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選擇一款冷兵器作為中國冷兵器的代表,你會選擇哪個?

周明燕


這個得分兩方面說,一是代表整體,我覺得戈最能代表,想想還有什麼比手持長戈的軍隊方陣更有氣勢的那。二是個人英雄,我個人比較喜歡槍,因為英雄故事多,尤其是血染徵袍透甲紅的趙雲,還有姜維,羅成,項羽,林沖,楊家將等等


快樂就好153167537


大家好,我是歷史愛好者,對歷史方面有些自己的看法跟定位,以下是我對問題的分享:

我選擇的是唐刀。

唐刀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廣義上唐刀指的是所有唐代各式刀的總稱,俠義上我們一般指的唐橫刀。

陌刀雖然失傳已久,但是從各種史料記錄我們得知陌刀的巨大殺傷力,陌刀一出,人馬俱碎。史料記載陌刀重約十公斤,長八九尺,刀刃長於刀柄,前端尖銳,以劈,刺為主。即便遇到重裝騎兵也可以抗衡一二,在唐很多戰役裡起了決定作用。工藝繁瑣,做工複雜,極其珍貴,不允許陪葬,唐末戰亂頻繁,工藝失傳,故而沒有陌刀流傳下來。

其次是唐橫刀,唐橫刀傳承於漢環首刀,長60~80公分,刀身狹長,穿刺,破甲方面突出,威力俱佳,太刀跟武士刀雖然傳承環首刀,但是一定程度上借鑑了唐橫刀。

唐刀採用百鍊鋼技術,先進的包鋼工藝,破甲優秀,耐用性強,韌性好不變形,代表了我國冷兵器製作的最佳水平。

以上是我對問題的看法,有什麼不足還請指正,喜歡的小夥伴交個朋友一起討論歷史知識吧,謝謝




山人遲暮史海探究


我比較喜歡搶,因為槍不緊,運用起來靈活多變,而且它的尖銳性比較強。往往一槍刺下去就可以傷及敵人的內臟。這種創面小,但是傷害大的特有作用,只有槍發揮的淋漓盡致。因為槍是過去的時候,與敵人身上的接觸面積小,接觸面積小,就容易穿透十分堅硬的東西。盔甲往往也經不起長槍的刺入。

但是,戰刀與其他兵器就不一樣了。其他兵器與戰刀雖然外表很強悍,但是他們的尖銳性與殺傷力都不及長槍。就拿戰刀來說,它最大的殺傷力在於它的揮斬,但是揮斬起來需要的空間與時間都大於長槍刺入需要的空間與時間。槍的種類也有很多,最出名的要數張飛所使用的丈八蛇矛槍。



小麥小六斤的大米


從考古學上分析,出土文物大部分是“劍”,而不是“刀”。劍應該在冷兵器時代象徵著自己權貴身份,當然也有代表性。

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發現一把彎曲45度的青銅劍可以反彈回來,異常驚人的韌性,自然恢復的能力,這可是二千多年前的冶煉技術,古代有這樣鑄劍技藝,讓人佩服。

2016年考古隊員在河南出土的2000年前的大寶劍,帶著劍鞘,從劍鞘裡抽出來時帶著寒光,之後就沒有了,可能是有空氣氧化了。

2013年考古人員在南京出土神秘寶劍劍身有1米左右,劍鞘已腐爛,但寶劍非常鋒利可以輕易隔斷電纜,並且劍身彎曲後有很好的柔韌性。

越王勾踐劍被譽為天下第一劍,專家曾對這把寶劍做過文物鑑定,寶劍上的金屬非常的奇怪,這就是為何千年不鏽。寶劍在2400多年前就擁有的金屬記憶功能,該劍出土時仍寒光四射,鋒利無比,反映了中國古代高超的鑄劍技術,為古代兵器中的奇寶。


維維自媒體


我覺得馬槊更能代表中國冷兵器。

馬槊,中國古代冷兵器,是重型的騎兵武器,是長矛的重型精品版。據《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古代兵器分冊》記載:槊起源於漢朝,興起於騎兵為主的漢朝時代,即魏晉-隋唐。

歷史發展起源

在南北朝時期,有遊牧政權決戰於中原地區,尤其是在北朝,漢朝,匈奴等時期,重裝騎兵興起。自漢末至隋唐時期,世家門閥執政,因此槊這種威力強大但造價昂貴的武器,成了戰爭的主角。

馬槊的外形與槍,矛相近,但馬槊有長達六十公分的槊刃,兩邊開刃。可以想象這麼長的槊刃配上槊杆,其威力可想而知。製造這種馬槊不僅耗時長,成功率低,而且成本極高,所以自漢唐以來,馬槊一直是世家出身將領的標誌。以致到了宋朝之後,以文制武,文人領兵,馬槊開始走向沒落。

