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樑冬給他9歲的兒子開一個股票賬戶”談起

梁冬寫了一篇《我準備給9歲的兒子開一個股票賬戶》引起廣泛討論。

第一部分原文大意:

當下時代知識爆炸,以至於你來不及學習,不如少學點兒,還不如多做點兒。並高逼格的把孔聖人搬過來,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簡而言之,如果我們學了一樣東西卻不能把它應用到實踐中,不能持之以恆地修正自己的行為,不能把學到的知識用行為把它表達出來,那小梁就覺得學了沒什麼用,何必輸入那麼多呢?輸入多了,而沒有產出,徒增混亂。

古先生說:

第一段內容其實就是強調,行動、實踐、執行、做、乾的重要性。我們以前都說“知識就是力量”,其實是不太準確的,是有前提的,只有被運用起來的知識才真正有力量。度娘裡那麼多知識,那就是度娘最有力量了?不是的。

知識來源實踐,知識要回歸到實踐中檢驗、修正、發展並運用起來才能發揮知識的巨大力量。讀幾本書,考個好成績,有個好學歷,評個好職稱,就有力量了?很多都是死讀書、讀死書的趙括之流。雖然古叔學歷也不低,但是古叔真心的認為“能力比學歷重要,稱職比職稱重要”。其實,在股市的道理也是一樣,系統的學習好股票的相關知識後,還需要到市場裡,真刀實槍的幹。在實戰中總結經驗得失,並不斷的修正自己的操作體系,其中肯定會犯錯誤,那是一次次修煉、進步、提高的機會。戰神都是在真實的戰爭中磨練出來的,例如林彪。總之一句話,市場中經驗都是幹出來的。

第二部分原文大意:

講修行,認為修行的本質不是通過掌握更多知識獲得的,而是通過反覆的練習得到的。

然後,講了一個小案例,如下。

古先生說:

其實,這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延續第一部分的內容。第一部分講的是“幹”的重要性,而文章第二部分其實講“持續幹”的重要性。持續的學習,持續的實踐,不斷的精進。之前有個很火的“一萬小時”理論,就是你學習一項技能,能學滿1萬小時,肯定是這個方面的專家了。像雪球的小夥伴們都這麼聰明,估計3千小時足矣了。

如今的時代,一定要樹立,持續學習、終生學習的概念。很多人說:“我炒股就是為了掙錢。”這句話既對,也不對,炒股能掙到今天吃飯的錢,明天吃飯的錢,當你有了這種想法,大概率事件,就變成了韭菜。其實,學習很簡單,少刷刷抖音,多刷刷雪球嘛。

第三部分:

在面對機器人高頻交易以及許多專業人士作為你的對手盤時,作為普通股民,唯一的策略就是長期堅守投資有價值的公司,通過時間的複利效應,累積整個經濟增長沉澱出的對抗通貨膨脹的資源和財富。

如果你在過去買了幾隻最好的股票,比如萬科企業、海天味業、貴州茅臺、格力電器、美的集團、五糧液等這些每個人都知道的品牌,並且持有十年,你會發現這十年它產生的利潤遠高於你工作,遠高於你每天買賣股票,遠高於你在日常生活中的投資。

這件事是一個非常痛的領悟,大部分人此生只需要通過等待和堅持,就可以獲得遠比努力得到的多得多的東西。

而這一切其實是需要用不斷失敗的經驗教訓換回來的,這就是了解知識和通過實踐之後真正的理解,並且洞察和堅守一件事的巨大差別——體現在你老的時候,有沒有一筆投資款能幫助自己安度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