是“三高”等症狀高發的根本原因。解放軍309醫院營養科主任張曄建議,多選粗糧做你的主食吧。

張曄指出,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天應該吃250~400克的穀物,其中要有50~100克的雜糧、粗糧。但對於“三高”人群,這個量還要再加一些,可以佔到主食的1/3至1/2。與細糧相比,粗糧供給的能量不高,但膳食纖維含量卻要高很多,對脂肪的吸收有一定的阻礙作用,能夠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濃度,從而降低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症的發病風險。

因為粗糧做起來比較麻煩,算上泡煮的時間,差不多得需要兩三個小時,張曄建議,喝穀物濃漿。小的時候,家裡邊熬粥,都會把漂在表層的米油給孩子和老人喝,這層米油其實就是糧食裡的脂肪,且多為不飽和脂肪酸,非常容易吸收。所以,將粗糧經過熬煮或打成漿,是非常健康的飲食方法。

怎麼吃最健康?張曄的秘訣是:穀物+豆類+堅果。比如冬天可選黑米、黑豆、黑芝麻,再加上核桃粉這種黑色組合,有補腎強身的作用,口感和營養都相當好。夏天可選擇綠豆、薏米、百合、蓮子、西米等。對於女孩則可以選擇大米、紅豆、紅棗、枸杞,有補血安神的作用。脾胃不好的人群,則可以選擇燕麥、小麥、花生、芝麻等組合,有健脾和胃,消食化積的效果。對於更年期女性,則可加些黃豆,有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大部分人都喜歡把粗糧放在晚上吃,其實粗糧不易消化,晚飯吃得過飽,可能影響睡眠質量。張曄建議,穀物濃漿的形式,好帶又方便食用,合理分配在一日三餐中就更好了。

預防“三高”先改善作息習慣

武漢市第五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李鳴表示,市民對健康知識瞭解不夠多,不注意養生保健,健康意識淡薄,把小病、慢性病拖成了大病。

比如高血脂是沒有任何症狀的,很多人血脂高了也無從知道;有的即使知道自己血脂高,也不進行有效治療,在不知不覺中突發心肌梗死、腦梗死,猝死。

“高血壓除了有遺傳因素以外,也是最典型的吃出來的毛病。”李鳴說,要預防“三高”,一定要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提倡“三低飲食”,即低油、低鹽、低熱量飲食。此外,還要遵循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適度運動、控制體重、戒菸限酒。

李鳴建議,30歲以上,尤其是35歲以上的中青年人要勤測血壓,定期體檢,對發現的異常情況定期複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飲食結構的調整和搭配,限制攝入富含脂肪、膽固醇的食物,減少鹽的攝入,增加水果、疏菜和穀類食物的攝入,總體上保持能量平衡;提倡戒菸限酒,有血脂異常、脂肪肝的患者最好不飲酒;此外,要做到心理平衡,並參加多種形式的體育鍛煉特別是有氧運動,以保持正常的體重。李鳴提醒,如果單純依靠食療和運動還不能有效控制“三高”,就需要靠藥物治療。

餐桌上少碰“三高菜”

吳階平醫學基金會營養學部委員劉明表示,我們餐桌上有一類家常菜也是“三高患者”,因為它們高油、高糖、高鹽,經常吃與“三高”的高發有一定關係。

糖醋里脊等糖醋菜。

糖醋是中國各大菜系中傳統的調料之一,在粵菜、魯菜、浙菜、蘇菜、豫菜中廣為流傳,如糖醋里脊、糖醋魚、糖醋排骨等,它們口感酸甜,外酥裡嫩,受到不少人追捧。從名字就可以看出,糖是這類菜的主要調料之一,高糖是一大特色。比如一份糖醋排骨的含糖量高達50~75克。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天糖的攝入量應控制在50克內,最好不超過25克。外酥裡嫩是因為經過了油炸,因此這類菜往往高油。此外,糖醋菜還有一個隱藏的特色——高鹽。因為鹽和糖常常結伴而行。放鹽多了,只要再加一勺糖就可以緩解鹹味,使鹹味變得柔和,不刺激。而當糖的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味覺就開始麻痺,嘗不出太濃的甜味了。這時只要稍微加點鹽,就會讓甜味變得很明顯。很多時候,糖成了鹹味的“減弱劑”。所以很多糖醋菜裡,鹽的濃度要比感覺到的含量更高。此外,魚香茄條、魚香肉絲、魚香豆腐等魚香菜也存在高油高鹽高糖的問題,應少吃。

水煮魚等水煮菜。

水煮魚、水煮肉片等水煮菜,從名字上看似乎非常健康。然而,烹調這類菜往往需要大量油。比如,一份水煮肉片的用油量在50克以上,一份水煮魚的甚至高達幾百克,每一片肉和魚都沾滿了油。每日成年人食用油攝入量為25~30克。更需要注意的是,某些餐館為了降低成本,可能會在油上做手腳,因此烹調這類菜餚的油即便不是口水油或地溝油,質量也不會太好,可能會選擇價格低廉的劣質油,也可能被反覆加熱利用。反覆高溫加熱會讓油脂發生反式異構等變化,可能帶來致癌風險。帶有乾鍋、乾煸、香酥等字樣的菜餚都容易出現這類問題。

番茄炒蛋等需要多次放油的菜。

番茄炒蛋色彩鮮豔、酸甜可口,是餐桌上的常客。然而,很少有人想到這道菜可能也是隱藏的含油含糖大戶。做番茄炒蛋,絕大多數人會放兩次油。炒雞蛋放一次,撈出雞蛋,再加油炒番茄,最後把炒熟的雞蛋放在炒軟出汁的番茄裡。為了把雞蛋炒香、炒蓬鬆,往往需要加入大量油。很多人好奇,為什麼加入這麼多油,番茄炒蛋吃起來卻一點兒都不膩?原因在於,雞蛋中含有大量卵磷脂,它可以起到乳化脂肪的作用,讓這道菜不會出現盤子上沾著油的情況。除了油,喜歡甜味的人在做這道菜時還會加糖。因為番茄有酸味,能夠減弱對甜味的感覺。所以如果甜味明顯,其中糖的含量就要達到8%~10%。比如,菜餚含糖量為10%,400克的番茄炒蛋,就含40克糖。其中一半來自於菜餚本身,但還需要再加入20克的糖。和糖醋類菜餚相似,高糖還可能帶來高鹽問題。因此,做這道菜時一定要注意少油少鹽少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