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的宋明兩朝為何“無力”實控西域?而滿清為何拼死必拿西域?

Norahs


首先,題幹上用“實控”二字很不好,看下北宋的地圖,跟西域還隔著西夏、回鶻和吐蕃,連名義上的控制都沒有,何談實控。

明朝也沒好到哪裡去,僅在洪武和永樂時期,明朝的勢力才勉強依靠歸附的蒙古王爺,在哈密建立衛所,但哈密僅是東疆,西域的東大門。明朝的版圖只到甘肅,與西域還隔著西蒙古諸部呢。

其次,清朝沒有拼死必拿西域,西域是平定準噶爾之亂平定後的嫁妝或是戰利品。乾隆收復的西域就是以塔里木盆地為中心的南疆,這裡是典型的沙漠綠洲農業,在適宜“乾旱地區”的伊斯蘭教傳入之前,西域諸國不知道如何建立一個強大的政權。

佛教雖然統治西域上千年,但佛教只會勸信徒忍受、將希望寄託於來世,並不能在遭遇戰爭時幫助國家取得勝利。除此之外,佛教是一個比較奢靡的宗教,佔有大量社會財富、喜歡追求宏大的法事,而且還又提倡禁慾,對國力的損害比較大。

伊斯蘭教傳入新疆,並佔統治地位又太晚了,火器的出現後,宗教對於戰爭動員的作用被極大削弱,雖然建立了汗國,但並沒有維持多久。

所以西域在歷史上基本上不是被天山以北的遊牧民族統治逐個擊破,就是成為中原王朝的藩屬國。

遊牧民族經濟體單一,粗放的畜牧業無法滿足生產和生活需要。噶爾丹率領準噶爾蒙古崛起後,就翻越天山征服了西域諸國,把他們當做後勤基地。

清朝和準噶爾之戰打得真的沒有清宮戲中說的那樣美好。一仗打了七十年,雙方互有勝負,康熙、雍正和乾隆都被拖得身心俱乏,到了中後期清軍始終在收縮兵力,採取守勢。

雙方僵持到乾隆時轉折出現了,準噶爾內部起了內訌,乾隆主動出擊,幾乎兵不血刃地就佔領了準噶爾部的老巢伊犁。南疆的回部作為準噶爾汗國的一部分也一起併入了大清的版圖,雖然中間也有過叛亂,但兆惠平亂時基本上沒費什麼勁。

最後,看一下清朝的地圖,再對比一下宋明時期的地圖。中國現在的版圖雛形基本上都是清朝奠定的,清朝末期雖然丟了少土地,但那些都是人家打下來了,又沒把漢人十八省給弄丟,所以別老黑清朝,真的咱們漢人沒底氣。


史料不輯


無論北宋,還是南宋,在人口、經濟、科技等方面都處於時代前沿,並非“無力”西控,核心是“商利”思想為主,已經失去秦漢唐開拓進取的精神。

  • 北宋、南宋人口、經濟、科技與周邊各國相較,其優勢遠大於秦對六國,漢對匈奴,唐對北方及西域,不是沒有“力量”。
  • 周,發起與隴,逐漸形成周禮,這也是中華禮制建立基礎。
  • 周禮的形成,代表奴隸社會成熟,奠定國家政治體系基礎。
  • 周,在人口、經濟、軍事等方面落後東部各諸侯,但周禮形成,決定了周的政治高度。
  • 秦發起於隴,無論人口、經濟、科技與東部平原地區無法比較,核心是秦要“強”的精神貫穿整個政治、經濟、軍事,用現在的話叫“解放思想,改革開放,開拓進取”。
  • 秦向東部打開大門積極吸取人才入秦,逐步打破奴隸社會束縛,依法治國。
  • 個人只要努力,以戰功等就可以獲得“爵位”“土地”等,秦人在政治制度上已經領先東部各諸侯,最終建立第一個“封建王朝”
  • 因此,政治要高於軍事、經濟。
  • 漢,“積一世苦難,為後世典萬代基業”,在經濟、人口瀕臨潰敗的戰爭拖累下,對北方強族,進行長達60多年的持久連續打擊。
  • 打通河西走廊,斷匈奴臂腋張國之臂掖。
  • 北部匈奴向西遷移擊落歐洲文明,歐洲進入長期文明黑暗時期。對東西文明格局具有重要歷史影響。
  • 唐,我國重要的開放時期,這與唐李發源於隴西鮮卑族有很大關係。
  • 唐開啟的絲路文明對四大文明交匯有很大影響。
  • 為什麼發祥於西北的“周、秦、漢、唐”在政治、軍事戰略上均有建樹。
  • 個人認為:開始發祥的軍政集團從貧弱之地成長,憂患、危機伴隨整個過程。
  • 宋、明發祥的軍政集團從富裕之地成長,維持各利益集團的商業、富利貫穿始終。

