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普魯士和德意志有什麼區別嗎?

用戶3932592468


根據恩格斯的考證,在塔西佗時代,日耳曼人有二、三十支,總體上可以歸納為五大支,即哥特人、印格伏南人、易斯卡伏南人、和米諾南人、斯堪得納維亞人等。這些日耳曼人各部落歷經戰亂遷徙,和克爾特人以及西羅馬帝國的當地居民融合以後,這個被稱之為古代蠻人的日耳曼人分別成為了今天德意志、奧地利、法蘭西、盧森堡、荷蘭、英吉利、瑞典、丹麥、挪威、冰島、西班牙等民族的祖先。所以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是日耳曼人,但日耳曼人的後裔不只是德意志人。

日耳曼人原來住在多瑙河以北和萊茵河以東地區。公元58年羅馬的凱撒遠征高盧時,已有幾支日耳曼人渡過萊茵河下游侵入高盧人地區。高盧人被羅馬征服後,萊茵河下游岸的日耳曼人也臣服於羅馬,其所佔的狹長地帶被分為“上日耳曼尼亞”和'下日耳曼尼亞”兩郡。至於萊茵河東岸未歸屬羅馬的日耳曼尼亞則稱“大日耳曼尼亞”。這些地區就是當時日耳曼人各部落定居地區。

公元37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約在455年,法蘭克人被允許移居羅馬帝國境內,定居於高盧東北部(比利時和法國北部)。這時居住在易北河以東、多瑙河以北的東哥特人、西哥特人和汪達爾人等部落,因匈奴人和其他外族入侵湧向西羅馬帝國。最終在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在日耳曼人大舉入侵和境內奴隸起義的雙重壓迫下滅亡,取而代之的是許多日耳曼王國。

公元486年由克洛維統一高盧東北部各部落,建立法蘭克王國。那時候日耳曼人各部落正如上述都有自己的專名,但無日耳曼人這個總名。根據記載,日耳曼人這個稱呼來自當時臨近的高盧人,因為他們發現這些部落的語言和習俗大同小異;後來羅馬人經過高盧與日耳曼人各部落接觸,也接受了這一稱呼,這個詞最先出現在拉丁文裡,至於高盧人當初為什麼取這個名字,迄今為止任為史學家們爭論的問題。

那麼什麼時候才出現德意志這個詞呢?

公元814年,法蘭克帝國查理大帝死於今天德國的亞琛後,帝國四分五裂。他的三個孫子於840年各據一方,互相征伐。843年他們簽訂了“凡爾登條約”,把帝國一分魏三,老大羅退爾分得北起萊茵河河口,向南經洛林直到意大利北部的帝國領土,後來發展成為被了意大利國家;老二查理分得“中部王國”以西地區,建立“西法蘭克王國”,後來發展成為法蘭西國家;老三路易分得“中部王國”以東地區,建立“東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的德意志。

也就是在東法蘭克王國定居的日耳曼人的一些部落,在九世紀時開始感覺到他們的語言與東方的斯拉夫系統和西方的拉丁系統的語言不同,於是稱他們自己的語言為Deutsch,補救稱操這種語言的人為Deutsche,這部分部落便成為Deutsche Stamme,德語、德意志人、德意志部族就是這樣出現的。但直到德意志民族正式形成又經過了相當漫長的時期。

當時的東法蘭克王國包括薩克森、法蘭克尼亞、巴伐利亞、土瓦本和圖靈根五個公國。在氏族社會逐步瓦解和農村開始階級分化的過程中,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東法蘭克王國的政權,建立德意志帝國,隨後又由他的兒子鄂圖一世繼承王位,侵入意大利,讓教皇約翰十二世給他在羅馬加冕,稱為“羅馬皇帝”,建立“神聖羅馬帝國”。

根據記載,從公元911年統稱“舊德意志帝國”。11世紀時,官方稱“羅馬帝國”。直到15世紀後,改稱為: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字詞,德意志作為語言、國家和民族的獨特概念已經相當成熟。

那麼普魯士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普魯士是歐洲歷史地名,位於今天德意志的北部。在12世紀的時候,德意志人開始進入波羅的海東岸地區,1170ni9an,波美拉尼亞的索比斯勞公爵在普魯士地區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即但澤附近的奧利瓦修道院。

