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晉都,風情山西第七十二期——交城

關注@錦繡晉都↑↑↑定期更新風情山西

歡迎來稿!介紹你的家鄉!今日交城

錦繡晉都,風情山西第七十二期——交城

呂梁市交城縣 華國鋒的故鄉

交城縣是山西省呂梁市的下轄縣,位於呂梁山東麓,山西省中部,晉中盆地西緣,北枕呂梁,南帶汾河,東據太原,西臨方山、離石。距省城太原51公里,屬城郊型通衢熱線,是呂梁的東大門,省城太原的近郊縣。中國公路主幹線307國道繞城而過,大運高速、夏汾高速公路交匯於此,太中銀鐵路穿境而過。交城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交城鼓書、交城蓮花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錦繡晉都,風情山西第七十二期——交城

2010年,交城縣財政總收入完成10億元,是2005年4.04億元的2.48倍,年均遞增19.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546元,比2005年增加4785元,年均遞增11.3%。

2016年12月7日,交城縣被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2018年9月26日,交城縣榮獲2018年“中國天然氧吧”創建地區稱號。

2018年11月,被科技部確定為首批創新型縣(市)。 2019年5月,交城縣退出貧困縣。

交城縣 名優特產


錦繡晉都,風情山西第七十二期——交城

交城核桃

核桃

交城核桃個大、皮薄、肉厚,易取仁,出油率高,種植核桃有近2000年的歷史。交城核桃有大龍眼、小龍眼、大花、紙皮露仁、早熟、串兒、穗狀、光皮棉、長腰、抗風、橫蘭蘭等五類12個品種。光皮棉核桃,粒大皮薄,表面光滑,每斤20多個,出仁率高達58.19%,仁含油量達72.65%。

梨棗

交城特產梨棗是中國希有名貴鮮食優良品種,1983年,由交城縣林科所從省農科院引回交城,並進行科研開發。交城的梨棗主要分佈在平川地區。梨棗,甜脆微酸。梨棗,樹勢中等,發枝力強,適應性廣,果實9月下旬成熟。果形近圓形、果實特大、平均單果重30克、最大果達80克。

駿棗

交城特產駿棗是山西四大名棗之一,譽為“棗後”,素有“八個一尺,十個一斤”之稱。棗肉可提取食用香精,又可入藥,有補血益氣、安神養胃、健脾抗癌之功能。

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瓦窯村棗種先後進入原蘇聯及阿爾巴尼亞地區。

錦繡晉都,風情山西第七十二期——交城

沙棘

沙棘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又名醋柳,胡禿子科沙棘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耐寒抗旱,耐土壤貧瘠。根系發達,有根瘤。其主要分佈於歐亞大陸,中國分佈面積(東北、華北、和西北)最大,種類最多。

玻璃咯嘣

“玻璃咯嘣”是一種薄玻璃製造的響器,產自交城夏家營鎮覃村。是太原地區春節前後應時的一種兒童玩具,頭大,呈扁圓形,中接細長管,用嘴吹,極薄的玻璃在氣流鼓動下發了“圪嘣、圪嘣”的聲音,清脆悅耳。

交城縣 旅遊資源

玄中寺

玄中寺位於交城縣西北十公里石壁山中,始建於北魏。是佛教淨土宗祖庭 ,也是全國佛教三大戒壇之一。北魏至隋唐時期,先後有曇鸞、道綽、善導三位法師在此住持,開創併發揚淨土法門體系。是中外佛教文化交流與佛教信徒朝拜、集聚之地和著名的風景名勝旅遊區。

錦繡晉都,風情山西第七十二期——交城

玄中寺

交城山國家森林公園

交城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呂梁山東麓,距省城太原約56公里,交通方便。公園總面積18.7萬公頃,自然景觀優美,動植物資源豐富,有珍貴樹種側柏林、特色喬木林、觀賞林等,世界珍禽褐馬雞、候鳥、野鹿、原麝、金雕等幾十種名貴動物棲息於此。

四十里跑馬墕

極具草原情韻的南雲頂亞高山草甸四十里跑馬巖位於交城縣會立鄉柏峪溝川西部。這裡有禪寺塔斜陽、嬌兒山雲海、後漢開國皇帝劉淵得劍處、閻錫山跑馬場等四大人文自然景觀。

錦繡晉都,風情山西第七十二期——交城

果老峰

果老峰莊園

果老峰莊園位於龐泉溝景區內,是集旅遊、住宿、狩獵、娛樂、承辦會議為一體的理想旅遊景點,因傳說中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倒騎毛驢來此與當地村民下棋而得名。