宋,發起於河南商丘,建都洛陽,軍政集團根基在富庶之地,京都驕奢之氣日盛。邊關與京都軍事、政治不能合力,邊關日趨於保守、穩定,京都更盛於富裕、淫奢。

  • 邊關駐重兵則京都有憂,分兵駐守則兵力不足,軍事沒有合力;


  • 開疆擴土,首先看見的是軍事消耗,富裕程度降低,對於發起於富庶之地的軍政集團是不願意接受地;

  • 商利者,重眼前,“寧一兔在手,絕不一羊在望”,花小錢求和平,絕不出重力求開拓;

  • 邊關苦寒之地與統治階層的富庶之地相昭遠,今日奢華與百年預期比較,遠離邊關的富庶之地首先看重的是今日奢華。

  • 因此,宋看重的是經濟發展,追求生活富裕,造成宋成為中國歷史上在世界同時代,經濟最繁榮、科技最發達、人口最眾多。

  • 人口眾多、經濟繁榮、科技強大隻是“富裕”,遠不能代表“強大,強盛”,政治、軍事戰略的矮小,整個宋是“富裕而屈辱”的。同樣,通過“進貢”謀求的和平,不但短暫,而且屈辱。

清,西域回族發展已經影響到清的統治,經略西北成為重要的戰略。

  • 漢武帝打通西域,控制河西走廊,中原文明開始向西拓展。

  • 漢建立的涼州是西北重要戰略要地,看看2000年後的甘肅行政和西漢涼州行政是多麼相似!

  • 1978年甘肅行政

  • 唐絲路的繁華推進了中華文明的繁榮,四大文明交匯對後世影響巨大。

  • 西北戰略自古就在甘肅

  • 甘肅強盛河西走廊就是交流、貿易大通道,中華文明向西擴張

  • 漢通西域,今日銀川、蘭州、烏魯木齊官話為蘭銀官話就是有力證據

  • 甘肅衰敗河西走廊不保,西部文明就向東推進。

  • 宋時代,伊斯蘭文化已經推進到銀川,河西走廊建立伊斯蘭文化為主導的西夏王朝;

  • 清,新疆、甘肅、陝西回族叛亂長達上百年

  • 西北軍政中心西遷蘭州對西北後續發展奠定重要基石

  • 陝甘總督西遷蘭州後,著力發展西寧--蘭州--銀川戰略核心,穩固河西走廊,甘肅漢文化傳承區鑲嵌在藏、疆、蒙、回之間,有效分割了各大民族的交匯對河西走廊的切斷。

  • 培養新建新疆行省,為左宗棠收復新疆打下重要基礎

  • 清,同樣出現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團,強調強化洋務海權,放棄新疆的論調。

  • 李鴻章作為北洋水師的代表,以海權為重,強調經濟中心在沿海,新疆遠離經濟中心,收回新疆無利可圖,出於富庶地區的上層與李同調。

  • 左宗棠認為,新疆不保,河西則不保,蒙古、吐蕃也將失去,東部宛若蒙古對南宋包圍,國無寧日;

  • 左宗棠自籌大量欠缺資金,抬棺進疆,隨未能全部收復新疆,但保住絕大多數疆土。

  • 1866年--1876年平定陝甘回亂,1876年-1878年收復新疆。

  • 可惜的是光緒年間再次加大對甘肅回族的分封,為民國時代青馬、寧馬軍閥打下重要基礎,再次推進了甘青寧回族發展。

  • 總體上,伊斯蘭文明向東推進更加強勢

  • 新疆西部已經由各大“斯坦”包圍,新疆各主要少數民族受伊斯蘭文明影響較深,以伊斯蘭文明為主體的回族集中區為寧夏回族自治區。

  • 持續貧窮、落後的甘肅漢族人口遷入內地速度加快,周邊比甘肅富裕的少數民族將逐步提升對漢族優勢的信念。

東南發展主要求“利”,西北發展主要求“勢”。

  • 宋明兩朝並非“無力”,而是,對富裕地區軍政集團建立的王朝“無利”!