善用馬槊代表性人物

在《資治通鑑》中有記載:(李)世民謂尉遲敬德曰:“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

《舊唐書》中記載:程知節,少驍勇,善用馬槊。

《舊五代史·唐書列傳五·李存孝傳》:存孝每臨大敵,被重鎧橐弓坐槊。

這裡善用馬槊的歷史人物還有高傲曹(北朝猛將),秦瓊(大唐猛將)等等。

無論從歷史發展,殺傷力,戰場優勢以及自身的標誌來說,馬槊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冷兵器的代表。





江湖奈我何


我的選擇是戟。

戟是古代兵器之一,在十八般武藝中佔有重要地位。電影裡,皇帝出行,邊上那些隨行的武士都拿著戟,戟在古代不僅是一種實用的作戰武器,還象徵皇權的威嚴。北京近郊發掘周初(約西元前1120年)木槨墓,出土青銅兵器中,有“戟”九支,證明了“戟”這種中國特有的兵器,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


戟這種武器是中國特有的,極具代表性。其他武器,刀劍棍棒,國外也都有。三國猛將呂布用的武器就是方天畫戟,還留下了“轅門射戟”的故事。後來隨著發展,戟也發生了很多演變。有長戟、手戟、雙戟等,可遠戰,可進攻,堪稱臨陣對敵、打架鬥毆的利器。

歷史上,用戟的高手很多,除了呂布,薛仁貴也是使用這種武器。征戰戎馬,立下赫赫戰功。

三國時期的猛將典韋也是用戟,三國演義裡寫道:“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現在很多三國遊戲設計的典韋形象,都是手持雙戟,可見深入人心。



《水滸傳》裡的呂方郭盛使用的也都是方天戟,不同的是呂方騎胭脂如龍馬,持硃紅畫杆方天戟;郭盛座下白馬,戟是寒戟銀絞。

還有我們經常看到的二郎神君,也是手持戰戟,威風凜凜。

綜上,我覺得能代表中國冷兵器的非戟莫屬。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顧空城


答:冷兵器麼,選槍。理由如下:

1、古文獻考證的支持。十八般武藝可能是虛的。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這些在小說裡評書中那是活靈活現,在故宮古廟或舞臺上現身時讓人目不暇接。可這些個花樣在古代戰爭中真的有用嗎?就說關雲長的青龍偃月刀,還有呂奉先的戟。網上早就有人考證過幾位戰神的實戰武器,實際上和刀、戟之類的都沒有關係。專家說從古文獻得知,他們在戰場上用的都是槍。

2、現代武器觀念的支持。現代觀念中對武器的要求:快速突防+正面隱身+容易對準目標+能較遠距離打擊。按這個標準,除了槍之外別的都差些。比如劍(距離短)、箭(難命中目標)。

3、山村經驗的支持。我當年在農村時那裡鬧狼。老鄉的經驗是,不要暴露了肚子。因為狼爪鋒利,可以在撲的瞬間把人剖開。所以你和狼對峙時雙手雙臂始終不能離開身體正面。這個姿勢就只能持槍了。(我時常在想關雲長用刀怎麼打狼。)

4、學軍時的經驗支持。我念書時學軍練習過刺殺。深知拼刺刀時最有效、最難防、最致命的就是那個突刺。

5、許多武器不叫槍,但卻是槍的變種或別名。比如矛、槊什麼的都屬於槍類吧。另外,所謂戟,可以看作是在槍尖的基礎上又多了幾個尖刺。還有,戚繼光當年抗倭時發明的一種武器(名字忘了),是把戟頭的尖刺數量再增加,且開叉再大一點,像一個小樹的樹冠。據說倭寇一點辦法也沒有。


陳若V06


中國冷兵器代表當然是飛鏢啦!

很多人對於飛鏢能在古代世界十大冷兵器排行榜中排第三提出質疑,其實它的名次在第三都略低,因為與其他武器相比,飛鏢會顯得更“冷”,因為它能夠在對方出其不意的情況下發動攻擊,而且江湖中飛鏢是武林人士出門必備的兵器,甚至有一些高手以善用飛鏢而出名,比如李尋歡的小李飛刀就是其中之一。