王山圓明寺

圓明寺位於縣城東北6公里王山之陽。為隋唐時期所建。寺東南白鹿崗八角寶塔為該縣現存最大磚塔。寺西1公里為墓塔區,殘存金、元、明歷代高僧靈塔、壽塔50餘幢。

龍堂臥雲庵和野珠溝龍堂洞

臥雲庵位於西冶川中部西側野珠溝,俗稱龍堂寺,系佛教曹洞宗場院,建於明初,氣勢宏偉。

野珠溝龍堂洞在野珠村中部北東側,名曰“龍堂洞”,洞口高4米,內高10米,寬30米,深20餘米,據載洞內南北各有一小洞,深約數里,或雲北洞連通榆郡溝青龍洞。

三座崖

三座崖坐落在縣境西北葫蘆川中部,海拔2077米。因主峰遙望方而高,平如座故名。明末清初,交山農民起義軍的根據地就設在這裡,崖頂現存有人工鑿築的將軍洞、階梯、吊繩孔、柱杆柱洞和房屋建築遺蹟,這是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全國性農民武裝的分支。起義軍利用三座崖天險地形條件建立的義軍兵寨,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主峰懸崖百丈,長約3米、寬僅1米的“試心石”如鷹咀斜懸崖頂。

錦繡晉都,風情山西第七十二期——交城

卦山與天寧寺

卦山與天寧寺

卦山位於交城縣城北三公里處,距太原六十七公里。因山形卦象而得名,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全國絕無僅有的易學研究實體。 “卦山之柏”與“黃山之松”、“雲棲之竹”並稱為華夏樹木奇觀。天寧萬壽禪寺坐落其中,為中國佛教華嚴宗巨剎。卦山集文物、宗教、古建、森林公園於一體。在卦山多元文化旅遊的經緯中,形成了“儒門釋戶道相同,三教從來一祖風”的多元體系,被譽為“易學之源、八卦名山”。

華國鋒陵園

華國鋒陵園位於山西省交城縣城西北卦山,當地人親切地稱之為“華陵”。順南望去,整個交城縣城一覽無餘。整個陵墓總面積為4260多平方米,總投資約為1200多萬元。陵墓設計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居高臨下,俯視交城。花崗岩石級共365級,兩側白玉欄杆相護。按規劃,華國鋒同志陵區東側有建於清康熙年間的古廟文昌宮,宮內有一千年到二千年古柏40株,有棗樹、核桃樹、椿樹、楊樹、柳樹、槐樹、松樹等多種樹種,其中樹齡超過百年的佔到50%。

陽渠永福寺

永福寺位於交城城東1公里陽渠村東,屬於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隋開皇十七年(597),後經過多次重修,現存建築為清代建築。寺院氣勢宏偉,佈局整齊,舊為釋迦牟尼佛堂,寺門有三,鐘鼓樓尚為完整,與寺院相對有清建戲臺,全部寺院佔地3884平方米。

錦繡晉都,風情山西第七十二期——交城

廣生院

位於城內東關南巷南口迎面,清代康熙十五年(1676年)由邑紳士丁世醇(曾任浙江仁和知縣)創建,廣生院建築風格獨特,建築面積達1125平方米。山門面闊三間,布瓦歇山頂,五彩斗栱,具有清代早期建築特徵。正殿窯洞為無樑殿構造形式,室內貫通,空間擴大,釋迦牟尼佛端座正中,通體貼金,每眼窯洞內牆壁上另碹砌小洞窟各一眼,內供佛像,俗稱“九窯十八洞”,秀麗壯觀。山門外有一宋代古槐,粗壯高大,枝繁葉茂,與近在咫尺的環神閣、丁家大院及丁家祠堂構成一處高品位的以古代建築群。

交城縣 名人

現當代名人

華國鋒,1921年生,山西交城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曾擔任黨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因病醫治無效,於2008年8月20日12時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錦繡晉都,風情山西第七十二期——交城

華國鋒


李立功,1925年生,1938年在交城參加抗日遊擊隊,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擔任晉源縣縣長,共青團山西省汾陽地委書記,山西省委書記兼省軍區第一政委、黨委第一書記、中共山西省顧問委員會主任等職位。

燕居謙(1933-1991年),字益亭,1933年生。早年投身革命,曾任交城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誌辦主任,長期嘔心瀝血、專心修志、積勞成疾,但堅毅不屈,於1990年國慶前完成了30卷140萬字《交城縣誌》。1991年2月24日《人民日報》頭版以《生命誠可貴,事業價更高》為題登載他的感人事蹟,被授予“當代呂梁英雄”光榮稱號。

古代人物

狐突,姬姓,狐氏,字伯行;唐叔虞後代,與晉同祖,出生於卻波村(交城)。為春秋時代晉國大夫、晉文公的外祖父。晉獻公二十二年(前655年),宮亂迭起,重耳出逃,狐突之子狐毛、狐偃跟隨重耳周遊諸國。晉懷公繼位後,為鞏固帝位,削弱其叔重耳影響,命隨重耳出逃在外之人至期而歸,不歸者,誅全家。狐突因不召二子歸國,被懷公拘捕。懷公對狐突說:“子回則免罪”。狐突答:“子之能仕,父教之忠;父教子貳,何以事君?” 拒絕了懷公的要求,於是被殺害。次年,秦國送重耳歸晉,殺懷公,重耳即位,是為晉文公。厚葬狐突於境內少陽山(今交城縣馬鞍山,亦稱狐爺山)。農曆七月十四日狐突誕辰,至今仍為交城傳統古節。

