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釵》:商女亦知亡國恨,煙花女子依然是民族英雄

《金陵十三釵》這部電影是改編自嚴歌苓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在1937年的南京,一座教堂裡一個為救人冒充神父的美國人,十四個逃到教堂避難的妓女還有殊死抵抗的中國軍人,面對南京大屠殺時的反應。

這部電影對比其他的抗戰片最為出彩的地方,也是嚴歌苓寫作的主要特色,那便是以女性的視角來描寫南京大屠殺,並且以敘述故事的形式,選擇了書娟一個女孩子來敘述,並且作為主角,以書娟的視角來審視教堂裡發生的一切。

《金陵十三釵》:商女亦知亡國恨,煙花女子依然是民族英雄

大致是從十四個風姿綽約的秦淮妓女進入教堂開始,進入教堂之後的幾個女子,操著一口流利的吳儂軟語,面對這十四個"香豔"的洪水猛獸,連教堂裡的神父也只能讓他們進來,進來以後,玉墨在神父面前風情萬種,身姿搖曳,晚上玉墨進入了神父的臥室,十四個秦淮豔女在教堂女學生眼裡的印象愈發不堪,再到日本兵闖進教堂等等這一系列鏡頭的描寫都是通過書娟的眼裡表現出來,以女性看待女性,這其實就是影片最大的看點。以女性視角看待女性這也是電影的一大突破。

《金陵十三釵》:商女亦知亡國恨,煙花女子依然是民族英雄

作品主要展現的不是秦淮女子怎樣風姿綽約,而是敘述了他們的不幸遭遇,展現了在抗日戰爭當中,面對民族的災難,我們每個人都是有義務去保護她的,塑造了一種勇於擔當和抗爭的女英雄形象。就像玉墨所說": "大家曉得 自古以來都說我們什麼嗎,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 花。別人罵我們的詩,我們當然要記住了,要我說我們乾脆就 去做一件頂天立地的大事,改一改自古以來的罵名"。"都說婊子無情、婊子無情,明天我們也去做一次有情有義的事",在抗日戰爭中,我們知道女性受到的傷害是要比男性要更大的,她們遭受的是精神上的,身體上的,甚至還有人格上的侮辱,日本人當時喪盡天良,甚至是不把中國人當人看的。像嚴歌苓所說"無論在何種文化裡,處女都象徵一定程度的聖潔,而佔領者不踐踏到神聖是不能算全盤佔領的,這就是男性的遊戲——戰爭致於女性的悲劇"。

而玉墨等人雖然是秦淮女子,但是她們知道亡國恨,她們通過犧牲自己,維護了女性的聖潔,女人也不是沒有用處的,女人也不僅僅是男性的附屬品,也是可以救人於危難之中的,她們以自己的生命維護了女性的尊嚴。

《金陵十三釵》:商女亦知亡國恨,煙花女子依然是民族英雄

這種敘述方式,則更加傾向於講述十四個妓女和一群女學生,以她們為主角,以倖存者追憶的方式展開,描繪當時的場景,展現了不同人物的形象。

首先是抗日軍官,日軍闖進教堂意圖對學生進行凌辱的時候,李教官出現展開了殊死搏鬥,最後以自己犧牲為代價,保護了女學生,這個形象雖然不是主要表現的,但是依舊體現了中國軍人的勇猛,體現出了中國軍人的精神。

神父,最初的神父是一個利己主義者,他來到這裡的目的就是為了錢,但是隨著戰爭愈演愈烈,他看到了日軍的暴行,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人,他沒有離開,而是最後修好了卡車帶著學生離開。他雖然是個外國人,是個局外人,一個旁觀者,他並沒有將自己置身事外,這個利己主義者的形象也瞬間高大了起來。

《金陵十三釵》:商女亦知亡國恨,煙花女子依然是民族英雄

最主要表現的便是秦淮女子,在書娟嚴重的這十幾個秦淮女子,第一印象並不好,她們吃喝玩樂,風流成性,好像戰爭和他們並沒有關係,她們還是照常吃喝,和教士挑逗,在書娟眼裡,對她們只有厭惡,可是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日本人進了教堂,將魔爪伸向了女學生,想讓她們參加慶功宴,其實就是為了"糟蹋"她們,玉墨和她的眾姐妹要救學生於水火之中,,這個時候書娟對他們的印象也開始轉變,原來他們並不是我們想的那麼不堪,她們是最美麗的人,她們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

《金陵十三釵》:商女亦知亡國恨,煙花女子依然是民族英雄

喬治,是存在感最低的一個人,他是唯一的男生,是這個教堂的男管家,他的使命就是保護女學生們,最後扮成女裝,成為第十三個人,是個默默奉獻的小英雄。

這部作品的出現,其實是文學界也是電影界的一個突破,因為在傳統的抗戰小說,抗戰電影當中,很多都是以男性為主體,即使有女英雄,她們也只是以陪襯的身份而存在,但是在這裡,秦淮妓女成為了主體,男性成為了陪襯的存在,雖然裡面體現了中國軍人捨生忘死的英雄形象,但是最後還是秦淮女子完成了對學生的營救,玉墨和她的姐妹們在作品中成為"真正的女英雄",用女性的心理,女性的感受來描寫戰爭的殘酷。

《金陵十三釵》:商女亦知亡國恨,煙花女子依然是民族英雄

而最後書娟一句話結束了作品"一直到現在,我都不曉得,那些秦淮河女人最後的結局,連她們一個個名字都不曉得……"故事也就這樣戛然而止了,其實我們都清楚她們最後的結局是什麼,但是這種開放式的結局會給人留下一絲絲希望,也許她們都活了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