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物弧光、細節藝術、片名內涵,深度解讀是枝裕和電影《奇蹟》

我非常喜歡是枝裕和的電影。平緩的敘事,含蓄的情感,幽微的細節

。這是他一貫的風格。

看爆米花電影像是坐過山車,你享受的是一波又一波的刺激,但刺激過後,什麼都沒留下來。看是枝裕和的電影,就像是面對著一汪流深的靜水,乍一眼,毫無波瀾,但是你的心會一點點安靜下來,最終看見沉在水底的萬象人生。

可能很多人熟悉的是人間三部曲:《步履不停》《比海更深》《小偷家族》。今天我想推薦的是另外一部作品:《奇蹟》,豆瓣評分8.8,提名第59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金貝殼獎。

從人物弧光、細節藝術、片名內涵,深度解讀是枝裕和電影《奇蹟》

父母離婚之後,哥哥航一跟著媽媽回到位於鹿兒島的外婆家,弟弟龍之介跟著爸爸在福岡居住。哥哥一直想讓爸媽破鏡重圓,機會終於來了——新幹線開通,

“燕”號列車和“櫻”號列車在中途會有一次短暫的交匯,傳說在這個時候許下心願,就能心想事成。

哥哥希望鹿兒島的火山爆發,這樣的話,他和媽媽就能夠搬去福岡,一家團聚了。而弟弟卻覺得,爸媽分開,大家都會比較開心。

電影以兄弟兩人為中心,從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延鋪陳開去。他們的親人、同學、老師、在路上遇到的陌生人,幫助兄弟倆一步步走向奇蹟的終點。

這是一部關於成長的電影。我將從人物群像、細節藝術、片名內涵三個方面,詳細解讀這部電影的魅力。

一、人物弧光:主角和配角都有性格變化,共同演繹同一主題“煩惱和成長”

是枝裕和在一部兩小時的電影裡,構建了一幅人物群像,主角和配角都能做到有血有肉,有弧光變化,

這是非常非常難的。

什麼是“弧光”?簡單來說就是“變化”。人物在開場時呈現出一種性格,隨著劇情展開,慢慢轉變成另一種性格,就像一個弧形。

電影開場有一個特寫鏡頭,航一愁眉不展地望著火山。這個鏡頭說明什麼呢?他不習慣鹿兒島漂浮著火山灰的空氣。也不習慣家人分離的生活。

從人物弧光、細節藝術、片名內涵,深度解讀是枝裕和電影《奇蹟》

有評論家說過是枝裕和熱衷於描述那些“落在後面的人”,航一就是這樣的人。父母早已離婚,他卻懷念以前一家團聚的日子,他不想要活在當下,也不願意看向未來,他是活在過去的人。

電影結尾,依然是同樣的站位,航一從外公那裡學到了測試空氣質量的土方法:舔一舔食指,然後伸到空中,感覺涼涼的。他很開心地說:“今天不會積灰了。”——他習慣了新的生活,開始認真地活在當下,在並不如意的環境裡發現一些閃光的美好。這就是“成長”的意義。

從人物弧光、細節藝術、片名內涵,深度解讀是枝裕和電影《奇蹟》

在大部分電影裡,只是主角有弧光,配角的性格沒有變化,他們存在的作用只是輔助主角完成任務。

然而在《奇蹟》裡,配角們都有自己的弧光,有內心衝突,有迷茫痛苦,有掙脫和喜悅。

比如龍之介的女同學,惠美,她喜歡錶演,但是對於未來是否一定要成為女演員,她並不確定。

一開始,媽媽問她,“你有足夠的激情在試鏡中打敗完奈,取得成功嗎?”