1226年波蘭王國國王之子、馬佐維亞公國首領康拉德公爵(條頓騎士團成員)的領地遭到古普魯士人襲擊,以此為契機,條頓騎士團在普魯士地區發動了為時近200年的東征運動,先後建立託倫、馬林堡、庫爾姆、埃爾平等要塞,征服了普魯士人居住的地區,字詞普魯士成為了條頓騎士團的地盤。德意志人、波蘭人、立宛淘人和歐洲其他種族紛紛前來移民,條頓騎士團迫使這些人皈依基督教,使用德語,到16世紀後,普魯士人同化於德意志人,所使用的普魯士語也逐漸消失。

1379年條頓騎士團加入漢薩同盟,1466年條頓騎士團戰敗與十三年戰爭,之後被迫小眾波蘭國王,成為波蘭的附庸國。1512年,來自勃蘭登堡的阿爾伯特當選為條頓騎士團團長,1525年他宣佈改信路德宗教,從而切斷了騎士團名義宗主羅馬梵蒂岡的聯繫,隨後宣佈將條頓騎士團世俗化,改為普魯士公國。

那麼普魯士公國和德意志又有什麼關係呢?

舊德意志帝國,也就是神聖羅馬帝國,實際上是一個類似於東周一般的存在,國內存在上百個公國、自由邦、獨立城市,而神羅的皇帝由選帝侯制度決定,而普魯士到了腓特烈大帝的時代,成為了大選帝侯,並且通過《奧利瓦條約》取消了波蘭對普魯士的宗主權,獲得了瑞典、波蘭等國對普魯士公國的承認,一步一步擴張成為了與奧地利在神羅內唯二強大的自由邦。

普魯士最終把奧地利從神羅內部剔除,到了1871你那建立起德意志帝國,實現了德意志的統一。


江畔初見月


這三個名詞都有不同的釋義,從覆蓋範圍上粗略地來看的話,可以認為日耳曼>德意志>普魯士。

首先來看日耳曼。作為民族意義上的日耳曼人,有古今之分。

第一種釋義就是作為古代歐洲羅馬之外三大蠻族的日耳曼人(此外還有凱爾特人,斯拉夫人)。他們之間有著共同的金髮碧眼體型高大的特徵,之間有一定的血緣關係,語言基本可通,在遷徙中形成不同的部落和聯盟。當然他們的部落各自有各自的名稱,是不會自稱為日耳曼人的,這是後世人研究時施加的定義。因此此時的日耳曼人是個非常龐大的族群概念,包括東哥特人,西哥特人,汪達爾人,法蘭克人,勃艮第人,盎格魯人,薩克森人等。

後來民族大遷徙後與各自遷徙地區的土著民交融,語言開始明顯分化,形成今天很多歐洲國家的主體民族。因此,古代日耳曼人其實是很多民族的祖先。



第二種釋義就是今天狹義的以德語為母語的民族,也就是日耳曼的概念被縮小成德意志的概念,以德國,奧地利為主,瑞士,列支敦士登等小國為輔的國家的民族。



就像盎格魯人的確有日耳曼血統,但他們更多自稱盎格魯人,自稱日耳曼民族的更多是德國和奧地利。

第三種釋義就是印歐語系的日耳曼語族,可以和第一種釋義的古日耳曼人相結合看出其遷徙演變的進程。




第四種釋義就是地理概念的日耳曼尼亞,羅馬帝國把萊茵河以西日耳曼人被征服的地區稱作小日耳曼尼亞。

小日耳曼尼亞分為下日爾曼尼亞(相當於今天荷蘭比利時低地國家的南部,首府在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科隆),上日耳曼尼亞(相當於今天的瑞士和法國的阿爾薩斯地區,首府是今天德國萊茵老——普法爾茨州的美因茨),而萊茵河以東未被羅馬征服的就被稱作大日耳曼尼亞。


德意志,嚴格來說,這是一個國人眼中領土和國家兩個概念混淆的名詞。一直等到1871年俾斯麥統一德國後,德意志蘭才包括了國土和國家相一致的概念。

因此德意志有兩種概念,一種是國土(land),一種是國家(reich)。這是基於德國曆史長期國土和國家也就是政治實體概念分離的緣故。

舉個例子,1830年歌德曾經痛苦得說道——“我們沒有一個城市,甚至沒有一個地方可以使我們堅定地指出,這就是德國。如果我們在維也納,那麼答案是這是奧地利,如果在柏林,那麼答案是這是普魯士。”