  • 對控制西域這類戰略類,要花錢的措施,求長遠之“勢”,商人沒有興趣。

  • 他們最怕的是今天要他出錢!更可怕的是政策吸引走利好,今天又如何保證持續經濟增長!


天佑中華紫氣東來


1.軍事實力。宋朝經濟繁榮,軍事實力無力征討西域,只能自保,西夏,遼金的進犯騷擾,已經讓宋朝廷焦頭爛額;明初期軍事較強,徐達,常遇春,朱棣等多次重擊北元殘餘勢力,修築長城,但是自從英宗土木堡之變,明朝軍事在西北方向只能防守;滿清八旗兵馬都是騎兵,軍力較強,遠征的軍事基礎較之宋明要厚。

2.傳統觀念。宋從五代十國中成為接替中原王朝的疆域,觀念中,控制中原地區優撫邊疆即可,沒有開拓西域的動力;明朝從蒙古人手中奪回漢人尊嚴,主要針對北元殘餘勢力進行防範,如果邊境沒有兵事,明朝廷亦守住疆土即可;滿清不同,滿清領土一路都是擴張而來,如同蒙古騎兵相似,具有天生擴張的觀念。

3.現實需要。宋立國之後,一直想收回燕雲十六州,與遼國屢屢交手,後又與西夏戰事不斷,西域太遠,宋無暇多想;有明一代,北部瓦剌,韃靼都是明朝勁敵,萬曆以後女真成為心腹之患,明朝廷一心都在北部和東北,以及中後期的倭寇之亂;滿清取得中原之後,領土逐漸擴張,西域準葛爾屢屢進犯,與滿清戰事不斷,滿清的主要外部威脅,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區。





雨夜說春秋


第一點,也是很重要一點,就是疆域問題,宋朝(南宋與北宋)疆域主要集中在南方,與西域之間隔了個西夏,明朝時西域也不在我國版圖之內,當時明朝也只是讓西域繳納供賦,並無直接管轄。而到了清朝西域已實屬我朝管轄範圍之內,所以對他清朝便有了參與的權益。

第二點,隱患來源問題。北宋當時的敵人主要為北方的遼,試想當時北宋北方已有勁敵遼,西北方又有西夏阻隔,他有怎會去派兵管理一個不屬於自己疆域的一個國家呢,畢竟西域都護也是唐設立的不是?南宋同樣與北宋情形一樣,只不過北方勁敵已改為金,並且南宋形式更為嚴峻,金已將南宋打到長江以南,所以南宋更無閒暇之力了。 明朝時期雖然他打敗了元朝,但蒙古鐵騎的實力也不容小覷,這前前後後又打了很長一段時間,到了明後期 東北部女真的崛起,更是讓明無暇顧及西域。 清朝時期,我國疆域已基本確定,北方平定,康熙也平定了吳三桂叛亂,也就西域那邊開始蹦噠,左宗棠也更是提出不平定西域對清朝是極其不利的。

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並不是說漢人無力控制西域,而是根據當時國家情況而定的。國家當時所處的情況不同,統治者所制定的政策也就不同。






歷史帶我飛


應該說:清政府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都要“拼命”奪回西域(新疆)的。李鴻章就認為:新疆沒什麼收益,每年的駐兵費用卻不少,主張放棄,把經費都用來發展海軍,對付日本的威脅;但左宗棠卻認為一旦失去新疆,甘肅、寧夏等地就大受威脅,因此一定要奪回來!經過激烈爭辨,慈禧接受了左宗棠的主張。左經過比較充足的準備,出兵西征,規復了新疆。今天看來,左公真是為國家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新疆佔中國面積的六分之一,且不說其戰略位置的重要,其資源就極豐富,是一塊寶地!若當時失去了,最大的可能就是被英、俄兩國瓜分,英國殖民統治結束後,其掠取部分就被印度拿去了;俄國若奪佔新疆,那就由蘇聯“繼承”,對我國寧、甘、陝等地的威脅更大了。

