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裡妙玉這個人物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微影悼紅


妙玉是誰?一個沒落的貴族小姐,祖上是讀書仕宦之家,但是到了她這裡,家道已經衰落。妙玉的身世其實很可憐的,父母早逝,自己從小體弱多病,買了許多替身也不中用,後來自己入了空門,帶髮修行,才好了些。妙玉是她的法名。

正式出場的哪一回,是櫳翠庵品茶。

那是整個大觀園“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鼎盛時期,劉姥姥二進榮國府,賈母帶著眾姑娘丫鬟興高采烈地玩樂了幾天,好吃的好玩的都在這個鄉下窮婆子面前展示過了之後,賈母又帶著劉姥姥一行人來到櫳翠庵喝茶。

“妙玉忙接了進去”。

寶玉對妙玉很好奇,悄悄留心觀察她怎麼行事。只見妙玉捧出一個海棠花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的小茶盤,裡面放成窯五彩小蓋鍾,賈母說她不喝六安茶,妙玉笑道,知道,這是老君眉。泡茶的水也講究,用的是“舊年黜的雨水”。

她悄悄拉著黛玉和寶釵去喝梯己茶,給她們倆用的杯子更是奇特而珍貴,是古玩級別,就不細細描述了。用的水也更高級,是五年前在寺廟住著時,收的梅花上的雪水,埋在地下捨不得吃,今年夏天才開了。

黛玉問這個也是舊年的雨水嗎?因此被狠狠諷刺了一番,“你這麼個人,竟是個大俗人,連水都嘗不出來……隔年的雨水哪有這樣輕浮,如何吃得。”

不得不承認,這裡寫得太妙了。妙玉不僅諷刺了黛玉,也打臉了賈母。原來她表面上對賈母恭恭敬敬,實際上並沒有把她當回事,用隔年的雨水糊弄一下,反正她們也沒有什麼品位。(但實際上,賈母是個很有品位的老太太啊)

妙玉對劉姥姥更狠。只不過是一隻杯子被劉姥姥用了,妙玉就要把那隻杯子扔了,後來被寶玉勸了才答應送給劉姥姥。然後還放狠話說,如果是她自己用過的,說什麼也不能給她,一定要砸碎摔爛了。

因此很多人討厭妙玉,覺得她沒有一絲憐憫之心,而且故作清高,孤芳自賞地過了頭。我倒是有點理解她的,一個人表面多孤傲,可能內心就多自卑。

妙玉喜歡寶玉。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十幾歲的年紀,正是對兩性情感最朦朧最好奇的時候。妙玉的表現是怎樣的呢?

她悄悄用自己日常用的綠玉斗的杯子給寶玉喝茶。寶玉過生日,第二天收到她悄悄從門縫裡塞進來的拜壽的帖子。對別人都愛答不理,說話帶刺的,唯有寶玉去討要幾隻紅梅,就能滿載而歸。

妙玉的愛是謹小慎微,欲蓋彌彰,甚至是絕望的。看看黛玉對她的態度就知道,黛玉一向對那些女孩子們很容易吃醋,但是唯獨對妙玉是不設防的。為什麼?因為妙玉對她根本構不成任何的威脅。

妙玉是孤獨的,這種孤獨和寄人籬下的不安全感,比林黛玉尤甚。

黛玉雖然也自以為是“寄人籬下”,但她有寶玉的傾心,有賈母的疼愛,有紫鵑的不離不棄。妙玉才是真的什麼都沒有。大觀園裡的女孩子們,其實並沒有把她視為真正的朋友。連她一向看重的舊鄰居邢蚰煙也說她,“一味的放誕詭僻。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成個什麼道理!”

