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第三次入華浪潮,外資重卡企業勝算幾何?

掀起第三次入華浪潮,外資重卡企業勝算幾何?| 中國汽車報

掀起第三次入華浪潮,外資重卡企業勝算幾何?| 中國汽車報

外資企業覬覦中國卡車市場已久。

掀起第三次入华浪潮,外资重卡企业胜算几何?| 中国汽车报

日前,有媒體報道,韓國現代汽車將在2020年初全面收購四川現代,這意味著,四川現代有望成為首家接盤合資商用車企業的國外汽車公司,更有望成為中國汽車股比放開後,第一家外資獨資的商用汽車公司。

無獨有偶,德國汽車製造商戴姆勒股份公司計劃通過改造其中國合資企業旗下的卡車工廠,在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車公司增加Actros卡車生產線。

眾所周知,外資企業對中國卡車市場一直抱有濃厚興趣,採取各種方式積極佈局、搶佔市場。《中國汽車報》記者曾在《進口重卡有意本土化生產,能否攪動卡車市場一池春水?》報道中,深入分析外資重卡企業入華的動機,以及對中國商用車市場帶來的影響。不過,通過歷史資料分析發現,入華成功者寥寥。那麼,這一次他們又將如何佈局中國市場?捲土重來的勝算有幾何?

外資重卡企業第三次入華浪潮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無論在增量維度還是存量維度,中國汽車消費者都展示出強勁的潛在需求。在重卡領域,近年來該市場呈現出高速發展的態勢,已連續2年銷量突破百萬輛。從今年1~10月的重卡銷量統計數據來看,全年破百萬輛也是大概率事件。如此強大的市場吸引力,是外資重卡企業來華加大投資的原因所在,本土化必然會成為他們的下一個目標。”一汽解放青島汽車有限公司研發部部長李勝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採訪時介紹說,回顧歷史,外資企業曾先後多次對中國重卡市場進行佈局,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掀起第三次入华浪潮,外资重卡企业胜算几何?| 中国汽车报

第一次浪潮要回溯到1990年代末。當時入華的主角是歐洲重卡企業。1999年,戴姆勒-克萊斯勒集團訪問一汽集團,主動提出與一汽在中重型卡車方面進行合作。當時,戴姆勒-克萊斯勒是全球最大的商用車製造商,而一汽是中國最大的卡車製造商,如果雙方聯手,是一次名副其實的強強聯合。無論是對急於快速進入中國市場的戴姆勒,還是正在尋求重卡技術和產品突破的一汽解放,都是一個互利雙贏的結果。2001年,一汽解放與奔馳計劃成立合資公司,不過,雙方卻因是否保留“解放”品牌的問題上發生了嚴重分歧,以致合作談判徹底失敗。隨後,奔馳又選中剛剛起步的福田汽車,然而在相關政策限制下,奔馳希望通過定向增發入股福田汽車的計劃遲遲未能實現。

掀起第三次入华浪潮,外资重卡企业胜算几何?| 中国汽车报

2002年10月,中國重汽與沃爾沃在北京草簽內部框架協議,擬成立合資公司。2003年6月9日,雙方終於喜結連理,雙方以各自出資50%的比例,共投資16億元,組建了濟南華沃卡車有限公司,合作期限為30年。然而,由於合資雙方隨後在業務發展等諸多事務上無法達成共識,合資公司在2006年全面停產。2009年,沃爾沃宣佈終止與中國重汽的合作。

這段時期被稱為外資企業入華的第一次浪潮,但在合資進程中,幾乎所有的參與者都折戟沉沙。

2010年,我國重卡(含非完整車輛和半掛牽引車)銷量首次突破百萬輛大關,達到101.74萬輛,比上年增長59.93%。也正是在2010年前後,外資企業開始了第二次入華探索。

掀起第三次入华浪潮,外资重卡企业胜算几何?| 中国汽车报

資料顯示,2009年7月16日,德國曼公司斥資5.6億歐元入股中國重汽,獲得25%+1股的權益。經過長達7年的醞釀,2010年7月14日,德國戴姆勒與福田汽車簽訂合資協議,雙方按照50∶50股權成立中重卡合資公司。

2010年9月16日,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與美國納威司達公司在北京正式簽署《發動機合資項目》協議,並與納威司達和卡特彼勒的合資公司NC2 Global LLC簽署《中重卡合資項目》協議。2011年4月,上海國際車展期間,連續盈利72年的美國佩卡集團宣稱,集團旗下達夫卡車將在18個月內在中國尋找合作伙伴,以實現本土化生產。

投資股權、成立合資公司,外資重卡企業在中國又掀起了新的浪潮。此次合作進程,有成功亦有失敗。但值得肯定的是,歐美重卡品牌憑藉高質量的產品、先進的技術水平以及成熟完善的管理體系,為國內重卡向高端化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如今,中國重卡市場又迎來了外資企業第三次入華浪潮。

