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和米飯你們那邊的叫法是什麼?你更喜歡怎麼叫?

三哥在廣東


饅頭我們叫粑粑,也叫饅頭,米飯我們則簡單地叫飯。還是古人叫的比教科學。他們把所有吃主食都叫飯。把現在的米飯叫(飠+賁,分開的意思),意思煮熟了,一粒一粒分開的,當時吃麥子也是把麥子煮熟,一粒一粒的叫麥飯。磨成面後,就不再分開了,而是合在一起了,並在一起了,叫餅,不同做法就是不同的餅,麵條,水煮的叫湯(古人把熱水叫湯,不是我們現在喝湯)餅。火上烤的,叫胡餅(西域胡人帶來的)…饅頭叫蒸餅,避宋趙禎諱,改為炊餅(武大郎賣的就是包子丶饅頭之類,可不是燒餅噢)…我們地處江淮之間,米麵通吃,以米為主[大笑]


不著急愛國學


我看了這麼多的回答,只有我們這跟你們不一樣哦!

我是鄭州附近的,我們這說饅頭叫饃,這是一樣的!

米飯我們這有倆種叫法,一種就是叫米!比如說今天吃啥,那吃米吧!就是指大米飯。直接叫米,飯字就省了!

還有一種叫法,叫大米撈飯。這種做法跟平常的大米飯不太一樣,這種米飯水分比較大,比大米粥要稠!俗稱大米撈飯!

還是,我們這餃子叫做扁食,呵呵!因為素餃子是扁扁的嘛!所以叫扁食!

我媽現在還是這樣問我,今天吃大米撈飯吧!

我這樣回答,不知道有木有幫助到你呢?






眼鏡哥愛美食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是河北保定的,用我們土話叫的話

饅頭我們叫“死包子” 有餡的叫包子,沒餡的饅頭叫死包子[呲牙]是不是夠土的

米飯就叫乾飯,也叫大米乾飯

最愛那個呢?同時有這兩種主食的話,我會選饅頭吧,北方人嘛,都是吃麵食多,所以覺得饅頭會抗餓時間長點。不過我最喜歡吃的麵食,是我媽媽烙的餅了,感覺更好吃😋

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滿意





泡泡葫蘆島


我是安徽宿州我們那邊管饅頭叫大卷子。饃饃和饅頭等等,不過我們村子還是管饅頭叫饅頭,你是我的最愛。一天三頓每頓飯都離不開饅頭。沒有饅頭,感覺不像一頓飯吃不飽。

說起來這個米飯,我們家鄉也是管它叫米飯。也有的叫乾飯,不過到我家是管它叫大米飯。大米飯我們那邊也吃,不過很少吃。我們家主食是靠饅頭為主。





斌哥A


北方人,山東這邊管饅頭叫 饃饃,有三種,一種圓的,一種長的,還有一種帶尖的。

饅頭米飯我都行,

不過我從小到大都愛吃大米飯[呲牙]

小時候一碗大米飯配西紅柿炒雞蛋可以樂一整天的主,

身邊很多家鄉人說出門吃不慣米飯,我從來不覺得,只有吃不夠,最後娶了個四川老婆,整天剁椒醬拌飯[捂臉]





五毒拌飯


我叫胖子愛帝,首先感謝悟空問答提出的饅頭和米飯你們那邊的叫法是什麼?你更喜歡叫什麼?下面我為大家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個我回答米飯我們那叫什麼,我的家鄉是安徽淮南壽縣三覺鎮,我們那裡已吃米飯為主,我們哪裡的米飯,都叫乾飯。

第二個我回答饅頭我們那叫什麼,我們哪裡的饅頭,都叫饃饃。

第三個我回答,米飯,饅頭,你更喜歡叫什麼?我從小叫米飯為乾飯,饅頭為饃饃已經習慣了。所以我還是喜歡叫米飯為乾飯,饅頭為饃饃。





胖子愛帝


我是河北張家口人,

我們那裡說“米飯”……“大米飯”

我們那裡說“饅頭”……“卷子”

這麼多年習慣了,每次都會說,大米飯,卷子。覺得這個叫法還是親切。

故鄉的東西永遠都是記憶深刻,刻在骨子裡的,終生難忘,而且習慣方言會跟隨我們一生,儘管離鄉很多年了,依然覺得家鄉的飯菜,家長的風土人情永遠就是那麼親切,




滿目琳琅


你好,我叫吃貨洪藝斌,很高興可以回答你的問題,對於你的問題我個人的看法是,饅頭的叫法不一:饅頭、饃、實心饅頭、小饅頭,還有的地方把包子也叫做饅頭。

饅頭是北方人的叫法,又叫饃,是實心的.而南方人比如說上海人叫的肉饅頭,菜饅頭北方人都叫包子,北方米飯的叫法有的稱呼麵食,南方又叫稀粥和乾飯,,我比較喜歡叫碗飯,因為會比較情切,




