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叔說資治通鑑8: 不要被周圍人欺騙,矇在鼓裡

蒙叔說資治通鑑8: 不要被周圍人欺騙,矇在鼓裡

衛侯言計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

01 眾口一詞

衛侯提出了一項不正確的計謀(劃),而群臣們卻紛紛附和,好像是從一個人嘴裡說出來的。子思說:“我看衛國,真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呀!”

公丘懿子問道:“為什麼竟會這樣?”

子思說:“君主自以為是,大家便不能建言獻策。就算事情處理對了,如果沒有聽取眾議,這其實也是排斥了眾人的意見,更何況現在眾人都附和錯誤見解而助長這種不正之風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樂於讓別人讚揚,是無比的昏暗;不判斷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諛奉承,是無比的諂媚。君主昏暗而臣下諂媚,這樣居於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會同意的。長期這樣不改,國家就不象國家了。”

蒙叔說資治通鑑8: 不要被周圍人欺騙,矇在鼓裡

這裡要補充一下孔家和衛國的關係。

“魯衛之政,兄弟也”(《論語》)。魯國和衛國同為周初分封的姬姓大國,不僅國土相毗鄰,而且孔子的許多著名弟子都出於衛國,在孔子看來,衛國是推行他政治理想最為適宜的地方。不僅如此,孔子的好友及得意門生子夏、子貢也是衛國人。

據孔學專家匡亞明考證,孔子在“周遊列國”十四年中有十年是在衛國度過的。孔子的後半生和衛國結下了不解之緣,許多故事傳為佳話。

有這層關係在這,子思約四十八歲時,居於衛國,後又居於魯國,和兩國國君多有問答,後世也留下了很多對話。而且看這些對話,雖然子思受到禮遇,但批評可是不留情面的。

蒙叔說資治通鑑8: 不要被周圍人欺騙,矇在鼓裡

孔子周遊列國路線圖

子思對衛侯說:“你的國家將要一天不如一天了。”

衛侯問:“為什麼?”

子思回答說:“事出有因。國君你說話自以為是,卿大夫等官員沒有人敢改正你的錯誤;於是他們也說話自以為是,士人百姓也不敢改正其誤。君臣都自以為賢能,下屬又同聲稱賢,稱讚賢能則和順而有福,指出錯誤則忤逆而有禍,這樣,怎麼會有好的結果!《詩經》說:‘都稱道自己是聖賢,烏鴉雌雄誰能辨?’不也像你們這些君臣嗎?”

02 這事其實不好辦

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意思是要聽取多方面的意見,才能明辨是非;聽信單方面的話,就分不清是非。

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卻並不容易做到,為什麼?

蒙叔說資治通鑑8: 不要被周圍人欺騙,矇在鼓裡

1、自以為是,剛愎自用

如同上文所說,衛國君臣都自以為賢能,自己做的很對。

看歷史中這些君臣,大家往往覺得他們很昏庸,可笑。但其實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也會如此。

比如,成為領導了,就覺得自己了不起,自己對於工作的看法就是對的,超前的,宏觀的;再比如,自己有錢,自己的思維和做事方式也是對的,其他人都很傻,等等諸如此類。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四回:世人往往自以為是,自誇其能。

作者這裡簡直是在拉仇恨,對群體進行了群嘲,雖然這話聽起來有點刺耳,但也是實情——我們往往會不經意間走進了自我欣賞的一個心理誤區。比如,有人說你胖,你肯定不愛聽,但稱重一下發現最近又胖了幾斤,肚子也變大了;說你不思進取,自己明明知道,但估計心裡要恨得咬牙切齒——你算老幾,用你丫來說我?

蒙叔說資治通鑑8: 不要被周圍人欺騙,矇在鼓裡

《論語》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古代聖賢如此,現代人更應該經常自我檢討,尤其是那些在企事業單位有所成就的人,更應該多反思。

2、一言堂導致不好的風氣

蒙叔說資治通鑑8: 不要被周圍人欺騙,矇在鼓裡

領導剛愎自用,不喜歡聽意見,長期以往,導致下屬沒有敢提出意見的。

原因子思也說的非常清楚,說好話自己做官更順暢,也不得罪人;批評指出錯誤會被認為大逆不道,弄不好會惹禍上身。

這番話真是一針見血,也是亙古未變的真理。

人們都愛聽好話,沒有人喜歡聽批評,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基於此,有時,生活中對好友善意提醒幾句可能還要思來想去,好好組織一下語言;在工作中則能不說就不說,一來說了可能也白說,二來可能會得罪同事,得罪領導,領導一時生氣就罷了,如果領導心眼小,給穿小鞋,那就相當不划算了。