以前看沒覺得有什麼,現在看覺得妙玉真是慘啊,她真是應了那句“世難容”。世界之大,竟然容不下這樣一個才華橫溢身世飄零的孤女。

最後再說說,為什麼妙玉對劉姥姥的態度那麼過激?我覺得是她自己內心恐懼的投射。

為什麼劉姥姥激起了妙玉的恐懼感呢?因為她雖然表面很清高,其實內心非常清楚,自己只是賈府的一個寄居者罷了,她對自己的命運,是沒有一絲一毫的掌控能力的。

她和劉姥姥又何嘗不是一樣的身份地位呢?劉姥姥來賈府“打秋風”,她表現得越世故和卑微,妙玉就越感知到自己的弱小和無力。

因為他們本質上都是弱者,都是需要攀附強者才能生存下去——哪怕這攀附的姿態各不相同。

我只想為妙玉一哭。


紀人物


先說結論,我認為妙玉、黛玉形分神合實為一人,這個完整的新女性形象正是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塑造的理想的女性形象——一個美貌與才華並存的封建社會的叛逆者。

縱觀紅樓,人物眾多,皆有其存在意義。為突出林黛玉這一主要人物形象,必然會安排相應的配角為其襯托,那麼,妙玉這一配角是否起到了為黛玉襯托的作用呢?她們是否有一些相似點呢?通過比較,顯然答案是肯定的。

兩人身世遭遇極為相似。黛玉幼時多病,三歲時一個癩頭和尚化她去出家,父母不從,和尚便預言:"既捨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而妙玉祖上也是讀書仕宦之家。因自小多病,直至在蟠香寺出家,方才好了,所以帶髮修行。後雖黛玉未入空門,妙玉出家,但都因失去雙親,無依無靠,先後到賈府寄人籬下。兩人自我保護意識及自尊都很強,不過受環境和地位限制,黛玉呈現出敏感多疑的特點,而妙玉則讓人覺得過分自潔。

從外貌性情比較,兩人都是《紅樓夢》中有名的美女。王熙鳳評價黛玉:"天下真有這樣標緻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 雖有奉承之嫌,也可知黛玉其貌。妙玉也被林之孝家的評價道:"模樣兒是極好的"。儘管她們一個身在紅塵,一個出家,但性情卻相似。在品茗、吟詩、彈琴等方面,二人的見解與境界十分相似。二人心高氣傲更是如出一轍。黛玉面對北靜王所贈鶺鴒念珠卻擲而不取:"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他" 。妙玉儘管無依無靠,也不肯輕易傍身賈府,定要下帖子請她方來。她們也都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叛逆者,只因身份不同而表現不同。黛玉執著追求自己的愛情乃至最後以死抗爭是她對封建制度最大的挑戰。妙玉的挑戰則在各種不合時宜、孤傲怪癖上,對人對事皆是冷冷的,連寶玉玉失求她扶乩還冷笑幾聲嘲諷一番,要邢岫煙又"陪笑"又"拜了幾拜"方才應允。寶玉過生日她贈生日帖,自署"",惹得說:"她這脾氣竟不能改,竟是生成這等放誕詭僻了……這可是俗語說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個什麼道理。"被稱為"大菩薩"的李紈也不待見她:"可厭妙玉為人,我不理她"。可見妙玉對封建宗法制度的挑戰難為人容。

而對寶玉,兩人也都產生了愛慕之情。黛玉自不用說,她與寶玉自兩小無猜時便耳鬢廝磨,因共同的理想志趣和叛逆精神而慢慢發展成愛情,看上去是天造地設的一段好姻緣,脂硯齋都感嘆道:"二玉事,在賈府上下諸人,即看書人、批書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書中常常每每道及,豈具不然,嘆嘆!" 妙玉是出家人,按理應該四大皆空,但她偏偏身在檻外,心繫紅塵,芳心暗許賈寶玉。劉姥姥二進大觀園,妙玉拉著黛玉和寶釵喝梯己茶時,將自己常日吃茶的綠玉斗給了寶玉,還解釋了一番給寶玉吃茶的緣故。可她面對劉姥姥時卻是"幸而那杯子是我沒吃過的,若我使過,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給他" 。如此天差地別的待遇,王希廉解釋得好:若心中無寶玉,因何吃的茶杯,便嫌醃髒不要,自己常吃得綠玉斗,便斟茶與寶玉,又尋出竹根大海來,且肯將成窖茶杯給與寶玉,聽她轉給劉姥姥。是作者皮裡陽秋,不可不知。妙玉向寶玉說"你獨來我不肯給你吃",是假撇清語,轉覺。