吃貨洪藝斌


“饅頭”我們這裡把饅頭叫【饃】,我更喜歡叫【饃】,因為多年養成的習慣,已經成本能。

至於“米飯”就叫“米飯”,基本一樣。


饅頭原來是因為用來祭祀的俘虜蠻夷的頭,所以是稱為蠻頭。後改用曼頭用以避諱,再後加了食旁成為現在的饅頭。

起因:相傳三國時候,蜀國南邊的南蠻洞主孟獲總是不斷來襲擊騷擾,諸葛亮親自帶兵去討伐他。瀘水一帶人煙極少,瘴氣很重而且有毒。將士打仗在外整天駐露地帳篷,雨水多溼氣太重,江河暴漲。北方人經常食用大米很不習慣,北方人又不太識水性。軍隊將士不但水土不服,經常生病拉肚子、甚至嚴重發燒感冒士氣潰敗。為鼓足士氣殺敵,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個迷信的主意:殺死一些“南蠻”的俘虜,用他們的頭顱去祭河神。諸葛亮當然不能答應殺“南蠻”俘虜。他明知道將士是水土不服,心中生計,解除心理憂慮鼓舞士氣。

他想出了另一個辦法:用麵粉和成面泥,捏成人頭的模樣兒蒸熟,當作祭品來代替“蠻頭”去祭祀河神。蠻頭太大,祭過河神後用刀一分為二劈開,分給將士食用。士兵們吃上了小麥麵粉蒸出的蠻頭饃。士氣大增殺敵也有了力量。打那以後,這種麵食就流傳了下來,並且傳到了北方。 因為稱“蠻頭”實在太嚇人了,人們就用“饅”字換下了“蠻”字,寫作“饅頭”,久而久之,饅頭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


米飯,又稱白飯,或簡稱飯。
是一種把稻米與水煮成的食物。米飯是中國、日本和韓國等東亞地區最主要的糧食。米飯的製法為一杯米加一杯半到一杯的水,煮出來的米適當的膨脹,裡面全熟,去除水份後即成。


萬物皆可噬


座標甘肅隴東中部小縣。典型的黃土高坡地帶,也是地地道的大西北人。做為北邊的人,祖祖輩輩以種小麥為主,兼種玉米、高粱、蕎麥,谷豆類作物。也就有了營養豐富的各類麵食品,做成了諸如,白麵、玉米麵、蕎麵等發麵製品——饅頭和花捲。

不過,當地對饅頭和花捲似乎“分家”了,竟然都忘記了它們“同宗同祖”、一樣要發麵、揉麵、兌鹼(老面發麵),蒸制,只是饅頭要揉圓形(或刀切),花捲要弄個“造型”。畢竟這裡人都不認為它們出自“同門”,硬生生給分開了。



有趣地的,當地人把饅頭叫蒸饃,而對於花捲,還是坐不改名。

不是嘛,到了蒸饃店買饅頭的顧客,你明明一屜屜熱氣騰騰地饅頭一字擺開。他說會對你說,買X塊錢的蒸饃。當你取花捲時,人家一臉地不高興,不客氣指向饅頭的籠屜,說,這才是蒸饃。不過,是熟人來了,他也會說同樣的話,你故意給他取花捲,人家還是會說,是那個,又指向了饅頭。因為是熟人,和他半開玩笑地說,花捲也是蒸的呀!也叫蒸饃。“不一樣,蒸饃和花捲反正就是不一樣。饅頭才叫蒸饃”。還真讓人啼笑皆非。



其實,在當地人心裡,表面光滑的饃饃就是饅頭,捲了油之類的,即使蒸的,也只能叫花捲了。因此,饅頭在當地,且方圓幾十裡,都叫蒸饃。這也許就是沿傳下來的習慣和使用的口語。

要我說,還是叫饅頭好。因為刀切的也叫饅頭,當地“槓子饃”,有的乾脆叫“刀節”。如此以來,也混淆了圓形饅頭獨特性。

因為身處北方,吃大米、煮大米稀飯還是近幾年的事。當地人寧願頓頓喝小米米湯,也不願一天有一頓大米粥。至於吃大米飯,也是一頭半月吃一兩次,連小孩也吃不慣。也許是水土,更是生活習慣吧!不過,當地人把米飯,都叫大米飯可是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