所以,領導幹部,一定要虛心耐心聽從意見,多聽取善意的建議甚至批評,這樣可能暫時心裡不高興,但對工作來說絕對是大有裨益的。因為畢竟自己是領導,主要負責人,工作如果出現失誤還是要自己來承擔主要責任,所以,即使我們不談心胸寬廣,僅從自利的角度,也應該多聽取建議和批評。

3、失去控制力

蒙叔說資治通鑑8: 不要被周圍人欺騙,矇在鼓裡

最可怕的一種情況就是失去了控制力。

這時,你愛說什麼就說什麼,愛怎麼說就怎麼說,你自認為大家都附和你,其實是在看你的笑話——因為此時你已經失去了控制,大家就當看戲一樣聽你說——反正,沒有人會聽你的。

最明顯的,如明朝崇禎皇帝,施政不得要領,失去了臣僚的支持,後期想籌集軍餉,大臣們集體哭窮,雖然崇禎皇帝不太相信並把兵部侍郎的家給抄了,也擠出了點錢,但大臣們仍然堅持說沒錢,當然更沒人捐了,崇禎乾著急也沒辦法,最後只好相信這個“事實”,不了了之。

也就是說,控制力其實是關鍵,一旦失去了控制力,就算知道大家是在附和你,你想了解真實情況也瞭解不到——因為沒人會聽你的,也自然沒人會主動向你反映情況。

03 怎麼辦?

廢話不多說,我們看看齊威王是如何做的。

齊威王在位時期,針對卿大夫專權、國力不強之弊,進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選賢任能、賞罰分明、國力日強。經桂陵、馬陵兩役,大敗魏軍,開始稱雄於諸侯。並禮賢重士,在國都臨淄稷門外修建稷下學宮,廣招天下賢士議政講學,成為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

1 鄒忌諷齊王納諫——廣開言路,從善如流

蒙叔說資治通鑑8: 不要被周圍人欺騙,矇在鼓裡

鄒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豔美麗。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與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更美麗呢?”他的妻子說:“您美極了,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會比徐公美麗,於是又問他的小妾說:“我和徐公相比,誰更美麗?”妾說:“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拜訪,鄒忌和他坐著談話。鄒忌問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誰更美麗?”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麗啊。”又過了一天,徐公前來拜訪,(鄒忌)仔細地端詳他,自己覺得不如他美麗;再照著鏡子看看自己,更覺得遠遠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認為我美,是偏愛我;我的小妾認為我美,是懼怕我;客人認為我美,是想要有求於我。”

於是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麗。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懼怕我,我的客人對我有所求,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麗。如今的齊國,土地方圓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姬妾和身邊的近臣,沒有不偏愛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沒有不懼怕大王的;國內的百姓,沒有不對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來,大王受矇蔽一定很厲害了。”

齊威王說:“說得真好。”於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批評我的過錯的,可得上等獎賞;能夠上書勸諫我的,得中等獎賞;能夠在眾人集聚的公共場所指責、議論我的過失,並能傳到我耳朵裡的,得下等獎賞。”政令剛一下達,所有大臣都來進言規勸,宮門庭院就像集市一樣喧鬧。幾個月以後,有時偶爾還有人進諫。一年以後,即使想進言,也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在朝廷上戰勝了敵國。

話說,當初學這篇古文時,感到很奇怪,一個大男人怎麼到處讓人誇他美麗呢?現在才知道有自戀這麼一說,不過,鄒忌應該確實很帥,帥的美麗的那種。

2 齊威王行賞罰——實地調查,眼見為實

齊威王召見即墨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責你的話傳來。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卻是田土開闢整治,百姓豐足,官府無事,東方因而十分安定。於是我知道這是你不巴結我的左右內臣謀求內援的緣故。”便封賜即墨大夫享用一萬戶的俸祿。

齊威王又召見阿地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到阿地鎮守,每天都有稱讚你的好話傳來。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見田地荒蕪,百姓貧困飢餓。當初趙國攻打鄄地,你不救;衛國奪取薛陵,你不知道;於是我知道你用重金來買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說好話!”當天,齊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說好話的左右近臣。

於是臣僚們毛骨聳然,不敢再弄虛假,都盡力做實事,齊國因此大治,成為天下最強盛的國家。

烹,下鍋煮,把阿地大夫和那些替他說好話的大臣都給活生生煮了,腦補一下當時的場面,圍觀者毛骨悚然,這個成語用的太貼切了......