萬春振芳


如果要說一款最實用,在戰場上使用量最大,技法最容易掌握的兵器,我認為非刀莫屬了。

在先秦及漢初時期,由於冶鐵技術尚不發達,青銅製兵器在當時軍隊中占主導地位,在長距離格鬥中,矛戈等青銅武器大放異彩,而在近身格鬥中,青銅劍堪稱一代王者。由於青銅在本身硬度及韌性方面的性能侷限,使得這種近身兵器只能以刺擊為主,如若大力劈砍則容易導致武器的損毀,故在此時期,刀未能有用武之地。而在西漢時期,隨著冶煉技術的不斷提高,除去青銅製刀劍可製作更加纖長之外,同時由於鋼鐵技術的普及推廣,終於誕生了兵器史上的兩顆耀眼巨星——漢劍和環首刀。

這兩樣兵器,各有千秋,劍,號稱“百兵之君”,刀,號稱“百兵之膽”,前者有情調而後者更實用。對很多文人雅士乃至江湖俠客來說,一柄劍不光是武器,更是一種自己身份的象徵,象徵著立身正氣、行俠仗義的君子之道,劍因此成為了高雅之士的寵兒。

與劍受到文人俠士的青睞不同,刀由於它的實用性而深受士兵們喜愛歡迎,進而成為戰場上的戰神,軍隊配發最多的武器。從漢武帝遠征匈奴時,環首刀就隨大漢鐵騎深入塞外,追亡逐北,殺胡兵聞風喪膽。此後漫漫歷史長河中,刀在戰場上更是立下了無數汗馬功勞,甚至即使到了近代,在軍閥混戰、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依舊寶刀不老,長城喜峰口一戰,29軍大刀隊揚名天下,不但國內報紙競相報道稱讚,連日寇《朝日新聞》也哀嘆“此乃明治大帝造兵以來,從未有過之失敗”!可謂大漲我之士氣,滅敵之威風!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刀能夠超越劍戟等兵器,笑傲疆場數千年,成為戰場上最受士兵歡迎的兵器的呢?主要有如下兩個原因:

1、製作成本方面,由於劍雙面開刃而刀只要單面開刃,從開刃時劍就比刀多一道工序,同時到了戰場上,擁有厚重背面的刀反而更不容易損壞,因此在製作和使用成本上,註定了刀遠遠低於劍,因此在產量上遠遠超過了劍。

2、從使用技法的難易程度來看,刀法比劍法更容易掌握,古語一直有“千日劍百日刀”的說法,而本人也曾因為個人興趣愛好專門在網上參照視頻學習過,刀法幾天就可照貓畫虎了,可劍法學來學去卻只能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最後不得不放棄了。可想而知,當年戰場上的士兵肯定更是如此,普通士卒只要請刀術教頭調教苦練數月,便可上陣殺敵。而如果練劍,沒有十年八年,怕是難以習得皮毛。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刀乃冷兵器之王,個人意見,希望能幫到你[握手]








大秦銳士天下無敵


非寶劍莫屬。

“劍”早在周代之前就已經存在了。經歷了青銅時代、鐵器時代,甚至在火器已經盛行的封建社會末期,“劍”都仍然存在並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含義。

劍可以定山河,劍可以舒心志;劍為百兵之君,短兵之祖。劍,不只是冷兵器,更是一種物質形態的文化存在,被賦予了豐富的人文內涵。

劍是兵器,是適應戰爭的需要而出現的。

劍誕生於殷商時期,最初為青銅劍,形制很短,相當於現在的雙刃匕首。到了周朝乃至春秋、秦漢時期,劍的形制不斷加長,用以作戰和防身之用。

古代幾乎所有的帝王都有象徵地位的寶劍,後來傳說裡更有“尚方寶劍”,凡持尚方寶劍的大臣就被賦予了極高的權力。

佩劍而行,仗劍遠遊,這種風氣在唐代尤為盛行,這期間也是俠文化大發展的時期。無論是誰,都可以憑著腰間三尺寶劍,除暴安良、行俠仗義。

屈原《九章·涉江》裡寫道:“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他把長劍和切雲之冠作為自己人格的寄託,表達了一種美好的品質和獨立的精神。

後世文人墨客也常用劍,來抒發凌雲壯志或表現尚武英姿。

道家將劍文化融入自己的體系時,主要是以劍的變化無方,襯托道的形而上性質。

後來隨著劍與道教的結合,逐漸把劍詮釋成了驅邪辟邪、鎮妖除厄的工具。道士手執長劍,口唸咒語,燒符貼錄,就可以降妖除鬼,治病延年。

總之,劍在原始內涵的基礎上,不斷變異和豐富發展,其中既有民間意識的滲透,也有巫術、宗教文化的浸染。體現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不可分割的特徵。

荊軻刺秦所用的就是一把短劍,比現在的匕首略長,適合刺殺、近戰,或作為戰場格鬥的副武器。匠人工坊的張勇師傅參考秦劍樣式,設計過一把“荊軻茶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