作為土地概念的德意志蘭的概念大家都清楚,但作為統一政治實體和民族國家的德意志當時則不曾出現。

而梅特涅更是出於政治考慮宣稱歷史上從來沒有德意志民族的說法。

普魯士。

第一種釋義是波羅的海異教徒民族的稱呼,因此普魯士最初是被征服者的名稱。

第二種釋義是普魯士國家。

1525年的普魯士是剛剛轉型成普魯士公國的條頓騎士團國家。

1618年的普魯士是和勃蘭登堡成為共主邦聯的國家。

1701年的普魯士從公國躍升王國。

1871年之後的普魯士成為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內部的一個邦。

第三種釋義是地理概念,包括東普魯士和西普魯士。

東普魯士包括今天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立陶宛的梅梅爾地區,波蘭的瓦爾米亞——馬祖爾省。西普魯士包括今天波蘭的大波蘭省,以及西濱海省,盧布斯卡省部分地區。



普魯士之魂


文|小河對岸

看德國的歷史時,有很多人對日耳曼、德意志與普魯士等概念分不清楚,那這三個名詞又有什麼區別呢?

日耳曼就如華夏民族一樣,是個民族概念。“日耳曼”這個詞彙,最早出於古希臘史學家波希多尼之口。而在羅馬帝國時期,羅馬人又將其北方的日耳曼人、凱爾特人、斯拉夫人稱為三大蠻族。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瑞典、挪威),被認為是日耳曼民族的故鄉。其後,有部分日耳曼人南遷歐陸的北部,驅逐了原先居民-凱爾特人,並日益強盛而成為了羅馬帝國最為強大的敵人。

日耳曼人最終滅亡了西羅馬帝國,並在其廢墟之上建立了諸多國家。歷史上的哥特人、法蘭克人、汪達爾人、撒克遜人、盎格魯人、朱特人等等,都屬日耳曼人。而以現今的國家民族來說,英格蘭人、德國人、奧地利人、瑞典人、挪威人、丹麥人、荷蘭人、比利時人、盧森堡人、瑞士人等,都屬日耳曼人。

而德意志(diot)這個詞彙,在古德語中是指“人民”的意思。最早見於公元8世紀,指生活在法蘭克王國東部的日耳曼部落。於是,德意志也就漸漸成為國家、地理的名詞。奧地利首相梅特涅,曾經說過:有一個德意志民族的說法,純系是一個神話,而“德意志”不過是一個地理概念而已。

梅特涅說的德意志民族、德意志,是指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邦聯),而神聖羅馬帝國的前身就是東法蘭克王國(即法蘭克王國的東部)。故而,現今的德意志,大致相當德國、奧地利。而歷史上的德意志,曾包括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士等國。

普魯士,則是德意志境內的一個諸侯,並最終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而令人玩味的是:普魯士最早並不屬於德意志,也不是日耳曼人。普魯士位於波蘭的東北方(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附近),其民族與立陶宛人、拉脫維亞人更為接近,同屬波羅的語族。

13世紀初,波蘭的康拉德公爵企圖向北方擴張,卻幾番被普魯士人打敗。波蘭不但沒能擴張領地,反到被普魯士人攻佔了一部分。康拉德公爵極為惱怒,最終與條頓騎士團(德意志人為主)簽訂條約,承諾只要條頓騎士團征服庫爾蘭地區(即東普魯士),即將該地永遠相贈。

最終,條頓騎士團不負眾望,征服了庫爾蘭地區的普魯士人。自此,條頓騎士團便在波羅的海地區紮下了根,又經五十餘年的血腥征服,而成為了波羅的海地區的一個強大政權--騎士團國。隨著德意志人的日益增多,當地的普魯士人也就漸漸地日耳曼化。而騎士團國,在法理上仍屬波蘭,並不屬於德意志。

而條頓騎士團的第37任大團長(掌權者)阿爾布雷希特,為德意志的勃蘭登堡藩侯--腓特烈二世(霍亨索倫家族)第三子。阿爾布雷希特在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的幫助下,將條頓騎士團變成自己家族的世襲公國(騎士團名義上直屬羅馬教廷,但事實上又為波蘭附庸。而依天主教的教規,騎士團成員不得成婚),即普魯士公國。

1618年,普魯士公國因無子嗣繼承,改由霍亨索倫家族的長支--勃蘭登堡公國兼任,而成立了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共主聯邦,如英格蘭與蘇格蘭)。此後,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又在大選帝侯弗里德里希·威廉的一系列武力征服下,擴大了公國的實力與版圖,並迫使波蘭放棄對普魯士公國的宗主權。