"蘆雪庵爭聯即景詩"一節,寶玉因聯詩不成,罰取紅梅,這次卻沒有"獨你來了,我是不給你吃的"尷尬,反而"笑欣欣擎了一枝紅梅進來",不但如此,後來寶玉再去,竟憑著自己的面子使妙玉每人送一枝梅花。作者雖然隱去了寶、妙二人具體的交流過程,但結果已可看出寶玉在妙玉心中的地位。王希廉因評道:"四十一回中妙玉說寶玉若一個人來,不給茶吃。何以紅梅花寶玉一人去偏能折來。且又去第二次分送各人一枝。可見妙玉心中愛寶玉殊甚。前說不給茶吃是假撇清,此番分送紅梅亦是假掩飾。" 茅盾先生為此專門寫了一首《贈梅》詩:無端春色來天地,檻外何人輕叩門。坐破蒲團終徹悟,紅梅折罷暗銷魂。


最明顯的是八十七回,妙玉與惜春一起下棋,寶玉觀戰,寶玉問"妙公輕易不出禪關,今日何緣下凡一走?"妙玉臉便紅了;寶玉賠笑,妙玉"臉上的顏色漸漸的紅暈起來";惜春代寶玉答了妙玉問後,妙玉"心上一動,臉上一熱,必然也是紅的"。短短時間,妙玉臉便紅了三次,可見妙玉對寶玉的情感是很明顯的,雖因身份加以掩飾,卻已是連不省事的賈環都看出了端倪:"妙玉這個東西是最討人嫌的,她一日家捏酸,見了寶玉,就眉開眼笑了" 。然而,她畢竟是帶髮修行的女尼,在庵堂寂寞裡虛度了青春,"辜負了紅粉朱樓春色闌",後來竟走火入魔。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黛玉與妙玉在身世遭遇、外貌性情、對寶玉的愛慕等方面存在諸多相似之處。她們形分神合實為一人,這個完整的新女性形象正是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塑造的理想的女性形象——一個美貌與才華並存的封建社會的叛逆者。而這樣一個理想的女性形象,作者將其拆分為黛玉與妙玉兩個角色分別進行刻畫,以黛玉為主、妙玉為輔一方面避免了人物的單一性,使情節內容更加豐富;另一方面,也借黛玉"紅塵之人"與妙玉"檻外之人"的視角多角度、多側面地反映社會現實,揭露封建社會對女性的不公。在這樣"吃人"的封建制度與封建禮教的脅迫下,無論是黛玉,還是妙玉,無論是身在紅塵還是皈依佛門,都逃不過"萬豔同悲"的結局,只能一個"質本潔來還潔去",一個"無瑕白玉遭泥陷"。如此對比,更知封建社會害人匪淺,而黛、妙二人也只能如黛玉所作《問菊》詩一般: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在汙濁的世間艱難地獨守著內心最後一份潔淨罷了。


一往文學


金陵十二釵人物是以男主人公賈寶玉親屬遠近和重要程度排序的,而妙玉是一個特別的例外,她既不是四大家族的人,和寶玉也無任何親屬關係,卻排名第五,僅次於薛林、元春和探春,排史湘雲之前,可見妙玉之重要,作者如此安排,定大有深意。本人以為至少有三點原因。

