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必修課

“你都這麼大了,還不會穿襪子,真笨!”

“你已經是一年級小學生了,這麼簡單的活還不會幹!”

“你都4歲了,還不會自己吃飯?”

……


日常生活中,常常會聽到父母對孩子有類似的指責。然而,他們卻忘了,造成這一切的正是自己。

正是他們什麼事情都幫孩子做了,剝奪了孩子體驗生活,不斷成長的機會。

如今卻奢望孩子能一夜之間學會獨立。


體驗,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必修課


在他們的眼中,孩子似乎是不需要循序漸進地學習的,不需要積累生活經驗的。

在他們的眼中,孩子一年年長大,很多技能自然而然就能學會,就能get到。

比如,1歲左右會走路,3歲左右會穿衣服,6歲上學會認字,8歲會整理房間,等等。

其實不然,孩子一點一滴的成長都是要通過體驗來慢慢實現的,而且這種體驗,必須是他們自己親身經歷,親自去動手,親歷其中去感受。

孩子們的成長需要嘗試,需要不斷地試錯,需要在失敗中積累經驗,需要不斷根據自己的體驗去調整自己的行為,最終才能成為父母眼中那個“會xx”的孩子。

那麼,作為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應該給予哪些助力呢?

第一,給孩子嘗試的機會

香香從小就勤快,也很懂事,總想幫媽媽做點事情。可是,每次她一伸手幫忙,媽媽就說:“不用你幫忙,你還小,快去玩吧!乖孩子!”轉眼間,香香已經是10歲的大姑娘了,但是每次媽媽幹家務活,她都很自然地去自己的房間看書、玩玩具等等,從來不知道幫忙。

孩子小的時候,動作笨拙,身材矮小,父母很自然地從內心深處就覺得孩子需要保護,需要區別對待。於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自然地就會幫孩子做很多事情,比如,穿衣服、吃飯、收拾房間。甚至當孩子試圖自己做事情的時候,也因為嫌棄孩子太慢,做得不工整等原因而越俎代庖,不給孩子嘗試的機會。

殊不知,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習慣了什麼事情都不做,習慣了一切都是父母包辦後,這些自然就會成為他的行為模式。當他長大後,不但很難改變這種習慣,而且因為沒有經過長期的鍛鍊,也就真的從“不讓做”變成了“不會做”。


體驗,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必修課


第二,給予建議,而不要指責

10歲的壯壯很賣力地拿著拖把繞著自己的身體,一圈圈地拖著,很快就把地面上拖出了一圈圈的痕跡。爸爸在一旁看著,生氣地制止到,“瞧你笨的,拖個地都不會,快別幹了!”

當孩子剛開始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難免會犯錯,或者做得不完美,作為父母不要急於指責、批評,而應給予建設性的意見,指導孩子如何才能做對做好,教給孩子做事的技巧和方法。

如果因為孩子做不好,而去指責,甚至剝奪孩子做事的權利,那麼孩子永遠也學不會。一方面過多的指責會打消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如果孩子不去做,不去體驗,就很難明白其中一些簡單的道理和規則。

就像故事中的壯壯,他雖然很賣力,很想做好,但是卻做不好,這是因為他沒有過拖地的體驗。作為爸爸批評是無益的,應該教給壯壯如何做才能把地拖乾淨,然後讓他親自自己去體驗。從實踐中感受到正確的做事的秩序,這樣才能得到鍛鍊和成長。


體驗,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必修課


第三,允許孩子在失敗中學習

當6歲的美美再一次把牛奶倒在桌子上的時候,一向溫和的媽媽再也忍不住了,大聲說到,“以後你再也別倒牛奶了,每次都會倒在桌子上!”可是媽媽卻沒發現,美美這次倒在桌子上的牛奶比昨天的少多了。

沒有孩子生來什麼都會,也沒有孩子能一學就會,就算是成年人學習某件事情也是需要時間和過程的,何況孩子呢?作為父母要有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要有包容心去容納孩子的不足,要有同理心去體諒孩子的努力。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有進步,也可能有反覆,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作為父母,一定要給予孩子感受生活的充分體驗。陶行知曾說, “教育好比是蔬菜,文字好比是纖維,生活好比是維他命。”生活與教育是相輔相成的,教育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