1701年,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的腓特烈三世,通過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益交換(支持哈布斯堡家族對西班牙王位的主張,即歷史上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而謀得了國王頭銜。但按神聖羅馬帝國的法律,腓特烈三世不能在德意志稱王。於是,腓特烈三世到普魯士的首府--哥尼斯堡,加冕為王,並改稱為腓特烈一世。自此,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也就成為了普魯士王國。

19世紀中後期,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統一戰爭,先後擊敗了丹麥、奧地利與法國。普魯士國王威廉,於1871年1月18日,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稱帝。宣告了德國的統一(小德意志),及德意志帝國的成立,而該帝國也被稱為德意志第二帝國。


有知社


可以大致比照中國的情況如下:

德意志:對應我們“中國”,既是國家名,又是中華民族的簡稱;德意志既是德國的國名,又是德國民族的簡稱;

日爾曼:對應於中國的“漢族”,是中國人的主要民族;日爾曼是德國人的主要民族;

普魯士:可以大約對應中國的湖南省,湖南人英勇善戰、民風彪悍,自近代以來,特別是抗日戰爭中,湖南成為中國不屈精神的代表,有“若中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之說。普魯士也是德意志精神的代表。



臨時客


日耳曼、普魯士、德意志這三者都可以指代現在的德國,不過它們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日耳曼

日耳曼(Germanic)指的是一個歐洲民族的種群,它和斯拉夫人、凱爾特人被羅馬人並稱為歐洲三大蠻族。

日耳曼人並不是單一民族,它們最初源於瑞典南部,後來遷徙至現在德國北部,分裂為哥特人、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法蘭克人等許多大小不一的民族部落。

日耳曼這個名稱可能是羅馬人聽散居在西歐的凱爾特人轉述的,凱爾特人把這些定居於萊茵河東部的民族統稱為“日耳曼人”,所以日耳曼來源於凱爾特語。但這個稱呼被羅馬人接受,後來也被日耳曼人所接受。

還有一種說法是,羅馬歷史學家波多西尼在研究這些定居於現在德國北部的民族時,偶爾聽到這裡有一個叫“日耳曼”的民族,所以便把定居在這裡的所有人都稱為日耳曼人。

這些日耳曼人在西羅馬帝國滅亡時進行了大規模的民族遷徙,極大地改變了歐洲的歷史進程。比如法蘭克人佔據了現在的法國,並建立了法蘭克帝國,查理曼大帝時達到鼎盛,開啟了西歐封建化進程。

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則登上了不列顛島,在英格蘭地區建立了數個盎格魯王國,和當地人形成了英格蘭人。英格蘭(England)的意思就是盎格魯人居住的地方。

而留在德國的那些蠻族則形成現在的德國人,所以德國的英文(Germany)指的就是日耳曼。

普魯士

普魯士最初並不屬於德國的範疇,它原本指的是波羅的海東南沿海的民族,他們和拉脫維亞人、愛沙尼亞人同源。

不過德國人後來不斷遷徙到這裡,特別是條頓騎士團的入侵,使這裡逐漸德意志化。1525年,德意志地區爆發了宗教改革運動,條頓騎士團團長改信路德宗,和教皇國脫離關係,建立了普魯士公國。

從此普魯士成了一個政治實體,併成為德意志地區僅次於奧地利的強國。1871年,由普魯士主導統一了德意志地區,建立了德意志帝國,奠定了現代德國的雛形。

德意志

德意志(Deutschland)它既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是一個民族概念,同樣也是現在聯邦德國的德語名稱。它和日耳曼一樣,指的是生活在現在德國地區所有民族的統稱。神聖羅馬帝國建立後,德意志區域又隨著國家疆域的擴大而延伸,甚至包括意大利半島中部。

不過神聖羅馬帝國從來沒有真正統一過,其境內的民族也沒有進行整合,所以德意志境內非常的鬆散。在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前,這裡的居民沒有統一民族、國家的概念,而是以巴伐利亞人、薩克森人、圖林根人、普魯士人自稱。

二戰結束後,西德和東德都以德意志為國名。兩德統一後,繼續使用德意志這個概念。


石頭說歷史


日耳曼這個稱呼,其實是個百分之百的漢名。說它是由German音譯而來,純屬扯淡。G開頭的單詞,無論如何跟日這個讀音(R開頭)無關啊。

其實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日耳曼人的寫法是日爾蠻人。爾即你,爾等就是你們,略帶貶意。後來隨著東歐羅巴人的進步以及中外交往的需要,才改成日耳曼這個表述的。

日耳曼既然對應的是German這個詞,那麼它和德意志就是一個意思了。對了,German這個詞的讀音跟德意志三字也是差之千里啊,真搞不懂晚清的文人翻譯家們是吃什麼翔長大的,譯名如此之亂。還有那個Russian,R打頭,怎麼翻譯成俄羅斯的?