第一、妙玉的出身高於賈府。

至少有三處可以證明妙玉的出身非常高貴,至少比賈府高。妙玉的出場是通過賈府管家之口向王夫人轉述的,賈府有意請她,妙玉意思是說豪門公府,必以貴勢壓力,因此不肯來。於是賈府下了非常正式的帖子請她,這樣妙玉才入住了大觀園櫳翠庵。問題來了,什麼樣的人有資格接貴妃娘娘的孃家國公府的帖子呢?那必須是平行或高於賈家身份地位之人。前有明證,秦可卿病重之時,賈珍讓人拿了自己的拜帖去馮紫英府上請進京為兒子捐官的張友士,張友士根本不敢接賈珍的帖子,說:“大人的名帖實不敢當。”這位張太醫也是與列候世家馮家為世交,也不是一般人。妙玉卻坦然接受了賈家的帖子,僅此一點即可為證。

再有妙玉的出家是小時多病為活命而不得己而為之,本來家裡為她買了許多替身,只是都沒什麼用,她才親身入了佛門,這才好了。與之情況相似的黛玉,林家也沒有買替身一說,倒不是說林家買不起,至少說明妙玉的身份極其高貴。

第三處證明就是櫳翠庵品茶,妙玉捧的“雕漆填金雲龍獻壽小茶盤”,用龍紋飾除了皇家,其他人家用那是違制,奉賈母的是成窯五彩小蓋鍾,成窯是明代成化年間的官窯,給眾人用的則是官窯脫胎填白蓋碗。我們要知道,官窯那是專為宮延供應所設的瓷窯。妙玉和薛林、寶玉喝體己茶時,妙玉嘲笑黛玉將梅花上收的雪水認作舊年雨水,竟是個大俗人,妙玉的茶具都是珍奇古董,妙玉將自己的綠玉斗給寶玉用,寶玉說她們用古董,為什麼單給我一個俗器?妙玉說:“不是我說狂話,只怕你們家裡未必找的出這麼一個俗器來呢。”從妙玉系列茶具可以推斷,妙玉和皇家一定有關係,否則普通官宦之家有龍紋飾、官窯這些東西,足可以治罪了。

第二、妙玉的思想和追求比寶玉走得更遠。

妙玉常說‘古人自漢晉五代唐宋以來皆無好詩,只有兩句好[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妙玉自稱為‘檻外之人’,又常贊文是莊子的好,故又稱為‘畸人’,他自稱是畸零之人。我們知道寶玉是推崇莊子的,《南華經》也多次出現在寶玉案邊,但妙玉以“檻內人”之名下帖為寶玉恭賀生辰,寶玉卻不得其意,還是邢岫煙為寶玉解了惑,就是莊子“以勉蹈於鐵檻之外”“死生存亡之一體,”“相忘以生無所窮終”的出世思想。在得到寶玉以“檻內人”“世人”的自謙回帖後,妙玉自然引寶玉為知已,至此,寶玉對妙玉的感情也有了一些崇敬和神往,自然,妙玉說黛玉是個俗人也就好理解了,李紈自然可厭妙玉的為人。

第三、妙玉的為世不容

妙玉出家時在玄墓蟠香寺修煉,後來因不合時宜、權勢不容,於是師傅帶她上京在西門外牟尼院安身,後來又被賈家請進大觀園。這就很奇怪,妙玉一個父母亡故,自已又出家修行的弱女子怎麼就“不合時宜”了?又礙著權勢什麼事了?妙玉的老莊思想的確不符合統治者的治世規範,同樣思想的賈寶玉,世人不也寫了兩首《西江月》諷刺他嘛,也說的過去,但為權勢不容,這隻能是政治因素,妙玉家裡遭受變故,應該是政治鬥爭敗了,妙玉因早年出家而躲過這一劫,但家族的禍事並未完全消解,還可以連累到她,所以妙玉不能公開身份,甚至都不好公開露面。而住進內幃大觀園中真是最好不過的隱匿之地。