至於明朝為什麼不守西域呢?那是一:當時新疆的資源價值沒有被發現,象李鴻章一樣,認為得不償失;二,當時新疆境外沒有強敵,只要守住嘉峪關就行了,內地可保平安;三,明朝與北方蒙、滿等族的麻煩事不斷,也實在顧不上。至於北宋,那更不用說了:寧、甘、青之地被西夏所佔,宋軍連吃敗仗,只要西夏不來侵擾已經謝天謝地了,哪裡還顧得上比西夏再西的新疆呢?


阿斌270202161


西域的實際作用是什麼?事實上掌控西域就是為了掌控絲綢之路,你就有了一項財富的來路。與此同時,還可以通過這一條路線跟其他國家搞好關係,贏得自己的聲譽。

對於宋來講,他根本就不需要這一條路上的絲綢之路,它有海上的絲綢之路進行維持著他的整個繁榮的經濟,而且南宋的或者是北宋的整體經濟全是圍繞著運河進行維持的,比如說,北宋的首都汴京,他就是依靠著自身穿城而過的一條運河來維持自己繁榮的經濟。著名的文學作品《清明上河圖》就詳細地描繪著這一切,所以說對於北方她。根本就沒有任何興趣,他跟北方作戰,純粹就是為了自保,能夠維持自己繁榮的商業,只要商業存在,就能夠給他提供源源不斷的稅收。國家依舊繁榮依舊富強。

這也就是為什麼南宋或者是北宋,對於北上去。進攻的慾望並不強烈,自己窩在家裡面吃的喝的都有,那何必出去受那份罪呢?是不是沒有這一份進取心,那就不想打仗。

對於明代來講,明代本身是小農經濟為主,準確來講就是農民經濟,明代的經濟體系建立在農民的身上,只要是有農民,夠有耕地的地方。明代它能夠將自己的勢力觸及這次,並且不惜一切地奪取。但是對於那些遊牧文化或者是其他一些部落,他根本就沒有興趣。

傳承近乎百年的絲綢之路,明根本就沒有興趣,士農工商,商被排在了最末端,究其原因,和明代這種農業經濟為主體的經濟模式有著明確的關係。

至於說滿清為何要攻打西域,這個事情究其原因,是在於成吉思汗,或者說黃金家族正統地位。

努爾哈赤十分討厭蒙古人,但是他本人卻又口嫌體直的繼承了成吉思汗的名號,想要管理蒙古部落,利用蒙古人彪悍的戰鬥力打城蒙滿和親,但是在準格爾的準格爾帝國也自稱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子孫,這就很尷尬了,都是成吉思汗的子孫。(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成吉思汗在蒙古人之中的地位又是如何?沒有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鮮血,你敢去繼承蒙古大汗的位置。

所以雙方為了這個成吉思汗子孫的名號大打出手,必須要把對方給搞死,否則不搞死對方,對方完全可以憑藉蒙古高原上面的蒙古騎兵再次捲土重來。


漩渦鳴人yy


宋朝無力控制新疆是因為契丹人佔領著燕雲十六州,這使得契丹人的十萬騎兵頂在腦門上,宋朝不得不在都城開封擺上同樣兵力的軍隊在那裡。當時北宋政權在開封駐軍12萬,在雁門關駐軍8萬,沿著幽州一線佈防軍力總和也大約有10萬人。就這麼一個小小的軍事行動就去了宋朝30萬的部隊,使得宋朝根本沒有力氣去開疆拓土。

其次,當宋朝跟契丹緩和關係以後,宋朝的西北方向又被西夏佔有,這不僅切斷了宋朝向西伸展觸角的能力,還讓宋朝丟失了西部的戰馬產地。從此,自保都是個大問題。

至於明朝則是因為一件事搞砸了。當時以蒙古人為主的瓦刺政權與大明政權在土木堡爆發了戰爭,戰爭的結果是明軍30萬精銳部隊全軍覆沒,並且連皇帝明英宗都被俘虜。皇帝被擒直接導致大明國威威風掃地,各西域各國紛紛獨立歸順瓦刺。明朝沒有了那30萬部隊後元氣大傷,不僅沒法去管教這些地方,連自保都是問題。自此明朝開始衰弱,直到弘治時期才又重新崛起,但是這時候西域已經獨立好長時間了。