普魯士人則是波羅的海邊上的一個蠻族,應該是連日耳曼人都算不上的吧。早先它被日耳曼人征服後,變成了德意志帝國沒落後的一個公國,後來這個公國發憤圖強統一的現在的德意志地區,並且公國也變成了王國。於是很長時間裡普魯士就成了德國的國名,一直到19世紀下葉。

(上圖為油畫中的普法戰爭場面,下圖為普魯士王國疆域)

日耳曼、德意志、普魯士,有點類似於漢、華夏、秦,或者中國、中華、支那什麼的。這樣一類比,你該大致明白三者的區別和聯繫了吧。

關注巨蟹朱達志,心有靈犀一點通。


朱達志


日耳曼、普魯士、德意志的概念。

1、日耳曼(日耳曼的:Germanic)

這個概念是最讓人混淆的,

首先,英文Germanic這個詞正確對應的是日耳曼。

Germanic people——日耳曼人指的是西北歐中歐的多個民族,包括瑞典丹麥冰島英國(盎格魯撒克遜)德國挪威盧森堡等等。

Germanic languages操從屬於日耳曼語族(Germanic language)大傘之下各種語言的各種民族。日耳曼語族時候印歐語系中一個比較主要的分支。所有的荷蘭語德語丹麥語瑞典語英語(盎格魯撒克遜)都是從原始日耳曼語(proto-Germanic language)。

所以日耳曼人是一個大的概念,荷蘭人、英國人、冰島人,和德意志人一樣,都是日耳曼人。

我理解,對中文讀者來說,混淆主要來自於,“日耳曼”不光被用來翻譯Germanic,而且有時會錯誤地被用來翻譯German。這兩個詞看上去如此之像,甚至Germanic好像只是German的另一個形容詞而已,因此,人們以為德國人、德意志人、日耳曼人是一回事。這個問題大概在“日耳曼”這三個字眼在中文中出現後就已經存在了。

原來看俄國小說中經常會提到“日耳曼人”——那個鎖匠是日耳曼人,德語說得好……其實指的應該是這個鎖匠是德意志人(Deutshce),能說德語(Deutsch)。我不知道這個錯譯是怎麼來的,是不是翻譯家翻的其實是英文本,而非俄文本。當然這裡只是一個很小的例子,只是試圖說明“日耳曼”這個詞是怎麼用差的。

再重複一次,德意志人是日耳曼人的一種。(見後面對德意志的概念的介紹)

2、 普魯士

普魯士歷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德意志國家。可以理解他們為北方或東北德意志人,和巴伐利亞等南部德意志人還是有很多不同的。普魯士有非常強的軍事傳統,在俾斯麥領導的一系列戰爭中擊敗了奧地利(主要的德意志國家競爭對手)和法國,建成了統一的德意志國家連忙,並將奧地利驅逐出這個新的民族國家。

普魯士的政治和軍事建制是德國後來的強大的基礎(現代化權威主義 + 軍國主義),是後來發動一戰乃至塑造納粹及二戰的基石。

二戰戰敗後,普魯士發端的大部分地方(東普魯士)都已經劃給波蘭和蘇聯(今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原來的人口被消滅或強制遷移。所有普魯士現在只是一個歷史概念了。

3、 德意志

這個詞可以是描述德意志的語言(Deutsch),或者德意志的人(Deutsche),等等。

英語使用的Germany這個詞是羅馬帝國時期用來稱呼萊茵河以東的人口(Germania)。這些人自我描述用的詞是deutsch.。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英語是Germany,德國人自稱deutsch,以及後面漢語翻譯過來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德意志是使用德語的民族的自稱。所謂的德意志的語言(Deutsch)就是我們說的“德語”,所謂的德意志的人(Deutshce)就是我們說的“德國人”。

對於德意志這個概念的認同在歷史上是有過變化的。自第三帝國時期,納粹將歐洲所有操德語的人口都視為同一個種族和民族的,即Volksdeutsche——最廣泛含義的德意志人。那時從奧地利人到蘇聯共和國內操德語的“日耳曼人”,都是Volksdeutsche。其實這個對應的英語就是“ethnic Germans”——德意志民族。