妙玉會是出身皇族嗎?屏山個人認為一定是。她的茶具出賣了她的身份,她與賈家的關係也是,賈家是國公門第,而妙玉卻是需要國公府屈尊給她下帖子的,比國公門第再高的,只能是王爺了。小說裡其實寫了兩大政治派系,一派是風頭正勁的忠順王府,一派是壞了事的義忠親王老千歲,四大家族顯然和後者走的近,這位老千歲為自己準備的檣木棺材板就放在薛家的鋪子裡,後來他壞了事,不是給秦可卿用了嘛。和薛家好,當然和四大家族關係都不錯,老千歲壞了事,老千歲的女兒賈家給予收留當然講的通,櫳翠庵在深宅大院內幃,別說是外人了,就是賈府裡的那些男僕和進不得二門的男女人等是一概進不來的,妙玉隱藏於此,當然千妥萬妥。只是,賈家最後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妙玉失去最後一塊庇護之所,為那個骯髒的世界所穢汙,作者怎忍心給妙玉如此不堪的結局!

心性高潔的妙玉,不染塵世的妙玉,曲高和寡的妙玉,最後下場卻是“落入汙淖裡”,怎不令人心碎?

(我是屏山,歡迎點評、關注,為您探究紅樓一夢。)


屏山品紅樓





溯路之行2


妙玉和惜春是一面鏡子的正反面!妙玉自小出生書香門第,父母雙亡,被迫出家!惜春自幼喪母,身在貴族豪門,卻有佛緣!妙玉為躲避權貴騷擾和師父流落到京城,機緣巧合進了大觀園櫳翠庵!惜春為迴避寧國府汙濁不堪的生活環境,被賈母接到榮國府,一起撫養。妙玉身在佛門,心卻羨慕俗家正常生活,只是無可奈何,養成孤僻性格。惜春身在公府,卻漸生厭倦,嚮往佛門清淨無為的生活,養成冷覺孤介的性格。妙玉眼看著大觀園姐妹死的死,散的散,嫁人的嫁人,決定遠遊他方廟宇。惜春眼看著賈府的元春迎春黛玉死去,湘雲嫁人,探春遠嫁,賈母去世,鳳姐病倒,勘破世俗,決定跟隨水月庵尼姑而去。可是!可是!賈家被抄家!妙玉沒能倖免被抄被拘留圈禁!惜春在水月庵躲避了抄家之災,風聲鶴唳。最終,妙玉被釋放,無依無靠,返回蘇州,在瓜洲渡口,遇到當年的權貴惡霸,妙玉不堪凌辱,離船投江!最終,惜春離開京城是非之地,沿街乞討,遠遊他方,在瓜洲街頭遇到了當年的劉姥姥,頭也不回地走了。


花間居士


我曾答過類似問題,今再答一遍 :

妙玉是《紅樓夢》的中心"眾妙之門”的化身。新概括其意義是:男性嚴重壓制女性,沒門兒,女性以出家不嫁抗議;統治者嚴重壓制人民,沒門兒,人民以集體不參選、罷選抗議,從而就能以此改變“昔”日原始大同民主社會,被貪婪、愚蠢的奴隸、封建集權"年"社會的民主化"妝"造假社會取代的局面,即詩句“緇衣頓改昔年妝"之意。

妙玉"意即:“女”性、人民選擇的平行四邊形合力(女)覺醒,制約分散地選擇反對壓制自己的人和事的“少"傻的行為(妙字意),用人民民主“玉"制度,以交換、票決之“道",改變人民麻"木"而不用龍的傳人的優秀文化的“龍",困在“翠庵"牢籠的代表,在(民主)“玉”(制度)裡,而不實行、不參加交換、票決的無道情況下,即不選擇、不提拔、不肯定她時,寧肯坐牢坑成一統"道"教“清爽"之地,也不進假(賈)"珍"惜民主之玉的賈府(假首府、權力機關),實則強姦下級玉女(爬灰)的人面畜生的地獄(寧國府),開門迎接“清氣滿乾坤”的時代到來的總縮微原形。

