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購“返點”你拿對了嗎?

採購人員對於“返點”都不陌生。而“返點”有兩種:

第1種:是供應商給採購人員的“返點”;這屬於採購道德範疇,是一種變相行賄

第2種:是供應商給予企業的“返點”;這屬於合法的採購商務行為,也是本文討論的範疇

一般來說,規模比較大或者議價能力比較強的企業,在採購談判中,直接會和供應商談一個較低的滿意的採購單價,而不太會主動使用“返點”形式;

“返點”方式更多的時候,是企業的採購量看起來還行,但是比起供應商的體量或者議價能力來說,還是弱了點,此時用一種曲線救國的“返點”協議,是雙方都樂於接受的而且雙贏的商務形式。

採購“返點”你拿對了嗎?

協議內容裡,除了採購額達到多少,返點比例多少以外,還包含以下幾個關鍵要素:

1,時間上:從何時開始,至何時結束,以及何時返點;

2,範圍上:上述時間起止時間內接到的採購訂單總金額,還是提貨額,還是付款金額;

3,形式上:返現款,還是返點金額用於抵扣未來貨款;

對於買賣雙方來說,如果順利達到,一切好說,按照協議辦事即可;

而現實情況往往是,買方企業在協議快要截止之前,採購額還差一大截才能達到返點要求,這時候供應商往往會“友情提醒”買方企業,趕緊補個訂單,把剩餘採購額的貨物提走(或者付清款),就能獲得一筆客觀的返點收益了。

這時候企業就犯難了:

拒絕吧,眼看要到手的返點就要錯過了,那可是真金白銀的影響現在或者短期內的利潤表;

接受吧,倉庫都要堆滿了,也不知道啥時候才能賣出去;

如果返點金額絕對值看起來很大的話,基本上老闆和採購部是抵抗不住誘惑的,然後留給財務、計劃和物流倉儲一個爛攤子,可以說是“返點一時爽,盤點兩行淚”

那麼是否可以有個靠譜的方式來計算一下,幫助供應鏈和企業負責人做個決策呢?

此種情況下,是否接受返點,取決於:

返點的收益 VS. 額外庫存的持有成本 二者比較孰大孰小。

這裡我舉一個自己在某公司工作中遇到的例子,數據略有改編。

背景

1,與供應商約定全年採購額達到2000萬,可以返點2%的採購金額;

2,目前採購金額只有1500萬,還差500萬才能滿足 2000萬的要求;

3,供應商催促只要補500萬金額的訂單,來返點給我司。

4,該批訂單相關物料的消耗是平均消耗,100萬一個月。

返點收益

1,2000萬*2%=40萬

庫存持有成本

1,全年庫存持有成本比例%=40%;

資金利息(15%)+倉儲費用(5%)+潛在呆滯計提費用(10%)+管理費用(5%)+保險費用(3%)+其他(2%);

2,平均持有庫存成本金額=(500+0)/2=250萬;

3,平均持有庫存總時間=500/100=5個月;

4,總庫存持有成本=250*40%*5/12=42萬。

可以看出這個案例裡,500萬庫存提前拿來的代價是要付出42萬的代價(庫存持有成本),而獲得的返點是40萬,庫存持有成本42萬>返點收益40萬。所以我當時給財務和老總的建議是不要為了返點去補單並付款

總結來說,採購返點是否要拿:

1,要基於業務情況(需求規律、庫存持有成本比例)來進行計算衡量,會更具有參照性,儘量規避盲目拍腦袋憑感覺,拿來芝麻丟了西瓜;

2,計算的要點在於如何計算自己的庫存持有成本比例和庫存持有時間;

3,雖然這個計算有不少理想性假設參數,無法反映實際運營的所有特點,但是總比拍腦袋精確;

4,對於需求越不穩定、產品生命週期越短的產品來說,愈發的要慎重考慮接受返點。

最後,對於採購人員

來說,要具備一些供應鏈其他模塊的知識(比如對庫存的理解),不要單方面為了自己的成本節約利益,犧牲公司的整體利益;

而對於計劃/物流人員來說,要主動參與到類似決策中,充分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來反饋和影響採購人員、財務和領導的決策。

作者 | zhouhai

來源 | 菜鳥漫記供應鏈

此文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物流沙龍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