有一各群體比較特殊,就是奧地利人,奧地利是操德語的民族,當然應該算德意志人,但在和和普魯士競爭中落敗的,被踢出了新建成的德國,而是自己有一個獨立的國家。在一戰後開始,奧地利和德國就在大德意志主義的影響下有融合趨勢,到納粹時期,完成了統一(1938年的Anschluss)。請注意,希特勒就是奧地利人,他當然認為自己是代表德意志民族的。當時德奧一家,都是大德意志人。

戰後,因為清算納粹,奧地利人非常避諱大德意志、泛德意志主義,就形成了自己獨立於德國(Germany)的民族認同。但他們的官方語言還是德語(Deutsch),在學術意義上的民族學上也可以界定為ethnic Germans,但國民不一定認為自己是Deutsche。他們是奧地利人:Oesterreichische。

除此之外還有列支敦士登等操德語的小國。以及瑞士的操德語的人口。

總之,從更長一個歷史維度看,這些德語人口都可以被視為德意志人,但他們在歷史不同的階段可能不一定會把自己的認同綁定為德意志人。但他們說的話,甚至官方擬定的語言,都是德意志語。

另外,語言的界定時候比較主觀的,譬如德意志土地西邊和荷蘭交界的地方,從古代看的話就不一定有什麼特別明確的邊界。兩邊的話更加接近。荷蘭語和德語本來就是很接近的日耳曼語。民族、語言這些東西都是在歷史上被主觀劃定的。


兔主席


其實也很好理解,日耳曼人就相當於我們幾千年前開始形成的華夏民族,然後呢,漢族成為華夏民族中的一支,而德意志人成為日耳曼人中的一支,而德意志人的地區又分成許多個大小不同的邦國,最後由普魯士人勝出,統一了大部分德意志地區。而漢族好比不同地方的人,最後終有強勢的一方統一漢族乃至更大的華夏地區之類。

在歐洲,日耳曼人的區域大致在北歐、德國、奧地利、荷蘭、瑞士、英國等地,覆蓋了一半左右的中西歐洲。

說到德意志,不能不提一個比較古老的民族稱謂—條頓人,只不過它一般是中歐一帶日耳曼人的泛稱,諸如易北河下游的沿海地帶的日耳曼人,神聖羅馬帝國的前身德意志王國的拉丁名就是條頓王國,普魯士的前身就叫條頓騎士團。

直到19世紀中期,德意志地區依然是個幾百個邦國、貴族領地、自由市等組成的地理概念,其中,實力比較大的就是普魯士和奧地利,普魯士經過三次王朝戰爭,最後排除了奧地利,單獨組織大部分邦國組成了德意志帝國,就是歷史上的第二帝國。

帝國建立後,普魯士王國依舊存在,普魯士國王兼任帝國皇帝,德意志地區各個邦國也依舊存在(只要是普法戰爭前還沒被普魯士吞併的),整個帝國,除了這個皇帝,還有3個國王和及其它二十幾個統治者。他們甚至彼此間還互派大使,比較強的巴伐利亞邦甚至在羅馬、維也納和彼得堡都派駐大使。

在德國統一之前,只能用德意志在稱呼這個地區,指土地和祖國,屬於民族融合範疇,在德國統一之後,世界才稱這個後起的民族國家為國家,這就是政治上的國家形態。

當然,隨著德國在一戰和二戰中連續失敗,普魯士的西邊劃給了波蘭,東邊成了俄國和波蘭的地盤,在德國本土已經沒有一丁點的普魯士發源地了,所謂普魯士精神到了二戰結束也就完了。

二戰後,德國分裂為2個國家,分屬兩大陣營進行對峙,40多年的冷戰結束後,德國才重新統一為一個國家,此時的德國,雖然經濟上依舊很強,但是領土面積相對其輝煌期,早已縮水太多太多了,一個曾經的歐洲陸權軍事強國,被第二帝國和第三帝國一番“神操作”之後,徹底被玩殘了了,也只剩一個經濟能在歐洲繼續發號施令。


雲中史記


自然是有區別的。如果要具體區分,我覺得大家只需要明確一點:德意志歷史上存在著三個“帝國”。這一點,就可以將整個德意志歷史劃分成多個階段,就很容易瞭解各關鍵詞的內容了。