寶玉與妙玉,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在無道的封建社會有花無果的悲(悲字意)劇的概括。如果她倆由愛紅塵,變成“瀟灑走一回",使“有情人終成眷屬”就改變了結局。

這就是《紅樓夢》《道德經》四十一章回的中心思想:“賈寶玉品茶櫳翠庵,劉姥姥碎臥怡紅院”“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意思。例如本回:妙玉與寶玉(保護女性人民的權力機關男)等一群女性人民,用有“九五”之尊(被制約的管理機關政府)的茶水工具“品茶”,不知交情、交換、票決的味"道"。劉(六的諧音、陸地、民主意)姥姥這一人民大地主人,不知當家作主,參加票決行使權力的尊嚴,而是走"假僕人政府的"賈府"的後門,吃其麻醉自己的酒,被其當玩偶取笑,見了大觀園的“省親別野”牌子,就當廟磕頭……"酒屁臭氣滿屋",妙玉嫌她髒,連她喝過的寶貝杯都不要。

為什麼?這就是青衣“妙玉"這一《道德經.一章》說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反六姥姥的意思:《道德經.四十一章》說的:“反之(本章回密碼五五二十五)道之動",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把這顛倒了的歷史再顛倒過來,人民做真正的有尊嚴的主人,即變成一十四、五十二、道庵翠龍木(反櫳):迎接以法參加交情、結婚、交換、票決,文明民主美麗的"清氣滿乾坤”的時代。詳見《解密紅樓夢真味道》。

(劉樹成)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很多人認為妙玉是黛玉的映射,是出家了的黛玉。個人認為,儘管妙玉與黛玉有相似之處,但在本質上還是有些區別。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釵正冊,也就說明了她有自己的獨特之處。誰也不是誰的影子,金陵十二釵裡的女子有各自的美,也有各自的悲。

同樣,妙玉的美與悲,也有其存在的獨特性。花開數多,各表一枝。妙玉出家是為保全活命,而入住賈府是因為信佛的王夫人被她的佛學修為所折服。妙玉帶髮修行,身在檻內,卻心在檻外,對眾生有分別之心,哪有佛家眾生平等的悲憫情懷。

在第四十一回,櫳翠庵茶品梅花雪那一節,劉姥姥用過的茶杯她厭棄到要丟棄,林妹妹嘗不出梅花雪泡茶她譏諷其為大俗人,而賈母來這品茶她卻能提前揣摩並奉上其最喜歡喝的老君眉。為賈母奉茶之後,她又能借口給黛玉等人喝體己茶,而擺脫應酬。

妙玉自命不凡,卻難以擺脫供皇家貴族“玩賞”的命運。她藐視權貴,而又不得不依附於權貴。正如邢岫煙所說的那樣,“他這脾氣竟不能改,竟是生成這等放誕詭僻了……這可是俗語說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個什麼道理”。

如此矛盾而詭僻的性格,這怎麼會是出家的黛玉。黛玉遠比妙玉堅定、真實,她縱使出家,也會一心一意修佛,不問紅塵俗世。

縱使這一世投胎為俗人,黛玉的高清雅緻也遠在妙玉之上。黛玉是孤高自許、目下無塵,但從來不會因此而貶低別人去抬高自己。

黛玉春日裡葬花,在月下竹林中撫琴,懂得“留得殘荷聽雨聲”,耐心教香菱學詩。這一切從容隨意,不刻意宣揚,卻能顯示出她獨特的造詣。她高興就笑,傷心就哭,簡簡單單。只要能入其心的人,她必會真心相待。至於其他人,她既不會刻意疏遠,也不會刻意熟絡,一切隨心。

所以,妙玉存在的意義就是完成她自己,書寫她自己。她的矛盾與放誕,她的潔癖與詭僻,她的身在佛門卻塵緣未了,都是妙玉之所以成為妙玉的根本所在。她遠沒有黛玉真實和豁達,又怎麼會是黛玉的影子呢?