掀起第三次入华浪潮,外资重卡企业胜算几何?| 中国汽车报

9月,四川現代宣佈韓國現代汽車將在2020年完成對原合資公司(即四川現代)中方所持股權的收購。據透露,目前收購事項正在進行法律、政策相關方面的準備工作。近年來,四川現代在中國發展速度緩慢,然而現代集團卻選擇迎難而上,欲把中國市場作為重要戰場。

奔馳和曼恩則選擇了另外的路徑。據瞭解,福田戴姆勒公司計劃改造其3號工廠,該廠年產能為6萬輛重卡。另有消息透露,3號工廠將同時生產Actros和Auman卡車。8月27日,曼恩與大昌行正式簽訂租賃業務合作協議,聯袂打造品質無憂的經營性車輛租賃服務,以更好地服務中國市場,助力本土物流運輸行業可持續性發展。曼恩商用車亞太區首席財務官馬志彥表示,曼恩商用車(中國)將以銷售的方式為大昌行提供可供租賃的車型產品,後續由大昌行對承租人進行資格審核驗證並提供租賃服務,而車輛維修、保養、翻新及二手車銷售等方面業務均由曼恩授權經銷商進行支持。

掀起第三次入华浪潮,外资重卡企业胜算几何?| 中国汽车报

被譽為“公路之王”的斯堪尼亞對中國市場更是寸土不讓。年初“斯堪尼亞將收購聯合卡車”的消息在業內被炒得沸沸揚揚,甚至有行業人士爆料,斯堪尼亞在華建廠已進入最後的收尾階段,其將通過收購聯合卡車的生產體系,來實現本土化生產。

“即便外資重卡企業不來中國,我們也就會去他們的‘大本營’爭搶份額。在全球化競爭的背景下,只有整合全球資源,拓展全球市場,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佔據一席之地。”李勝認為,外資企業選擇再次全面進入中國市場,除了強大的市場吸引力外,還有來自內部的壓力。國外市場容量有限,將競爭壓力釋放到國外,對外資企業而言也是求得生存與發展的路徑之一。

獨資經營對比合資控股孰優孰劣?

記者發現,此次外資企業進入中國重卡市場的方式更顯多樣化。與早期傳統的合資合作有所不同,此次計劃拓展中國業務的外資企業中,既有選擇獨資經營,也有尋求以租代售的方式開拓市場,當然也有部分企業繼續堅持合資控股。

那麼,這些多樣化的模式到底孰優孰劣?

商用車行業專家劉桐(化名)看來,外資企業出於自身發展的考慮,選擇獨立經營或者合資合作,甚至以其他的方式在華佈局,都有成功的可能性,也體現出企業發展路徑的差異化和多元化。相比而言,獨資經營更有可行性。首先,獨資經營有利於企業掌握話語權(資產所有權、控制權、經營權、收益權可實現高度統一),而且對產品研發、投放以及市場策略的制定也能更加自主。其次,通過獨資經營實現本土化生產,產品的綜合成本將會大幅降低,在售價方面與國內重卡產品的價格也能進一步縮小差距

不過,更多觀點認為,合資合作才是外資重卡企業更為明智的選擇。一汽解放青島汽車有限公司高級主任管理師宋宗強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重卡市場具有顯著的本土化特點和獨特的運營規律,國外先進的管理、生產、運營體系並不一定適應中國的市場環境。因此外資企業想要獨資經營,難度會非常大。

“首先,面對中國重卡市場多元化的需求,獨資經營的外資企業在研發、品控、售後等方面可能會遇到較大難題,水土不服的情況或將發生。其次,獨資經營的成本較高,自建工廠、生產線、管理團隊,以及重新建立管理架構,這些都會帶來很大的成本投入,如果未來產品銷量無法跟上,很可能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再則,售後服務體系是否完善,是決定外資企業成敗的關鍵因素。但需要注意的是,建立售後服務網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售後服務跟不上,對品牌價值影響將會非常大。”宋宗強說。

對此,李勝也持有相同觀點。“外資重卡企業要想在中國市場有一定作為,與本土企業融合發展才是明智之舉。”他指出,中國國土幅員遼闊,不同地區、不同細分行業的需求十分多元化。同時,中國汽車行業的相關標準和法規與國外也有很大差異,選擇與熟悉中國市場的車企合資合作,產品規劃、市場營銷策略會更加接地氣,發展風險也會大大降低。

李勝表示,預測外資企業在華的發展前景,需要從自主品牌的優勢來進行對比分析。第一,目前國內重卡企業的研發能力不斷增強,銷售渠道暢通,售後服務、配件支持體系相對完善。第二,與外資企業定製化生產不同,國內卡車企業採取大批量、規模化生產,效率高、交付能力強,用戶從訂貨到交付週期可控。第三,國內重卡企業更適應中國的標準法規。近年來,中國汽車排放標準以及相關法規升級、修訂得十分頻繁,國內卡車企業對政策的研判能力要強於國外企業。所以綜合來看,入股合資才是外資企業在華的可持續發展之道。