第一個帝國:神聖羅馬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的全名又叫做“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者又叫做“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是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後,其中之一的德意志逐漸發展而來的。日耳曼,是一個歐洲種族,泛指北方遊牧民族,即就是法蘭克王國的建立者。可以這麼總結:

由日耳曼民族建立法蘭克王國,後來法蘭克分裂成:1.法蘭西、2.德意志和3.意大利,而後德意志國王加冕羅馬皇帝,後世的皇帝腓特烈改國號為“神聖羅馬帝國”,在這個帝國範圍內,逐漸形成了德意志民族。

▲ 鼎盛時期的神聖羅馬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可謂歐洲當時最厲害的國家,疆域東到柯尼斯堡,西到比利時,南到意大利北部,北到丹麥。

但是歐洲各國都不願意看到,歐洲中部有這麼龐大帝國出現。因此1618年~1648年,又叫做“三十年戰爭”,也即是神聖羅馬帝國周圍一圈國家,包括法國、英國、俄國、瑞典、丹麥等,在圍攻神聖羅馬帝國一個,結果顯而易見。神聖羅馬帝國戰敗,被分割成大大小小300多個邦國,以及1400多個騎士領地。同時有一部分徹底獨立出神聖羅馬帝國,像勃艮第等。

▲ 三十年戰爭,德意志被

這300多個邦國中,包括普魯士、奧地利、巴伐利亞、薩克斯、魏瑪、漢諾威等等。題主提到的普魯士,就是當時分裂後最大的邦國。雖然大,但是皇帝位子卻是在奧地利,首都是維也納。這一點就和我國戰國時期非常相似,楚國最大,但天子仍然在周室。

1648年分裂後,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300多個邦國的統稱)事實上湧現出了相當多的科學、文化巨星,比如萊布尼茨、開普勒、高斯、黎曼、康德、黑格爾、費希特、歌德、席勒、巴赫、貝多芬、莫扎特、馬克思、恩格斯、李斯特等等,異常輝煌,猶如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

▲ 神聖羅馬帝國分裂時期的巨星們,分別是萊布尼茨、康德、費希特、黑格爾、歌德、馬克思、恩格斯、貝多芬、莫扎特、巴赫。

第二個帝國:德意志帝國

1799年拿破崙執掌法國後,對德意志發起一系列侵略戰爭。德意志各個邦國都各自為政,根本抵抗不了軍事奇才的拿破崙。1805年,著名的“奧斯特里茨”戰役,以奧地利(皇帝所在)為代表的德意志和俄羅斯一起輸給了拿破崙,不久之後,拿破崙強行取消“神聖羅馬帝國”封號,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正是“奧斯特里茨”戰役之後,以普魯士為首的邦國反而很快覺醒,在普魯士國王的鼓舞下,全民一心,開始了一場“以精神的力量彌補身軀的不足”的運動,大力發展教育,創辦柏林大學,重建哈勒大學,普及全民素質教育,甚至連邊遠山區小學教育都全面普及。1864年、1866年及1870年,普魯士連續贏得了普丹(麥)戰爭、普奧(地利)戰爭、普法戰爭的勝利,最後統一排除奧利地的德意志

▲ 1871年,德意志再次統一。

統一之後,普魯士國王稱帝,即建立德意志帝國(1871年)。後來,德意志帝國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皇帝流亡,帝制滅亡。被後來的魏瑪共和國所取代。

第三個帝國:第三帝國(納粹)

在1933年時,希特勒上臺後,歷史學家一般即認為魏瑪共和國滅亡。希特勒的納粹時期,一般就被稱為“第三帝國”時期。

後面的歷史大家就都很清楚了,希特勒發動二戰並最終戰敗,德國被劃分為四國佔區,形成東德、西德。1990年,東德、西德合併,德意志再一次統一。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被四國佔領。

與德意志帝國時期相比,統一後的德國失去了相當大面積的土地。但是由於戰敗國身份,德國承諾不再爭取失地,這其中包括著名的柯尼斯堡(俄佔,現稱加里寧格勒),這裡曾是普魯士人的老家,也是德國哲學領袖人物康德的家鄉。


安若凡


日耳曼是一個民族集團,是一個有超過20個以上民族的部落聯盟。在公元前2世紀時,他們散落在從斯堪的維地亞半島到中東歐的大片土地上,屬於印歐語系的日耳曼語族。

日耳曼這個名字,也不是他們自己取的,是羅馬人幫他們取的名字。如同中國人一樣,羅馬人自視為文明民族,對北方的蠻族也分別命名。古羅馬人眼中的三大蠻族有斯拉夫人、凱爾特人、日耳曼人。這其中,日耳曼人最能打。