妙玉存在的意義,是她自己,也是曹公眼中不容於世,不屑權貴但卻不能甘願忍受貧苦與孤獨之人的寫照。就像古代很多懷才不遇的窮弱書生,生不逢時的望門子弟,對於現實生活有自己的不甘,也想有自己的堅守,卻左右搖擺而成為其中的“搖擺人”。

那是往大了說,如果就從曹公為閨閣女子立傳的本意來看,妙玉的存在,就是花開數多,各表一枝。曹公展現不同女子的美與悲,用一場紅樓舊夢,譜寫關於生命與青春的幻滅與悲憫。


此箋


【讀紅漫談】(4)

㈠ 妙玉是寶玉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之一(序說)

我們不知道妙玉的真名叫什麼,那時候也沒有什麼身份證。我們只知道她的法號是妙玉。

她的出身也是詩書世宦之家。由於從小多病,家裡人本來出錢給她找個替身替她出家,過去這樣做可以去病消災。現在是不是還有人這樣做?沒調查過。妙玉家雖然這樣做了,但還是不行。沒辦法,只好讓她自己出家。這樣病倒好了。那時認為這是一個人的命運安排。

她是帶髮修行。

本來是蘇州人氏,怎麼又和京城的賈府扯上關係了呢?又怎麼成了與寶玉有關的重要女人呢?

千萬不要走開!我這也沒有廣告。精彩還在後面!

——梅姐!我沒走開。

小李呀!我不是說你。我是說這些又有耐心,又有熱情的網友們。他們一定會興趣盎然的讀下去。是不是,朋友們?

讀我的文章的人,其樂淘淘,事事順溜!做生意大賺!談戀愛準成!升職,漲工資...

——哎喲喂!幹嘛呀梅姐!你在練攤呢?

好吧!說簡單一點。妙玉跟著師父到京城來,是為了看觀音遺蹟和貝葉遺文。

既然把妙玉帶到了京城,導演就對她師父說,好了,這沒你的事了。於是,師父圓寂了。臨寂之前,留下遺言,讓妙玉留在京城靜居。

榮國府正好遇到大喜事,元妃要省親。府裡派人買回了小尼姑,道姑,需要一個主持人,貴妃省親期間要搞些宗教儀式。經人介紹,賈府下帖子,派人把妙玉給請來了。

妙玉於是在一片歡呼和掌聲中亮相。

這樣,妙玉和寶玉發生交集就成為可能了。

㈡ 妙玉是寶玉生命中的最重要的女性之一(續說)

我曾在悟空問答的“紅樓夢中和寶玉有感情糾葛的女子有哪幾個?”裡,曾列舉了晴雯、英蓮、妙玉三個女子。

這次專談妙玉和寶玉的感情糾葛。

有可能嗎?

一個是心高氣傲的出家女子,一個是珠圍翠繞的貴族公子。一堵高牆橫亙在他們之間。可能嗎?

作為編劇和導演的曹雪芹,他認為可能。

寶玉過生日,妙玉送來一份粉紅的拜帖。

你會說,這也沒什麼稀奇的。

妙玉自稱檻外人。她這個拜帖不是輕易送的。

她對寶玉的為人品性肯定是有了解的。況且邢岫煙也是妙玉的常客。

寶玉料定“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鍾於女兒,鬚眉男子不過是些渣滓濁末而已。”在那個時代這是反傳統意識的,非常了不起的驚人的見識。

妙玉呢?對賈府的富貴庸俗也是十分鄙視的。她把那些金珠寶玉視為俗器。

妙玉厭惡權貴,寶玉痛恨國賊祿鬼。

這兩個人的脾性真是相近又相通!