狐偃,字子犯,狐突之子;晉國大夫、國卿,晉文公的舅舅,又稱舅犯、咎犯、臼犯。驪姬之亂後,隨重耳流亡十九年,途中歷盡磨難,狐氏兄弟忍辱負重,終成大業。公元前636年,重耳返回晉國,是為晉文公。在狐偃等眾臣的輔佐下,晉文公重耳“蓄愛百姓,厲養戎土”,終成一代霸主。狐偃為上軍將,也是晉文公的首席謀士。後人評價:“文公染於舅犯,故霸諸侯,功名傳於後世。”晉文公也曾慨嘆:“偃言萬世之功也”。狐氏父子三人輔佐晉國稱霸的事蹟,在《史記·晉世家》《左傳》《春秋》等典籍中均有記載。

張承業(846-922),唐末河東監軍使,宦官。一生忠於唐朝,始終以唐朝官員自居。曾輔佐李克用、李存勖兩代晉王,與篡唐稱帝的朱溫對抗數十年,是李克用的託孤重臣,在梁晉爭霸時期留守太原,執掌後方軍政,奉遺顧,立嗣王,平內難;勸課農桑,執法嚴明,為李存勖建國提供了有力保障。龍德元年(921年),李存勖欲登基稱帝,張承業認為此舉有違匡扶唐王室的起兵初衷,苦諫不從,憂憤成疾,死於晉陽。後被追贈為左武衛上將軍,被史學家視為賢宦的代表。其生平事蹟在《五代史》《資治通鑑》,以及《山西通志》《交城縣誌》等史料中均有記載。

安永信,交城人,為唐末節度使。史載,安永信“智勇過眾,文武兼資”,諡號“忠簡公”,後晉天福二年(937年)被追封為太師。《山西通志》人物誌有記載。

張德輝(1195-1275),字耀卿,號頤齋。元初大臣,任河東南北路宣撫使、參議中書省事等官職,黜贓吏,均賦役,深得民心;曾與元世祖忽必烈廷議朝政,進諫“先務七事”、“急務四條”等,深得忽必烈賞識,後被冊封為“儒教大宗師”,並奉旨教授皇子孛羅等人讀書。張德輝“天資剛直,博學有經濟器。” 晚年與元好問、李冶遊封龍山,時人號為“龍山三老”,著書講學以終。《元史·列傳五十》有傳,《元朝名臣事略》有載。

郝天挺(1247-1313),字繼先,號新齋。祖籍安肅州(今河北徐水縣),自祖父遷居交城。歷任雲南行省參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吏部尚書等職。郝天挺“英爽剛直,有志略”。獎農務本、勵學養士,治理地方頗具成效;仁宗即位,議政革尚書省諸弊,召拜御史中丞(正二品),尋拜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從一品,副丞相)。卒於皇慶二年,贈光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柱國、追封冀國公,諡忠定。《元史·列傳第六一》有傳。

解一經,號月川,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舉人,歷任升武定州知州、萊州府同知等職、南京戶部員外郎中等職;後升任雲南廣西知府,在任七載,期間出徵安南,卓有戰功,“率兵前進,賊夜遁,後乞歸”,朝廷遣使嘉賞。隆慶二年(1568),恩例進階亞中大夫。壽至九十六歲,焚香端坐而卒。

解一貫,字曾唯,解一經之弟,明正德十六年進士。先後任兩京給事御史、通政使司工科給事中等職。諫“講學、修德、親賢、孝親、任相、遠奸、用諫、謹令、戒欲、恤民”十事,嘉靖帝嘉納之;因“大禮議”一事,彈劾權臣張璁、桂萼,後遭二人報復,被貶開州(今河南淮陽)判官,卒於任。《明史·列傳第九十四》有傳。

常大忠,字二河,清代山西省交城縣人,清順治九年進士。任四川梓潼縣縣令、安徽省潛山縣縣令、河北保定府同知等。為官清廉,公平執法,百姓立生祠祀之。中舉候選在京,夢遇梓潼帝君來拜,後果得梓潼縣縣令。蒲松齡據此軼事,作《聊齋志異·梓潼令》。

武攀龍,清順治三年進士。歷任河南督糧道、河南布政使、江寧兵備道防政、刑科給節中等職。與順治朝監察御史、邑人李之奇共同倡導,建玄武塔於卦山太極峰顛;康熙初年,武攀龍卸職返里,於城內東正街路北興建一進三院府邸(即今縣委會址);後倡修龍門渠,捐銀500兩。



如有誤編,歡迎私信!

錦繡晉都,定期更新風情山西

下一期,清徐,敬請期待!

錦繡晉都 交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