掀起第三次入华浪潮,外资重卡企业胜算几何?| 中国汽车报

“不過,入股合資能否成功,關鍵還要看外資企業是否可以放下身段,深入瞭解中國市場。”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卡車行業專家表示,過去,很多外資企業在華投資失敗,主要問題是他們的姿態太高,不願做一點妥協,更不願意把最新的技術帶到中國。從現在的趨勢來看,外資企業來華投資誠意十足,無論是技術、產品還是一體化解決方案,都是最前沿的。而且外資企業也願意傾聽、瞭解一線用戶的需求,這是很良好的開端。然而,僅做到這些還遠遠不夠。上述專家指出,評價一輛車的好與壞,不僅僅是看它採用了多少先進技術和尖端部件,關鍵還要看車輛整體的匹配度和集成度。同理,外資企業與本土企業合資合作,不能只是進行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要更好的協作,同時還要經歷一個消化、吸收、整合、創造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達到1+1>2的效果。

向高端化、細分市場發起衝擊

劉桐向記者表示,自主重卡企業之所以擁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在於他們對中國市場有著深刻的理解,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推出差異化產品,來滿足用戶的需求。客觀來說,外資企業對中國市場的瞭解和認識程度還有所欠缺,想要得到國內用戶的認可和青睞,首先要做的就是產品的“升維”,以此來滿足日益多元化的市場需求。

除此之外,外資企業還要做哪些工作才能真正站穩腳跟?在中國歐盟商會主席、斯堪尼亞中國戰略中心執行董事何墨池看來,走高端化、差異化路線是外資企業在華贏得發展的法寶。

掀起第三次入华浪潮,外资重卡企业胜算几何?| 中国汽车报

隨著80後、90後駕駛員逐漸成為運輸市場的主力軍,中國重卡市場正不斷朝高端化方向邁進,各細分領域對重卡產品及其動力的需求越來越專業化。因此有專家預測,“到2020年以後,中國高端重卡產品的市場份額將達到重卡總量的10%以上。”

“如今,用戶對重卡產品的可靠性、節油性、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致使同質化產品逐漸失去競爭力,預計高端重卡將在短時間內形成數量級的市場規模。”何墨池表示,一味追求低價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高品質、高安全、全生命週期成本將成為用戶選擇產品的重要考量因素,未來,進口高端重卡將會有很大的競爭優勢。

“目前來看,購買成本依然是制約進口重卡取得市場突破的重要因素。對於中國用戶來說,購買一輛售價比自主品牌重卡高出兩到三倍的進口卡車,確實超出了他們的承受能力。不過,未來通過合資控股或獨資建廠的方式,外資品牌肯定會逐步調低產品價格,後續再通過規模效應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劉桐認為,中國重卡市場向高端化邁進是不可逆的趨勢。未來,外資企業將會伴隨中國重卡高端化進程而逐步形成發展之勢。

此外,細分市場也是外資重卡企業的必爭之地。正如何墨池所言,“我們不奢求‘大而全’,而是主攻細分市場,抓住能夠認可我們價值的用戶群體。比如在高端物流領域,環保治理初見成效,排放升級對重卡市場形成深遠影響,高端物流類牽引車的需求增長明顯;城鎮環境持續優化,環衛類車輛設備更新有持續增長的勢頭。另外,其他細分市場如冷鏈、危化品運輸車也是我們的優勢所在。”

開啟中國重卡市場升級帷幕

掀起第三次入华浪潮,外资重卡企业胜算几何?| 中国汽车报

對於外資重卡企業加大中國市場的投資,宋宗強表示,如果進口卡車可以將價格劣勢扭轉,未來或許會對國內重卡企業形成一定衝擊。不過,從長遠來看,外資企業入華對促進我國重卡產品迭代升級有著積極意義。

劉桐也指出,我國重卡行業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外資重卡企業加入競爭,對中國重卡市場的發展將起到促進作用。“外資企業入華並不是‘狼來了’,更多的是對國內企業的鞭策。無論是從製造、研發還是品控方面,外資企業的先進理念都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他說。

歐洲汽車工業協會北京代表處商用車工作組經理馮峰向記者表示,我國重卡行業的技術進步是有目共睹的,但要短時間內達到國外高端品牌的製造工藝和技術水平,並不現實。藉著外資重卡企業來華投資的機會,我們可以深入學習外資企業嚴謹、科學的開發流程以及製造工藝,做到取長補短。這樣對我國重卡市場向高端化發展也能提供幫助。

“當然,外資重卡企業想要全面進入中國求發展,也並非易事。目前,中國重卡市場格局和需求總量相對穩定,這種情況下,各家重卡企業為爭奪市場份額,拼殺將會更加激烈。這也意味著,外資重卡企業在華的生存空間也可能十分有限。”馮峰說道。

爆料熱線

010-56002742;qcb010@163.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