日耳曼人一開始住在現在的瑞典和挪威,在公元前2世紀,由於一場大的自然災害,很多日耳曼人為求生路,渡海來到中歐,趕跑了當地的凱爾特人,佔據了中歐的土地。此時的日耳曼人有三支能打的部落,分別是條頓人、辛布里和阿姆布安人。這其中,條頓人的名氣最大,打的硬仗也多。羅馬人在條頓人手裡吃虧不少,有一次戰鬥,半個元老院與羅馬公民都摺進去了,羅馬也因此開始了馬略軍改。軍事改革後的羅馬再次煥發生機,在波河殺了條頓士兵10多萬人,條頓王戰死,剩餘的日耳曼人退往中歐。羅馬轉危為安。

羅馬共和國再次進攻中歐,在條頓堡,條頓人設下埋伏,殺了三個羅馬軍團,共25000人。奧古斯都臨死還在詛咒,悲呼:還我的羅馬軍團。

羅馬與日耳曼民族集團的爭鬥以在萊茵河修建圍牆結束,日耳曼人損失慘重,卻贏得了獨立。

日耳曼人自稱teutsche,最能打的條頓人被稱為teuton。這些人的後裔,則被人稱為teutonicus,這個詞是由teuton派生出來的,意思是部落民、人民的意思。到8世紀,日耳曼人自稱德意志人,即deutsch,即是由teutsche演化而來。

後來,這些條頓語族的日耳曼人就把自己的土地和人民稱作teutsch_deutsch即德意志了。

羅馬帝國衰亡前後,日耳曼人中的各個部落,法蘭克、東西哥特、盎格魯、撒克遜、汪達爾等紛紛進入羅馬帝國境內,在廢墟上建立眾多蠻族國家,他們留在中歐的土地因守備空虛被斯拉夫人佔據。後來的查理曼帝國,又將這些斯拉夫人從中歐驅趕回東歐了。

查理曼帝國分裂後,在帝國最東部的東法蘭克領有萊因河右岸和巴伐利亞地區,其地域大致在現德國西部,是在語言和血統方面主要屬於條頓人的國家。一直到十世紀,羅馬皇帝的頭銜都在查理曼家族裡流轉。直到他們的親戚,留在北歐的日耳曼人又一次衝擊歐洲,打擊了從英國到德國所有的歐洲國家,摧毀了他們的國家秩序,給歐洲國家的查理曼血統的國王以打擊,從而使英國的阿爾弗雷德、法國的卡佩家族等紛紛稱為王室,並受到教皇加冕承認。


普魯士出現的要晚的多。普魯士是一個地區名字,在現在的波羅的海東南部,是一片貧瘠的地方,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也被稱為普魯士人。

波蘭人想吃掉這塊地區,沒想到硌了牙,還被普魯士人打上門來,因此就邀請了條頓騎士團來幫忙併許諾打下來的土地都歸條頓騎士團。陷入宗教狂熱,正在東征的條頓騎士團立刻來到普魯士,用了50年的時間,征服了當地,成為了當地的統治者。條頓騎士團普魯士周邊的擴張行為,被1242年的冰上之戰中被羅斯人擊敗,從而阻止了條頓人繼續往東侵略。後來,普魯士因為實力弱小,成為了波蘭的附屬國,直到1701年獨立。

獨立後的普魯士立刻捲入了歐洲的政治漩渦裡,在拿破崙戰爭以後的數次戰爭後,逐漸統一了德意志境內的諸多邦國,最終在普魯士的基礎上統一了德意志。

1947年,盟軍法庭宣佈普魯士國家不復存在。現在的德國,實際上繼承的是第一羅馬帝國的衣缽。

日耳曼、普魯士、德意志之間的關係是:日耳曼是族源,是民族概念。德意志是日耳曼眾多蠻族國家中的一個國家,是國家概念。普魯士只是德意志國家中的一個比較大的邦國。

日耳曼如同中國的東胡一樣,有很多遊牧民族,條頓人如同東胡民族中比較能打的鮮卑人,德意志如同鮮卑人建立的北魏帝國,普魯士如同北魏帝國的北方六鎮。後來在北方六鎮的基礎上分別成立了東魏和西魏,如同德國與奧地利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