寶玉重視這個拜帖,是他認為妙玉瞧得起自己,把他作為一個有知識的人。當然,這個知識不是數理化語外,而是“悟性”。是超越於世俗紅塵鄙見的悟性。

在“櫳翠庵茶品梅花雪”一回書裡,寫的更是意味盎然了。

作為一個有潔癖的女性,把自己用過的綠玉斗給寶玉喝茶。

寶玉給她行禮時,她臉上暈起一陣紅潮。

寶玉也很心儀這位有才華有見識而又漂亮的妙玉,對她也很體貼。

他們是否產生了情愛呢?至少我們可以說,這是兩個心靈相通的“怪人”。

他們都處在青春年少的年齡。吸引力是絕對有的。妙玉在夜間,思想過什麼?孤寂的禪堂生活難道就那麼輕易的泯滅了她對於世俗生活的依戀?對於男女歡樂的幻想?多少個夜晚,她是否在精神上經過一些似有若無的遐思,有過宗教與人性上的衝突嗎?激烈的或者縹緲的如一股雲煙的,一片輕紗,一團薄霧濃雲愁永晝?......

㈢ 美好的事物的毀滅

像妙玉這樣的女孩,既不是和賈家有血統關係,也不是什麼親戚,曹雪芹把她列在十二金釵正冊,和寶黛並肩。說明曹雪芹對她的重視到了什麼程度。

《紅樓夢曲》說她氣質美如蘭,才華阜比仙。蘭花是我國最好的花種之一。梅蘭竹菊四君子,蘭是其中之一。而她的才華橫溢,堪比仙女。

就是這樣一個美好的人物,也不容於那個社會。玻璃易碎彩雲散,妙玉和那些女孩兒,都在最後落得悲慘的結局。

另外,我對後四十回妙玉的結局很不以為然。

那是對蘭花一般的姑娘的褻瀆。也許執筆的人會錯了原作者的本意,搔癢搔錯了胯子!

總之,妙玉的存在與結局,讓寶玉和讀者,對那個社會更加失望,更會產生叛逆的慾望。大概這就是這裡要談的意義吧!

希望大家能喜歡我的漫談。








梅月竹風


妙玉的名字可分析成,廟玉,廟遇,妙喻。妙玉出家,人品高潔,有才華,是廟裡一塊玉,廟玉。

廟遇指什麼呢?賈寶玉給林黛玉講小老鼠去廟裡偷果品,變成林黛玉。林黛玉入廟,賈寶玉與她在廟裡相遇。有些崔鶯鶯與張生在廟裡相遇的橋段,二人也都看過《西廂記》,私訂終身也有可能。

而妙喻,指妙玉是喻意一些男人。才華高的男人,有品格,不同流合汙。出家為僧。然而又記掛凡塵,六根不淨。看不起勞動人民,如劉姥姥。假清高,與貴族結交,是有攀高之心。不得意被排擠入廟。又時刻想掛功名濟世。目中無人,人際關係差。是貴家勢敗的落魄公子,無貴氣有貴行。不能接受現實生活的現狀,汲汲於富貴,留戀貴族生活,又無鬥志。才華不用於報國濟世救民,個人自怨自哀。找不到出路又不甘心在廟中。還重於個人情思,與張生差不多的一類人。


青木皮


另一個目的是為閨閣作傳,作者寫姑蘇女子的美,寫了黛玉、妙玉、香菱、慧娘、芳官、齡官等。妙玉的高潔,慧孃的靈巧,香菱的詩性,芳官的伶俐,齡官的痴情,而黛玉集這些美於一身。實際上,這些人是黛玉的分身,作者用分身法讓黛玉形象更豐滿也更悲。不管黛玉處於何種情況,在那個時代,黛玉的悲劇是註定的。

還有一個目的,讀書仕宦之家的小姐,因各種原因,不被權勢所容,只能寄居寺廟,依靠賈府生存。即使富貴清高,又能怎樣?今日之妙玉,他日之惜春。正如書中總綱:“善哉,善哉!那紅塵中有卻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恃,況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個字緊相連屬,瞬息間則又樂極悲生,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