優己


因為宋明兩朝的敵人不在新疆,而清朝的對手卻在新疆。

宋朝從北宋立國一直到南宋滅亡,其對手一直是北方的遼金元西夏。

因為西夏存在河西走廊,所以西域可以說與宋朝隔絕了。

明朝也是,在他276年曆史裡,與蒙古人打了兩百多年,與滿人打了幾十年。

他的對手都在北方,所以明朝與西域政權並沒有利益糾紛。

而清朝就不一樣了,新疆的準格爾汗國與清朝爭奪東亞霸權,打了上百年的仗,可以說勢同水火。

所以清朝對新疆比較執著,因為新疆有他的敵人,而且是大敵!



瀟湘夜雨l


這個題目中的引號用得非常有意思。按照題目提問者的意思,宋明兩朝實際上是有能力控制西域但是卻認為沒有必要,而清朝愚蠢地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軍力去控制西域是一種愚蠢的行為,這一點從提問者對“無力”二字所打的引號便可看得出。然而,事實很殘酷,明朝和宋朝的確是單純地沒有能力去控制西域,清朝之所以能拿下西域,是因為清朝有這個實力。

很多人將這個問題的答案歸因於所謂的“擴張性和保守性”,殊不知,這種極為主觀的因素,必須建立在客觀的實力的基礎上,所以,因為明朝和宋朝實力不夠,他們自然沒有了擴張性,轉向保守;清朝實力強大,自然就有了擴張性。還有,中原王朝在有實力的前提下,從來不保守,秦,漢,唐,隋都非常積極地對外擴張。因此,宋明兩朝,因為太過於軟弱和疲敝,所以難以真正成為強大的政權。

先說宋朝。要取西域,必須先佔領河西走廊,然而,北宋時期,河西走廊一直掌握在西夏手中,而北宋直至滅亡,也沒有消滅西夏,反而在宋夏戰爭初期屢屢吃癟。如此能力自然無法拿下西域。北宋的國力本身就弱,因為三冗問題以及荒年募兵,導致了北宋軍隊疲軟,財政入不敷出,無法滿足長期或大規模作戰的需要。再加上西夏,遼國的軍事長期侵擾北宋,北宋自保尚且不易,何談進取西域?(即使是北宋這樣一個積貧積弱的政權,也並不保守,北宋趁著河湟地區的吐蕃分裂,拓地兩千餘里,控制了河湟,所謂的“保守”之論,不攻自破。)

至於明朝,因為朱元璋實行衛所制度和軍戶制度,使得明朝的軍隊建國不久便退化,等到永樂時期,明朝單兵素質已經比不少蒙古騎兵,且自此之後明朝的軍力迅速下降。到了明朝末期,將領不得不依靠家丁,即將領本人招募的私人武裝來作戰,可見明朝的正規軍已經退化到何種程度。

明軍連抵禦蒙古的散兵遊勇尚且費力,何談收復西域?明朝在一開始是具有西域的一部分的,那就是哈密衛。但朱厚照時期哈密衛被吐魯番奪取,於是明朝的勢力徹底退出了西域。

因此,明朝和宋朝無力控制西域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國力和軍力都非常弱,實在是沒有能力


庭州行者


左宗棠在塞防辯論時說了一句話: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

也就是說,保住蒙古就能保住京師,而保住新疆就能保住蒙古;新疆不保則蒙古不保,蒙古不保就是天子守國門,京師一樣保不住。

所以答案一目瞭然。因為無論是宋還是明,都沒有控制蒙古。沒有控制蒙古,爭奪新疆沒有任何戰略意義。通過中原到新疆,只有一條窄窄的河西走廊,很容易被敵人掐斷

清拼命拿回新疆只是為了保住蒙古,畢竟清朝高層有非常多的蒙古貴族,滿蒙聯盟也是清朝統治的基礎。清不會冒險失去蒙古的民心,何況蒙古一失,京師也面臨天子守國門的境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