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線上教育的發展看學校教育必將回歸“傳道”之地

疫情突來,學生們困在家中,本該已經進入開學倒計時的緊迫感也隨之蕩然。本次疫情給了線上教育發展又一次絕佳的時間窗口,上一次是非典時期,但是那時的網絡和硬件終端情況都不比現在,即便有了線上教育的思路,也大都是通過有線電視來實現,時至今日,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機的中國,網絡基建一日千里,5G時代也即將來臨,站在“疫情”這個大風口上,各種線上教育形式如虎添翼般爭先恐後的走進我們的視野線裡,也因此有人撰文說可以看到線上教育取代線下教育是未來發展定局,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從線上教育的發展看學校教育必將回歸“傳道”之地

拋開資本的追逐、炒作和熱捧不說,從教育本質上講,線上教育的形式只是傳統教育的延伸和補充,是教育被科技物化後的成果,教育本身是在人和人之間發生的,如下圖所示,線上的形式只不過在人和人之間增加了一個媒體,被教育鏈接的師生要通過媒體去實現教育,這樣的形式本身是有侷限的,韓愈的《師說》裡對“師”的總結是傳道、授業、解惑,我認為這恰恰可以用來解釋線上教育形式的侷限,為師者以線上的形式存在於授業和解惑的階段是沒問題的,但無法完成傳道的要求。

從線上教育的發展看學校教育必將回歸“傳道”之地

這要從當下比較常見的兩種線上教育形式說起,首先是錄播課,這個歷史比較悠久,1979年就開播授課的電視大學,其職能就是“授業”,老師把自己的課程內容錄製完後,用錄像帶的方式向學生播出,學生可以反覆學習,但在學習中產生的問題,無法直接向老師諮詢。與此相比,直播課就要先進很多,除了錄製“授業”外,教師可以實時針對學生的疑問通過語音和學生溝通,使得“授業、解惑”兩不誤,除此以外,當下的線上教育還依託儲存、大數據、網絡功能,對學員的學習速度、學習耗時、錯題總結、偏科趨勢等做統計分析,以分析結果反饋出教育過程中發生的問題,從而實現有針對性的差異化教學。

但真正的教育不是隻有這些,隔著媒體,教師看不到學生的精神狀態和反應,無法將一些線下課堂上比較微妙的師生互動融合進來,別小看這種微妙的關係,一瞬間的一個眼神,它產生一種溫度,可能是評價,也可能是激勵。世界著名的可汗學院在經歷了多年的線上教育後,還是要回歸線下,為什麼?就是因為這種微妙的東西是隻有人會發生的,也是隻有人會接收的,這才是教育裡最珍貴的東西。

從線上教育的發展看學校教育必將回歸“傳道”之地

教育的珍貴體現在為“傳道”鋪平了道路,什麼是“道”?就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適應等學生成長過程裡那些必備的核心素養,這些將來伴隨終身的能力若僅僅依靠線上的形式是很難實現的,即便師生在教室裡面對學生授課,教師也需要很長的時間,去“推動”、“搖動”學生的認知與行為,然後通過細心的觀察發現,才能以語言和非語言的形式“鏈接”到學生的內心,從而產生傳道的機緣與過程。

所以面對面的課堂教育形式是無法被線上教育完全取代的,線上教育當下迅猛的發展,而且高歌猛進大有取代線下教育的野望,究其根本,一來是前文提到過的“疫情”風口,二來就是因為中國教育獨尊“分數”的評價方式!拿線下教育的主戰場學校來說,其評價體系太單一了,一張考卷基本成了學生的標籤,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和家長怎麼可能不重視“分數”?其重視的方式就是在孩子的業餘時間裡尋高人強化“授業”,在孩子考試結束後,再尋高人“解惑”迷津……

從線上教育的發展看學校教育必將回歸“傳道”之地

正是以學校為代表的線下教育主戰場有了這樣的問題,才導致家長有了這樣的焦慮,也是這樣的社會共識推動了線上教育的發展,而這本身也是學校教育的無奈,因為一個班有幾十個學生,一個教師有時候要教幾個班,他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短時間內把學生所有的疑問都一一完美答覆,就這樣,學校潛在問題,成了線上教育成長的解決方案,在疫情突來時,學校一籌莫展,但線上教育卻熱火朝天。

時至今日,線上教育資源的豐富性、多元性已經完全具備了代替線下教育中“授業”和“解惑”的功能,對於純粹知識類的教學,完全可以交給線上完成,但我想這樣的代替也會反過來促進線下教育的發展,特別是學校的發展。在《論語》中提到過“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其本意是先把做人的基礎打牢,等到一定程度之後,再去學習文化知識,做人的基礎不就是核心素養嗎?學習文化知識不就是知識學習嗎?如果學校教育能在這兩個方面有了區別和側重,讓可被代替的被代替,讓不可被代替的成為學校未來的重點發展區,那我們的學校教育就真正成為了實至名歸的“傳道”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