話說,領導立威,有時做好一件事情就夠了......

蒙叔說資治通鑑8: 不要被周圍人欺騙,矇在鼓裡

04 總結

下面我們結合齊威王的做法來總結一下,想不被周圍人或者下屬欺騙,矇在鼓裡,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會識人用人,能夠掌控全局。

雖然在歷史上,齊威王以善於納諫著稱,但我們也可以發現,齊威王識人用人的能力也非常強悍: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在任用這些能人的時候,通過對外戰爭,齊威王已經徹底掌控了齊國的內政和軍事大權,更何況,鄒忌和田忌關係不好,不知道是不是齊威王有意為之。

縱觀古今,只要是賢明的皇帝,當朝必然人才濟濟,忠臣良將數不勝數,有這麼多忠誠的、有能力的核心骨幹在周圍,基本不會被欺騙矇蔽。

2、從善如流,廣開言路

廣開言路,儘量給別人創造提建議的途徑和條件。

齊威王是發動國內一切可以發動的力量——從範圍上來看,上到大臣,下到百姓,無論什麼身份都可以;從途徑上來看,可以當面提,也可以上書,也可以在公眾場合。

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有這麼大膽想法並付諸實踐的,是需要勇氣的,但同時也反映出齊威王的自信。

現代很多企業希望員工參與企業發展中來,但其實只是一廂情願,嘴上說說罷了,因為企業並未給員工提供條件。一個公司的大部分員工其實都是愛企業的,也希望為企業貢獻一點微薄之力,但大部分企業根本沒有意識到這點。

3、現場調研

齊威王顯然沒有聽信大臣們對即墨和阿地父母官的評價,怎麼辦呢?去現場走走看看,仔細調研。

古代因為交通不發達,而且國君必須坐鎮都城之內,所以齊威王派出了信任的、有能力的人去即墨和阿地現場查看,其實不用看什麼數據,看人民生活的狀態就知道了。

所以,想了解真相,還需要去現場。

蒙叔之前在外企作為管理人員,其實是不需要去車間的,而且本職工作與生產的關係並不是很大,但蒙叔為了搞懂公司運營中的所有細節,即使有各種數據,還是去現場看,聽,瞭解情況。雖然生產現場肯定沒有辦公室整潔,而且有嘈雜的聲音,但可以深入瞭解生產的細節。這也是蒙叔保持多年的一種工作習慣,受益匪淺。因為有些事情,只有現場去看,才會理解的透徹。

4、獎懲分明

齊威王在廣開言路的同時,也明確提到了獎勵,而且根據場景不同,給予的獎勵也不同;而懲罰呢,則是把人煮了,雖然極端,但效果顯著。

對公司做出重大貢獻的,以及對公司造成嚴重負面影響的,都必須重罰,以儆效尤。

而現實中,有的管理者,有貢獻的不獎勵,犯錯誤的也不懲罰,最終導致大家的積極性受挫,長此以往的話,沒人會去無聊的做貢獻,相反,既然犯錯誤沒有懲罰,那大家都犯好了。

再比如,合理化建議,蒙叔之前所在的外企做的非常好:

有專門的軟件進行操作,提出合理化建議的員工,看建議的含金量,就算低的也有積分兌換日常用品,多的直接現金獎勵,那種做出重大貢獻的則獎勵的更加豐厚。

就是說,合理化建議,既有硬件支撐,也有制度流程來保障,更有獎勵來激勵,這樣比較完備的制度,員工們的積極性很高,有些技術牛人甚至因為提出重大的技術改進而獲得豐厚的現金獎勵。

各位好,本頭條號正在連載《蒙叔說資治通鑑》,用資治通鑑的智慧指導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同時,也正在小說頻道連載蒙叔根據自己經歷寫的職場小說《首席財務官》,歡迎關注本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