從人物弧光、細節藝術、片名內涵,深度解讀是枝裕和電影《奇蹟》

“有啊……“她底氣不足地答道。

在旅途中,她用精湛的演技幫助大家躲過警察的追問。經此一事,她突然明白,這一生,她想要做的,只有一件事。

回到家之後,惠美堅定地告訴媽媽:“我還是想要去東京。我要去東京成為一名女演員。”

注意她的臺詞,她連續用了兩個“要去”。

從猶豫不定,到堅信不疑。從一開始習慣性低頭,到最後昂著頭,在充滿陽光中的房間中舞蹈。惠美的性格軌跡處於動態的變化過程,她有她的深淵,也有她的星空。她不是單薄的臉譜化的角色,而是真實的立體的人。

《奇蹟》裡有很多出彩的角色。一般來說,人一多,容易亂,然而是枝裕和卻能做到主次分明,將他們安排進“生活”這場大戲裡,共同演繹同一個主題:“煩惱和成長”。分開來看,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光芒;放在一起,又能彼此成就。就像一幅展開的浮世繪,芸芸眾生,各自悲喜。

二、細節藝術:凌駕在含蓄豐富的細節之上,是人物的愛與成長

陳凱歌導演曾經說過:“電影是細節的藝術。所有細節的具體指向,並不是細節本身,而是高於細節的那一點東西。當這點東西出現的時候,感動就發生了。

是枝裕和,真正把細節做到了極致。

輕羹,是日本傳統甜點。味道很清淡,不符合年輕人的口味。外公做了幾十年輕羹,一直固守過去的做法。但是為了賺更多錢養活外孫,他把砂糖換成偏甜的口味,還把包裝紙改成了紅色。

外公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他對外孫的愛,都藏在一塊小小的輕羹裡。

從人物弧光、細節藝術、片名內涵,深度解讀是枝裕和電影《奇蹟》

航一去見弟弟,特意換上兩人合照裡的那件黃T恤。見到弟弟的那一瞬,哥哥臉色拉了下來。因為弟弟穿著新衣服。

從衣服這個細節就可以看出兩人性格。

哥哥航一內心敏感。穿著舊衣,代表著他想要回到過去,想要一家團聚的心情。弟弟龍之介大大咧咧,沒有那麼多彎彎繞繞的小心思,對他來說,活得快樂更重要,他不想回到過去的日子。

洗澡時,兄弟倆脫掉外面的T恤,穿在裡面的背心和紅色短褲是一模一樣的。這個細節說明,兩人雖然性格不同,但兄弟情誼、血緣羈絆是在的。

從人物弧光、細節藝術、片名內涵,深度解讀是枝裕和電影《奇蹟》

電影裡隱藏著很多很多的小細節,比如哥哥吃完飯離席,餐盤裡的捲心菜絲毫沒動。媽媽想起弟弟和哥哥一樣不愛吃捲心菜。有一天,弟弟在電話裡,很驕傲地告訴媽媽:“我能吃捲心菜啦。

你聽出潛臺詞了嗎?弟弟其實是在說,媽媽,我長大啦。

那些出場只有幾分鐘的人,也有非常細膩而動人的細節。幸子老師知道鈴鐺是小佐偷走的,但她沒有點明。醫務室老師教孩子們把溫度計放在咯吱窩下摩擦,這樣就可以造成高溫發燒的假象。爸爸拐進了小鋼珠店玩賭博遊戲,小佐和妹妹落寞地回家。小真在深夜裡揮動棒球棍。外婆聽著夏威夷音樂,歡樂地擺動雙臂。

從人物弧光、細節藝術、片名內涵,深度解讀是枝裕和電影《奇蹟》

一閃而過的鏡頭,只有幾秒鐘,卻傳達出人物的喜好與心情。沒有一個細節是多餘的。它們就像四下零散的珍珠,被”愛與成長“的主題串聯起來。

當兩輛列車呼嘯著,交錯而過時,三十組空鏡頭,再次閃現所有的細節,我們忽然明白了,所謂“奇蹟”的意義。

三、片名內涵:所謂“奇蹟”,就是活著,與一切美好相遇

航一在課堂上朗誦過谷川俊太郎的詩《活著》:

所謂現在活著,那就是口渴

是枝丫間射下來耀眼的陽光

是忽然腦海裡響起的一支旋律

是打噴嚏

是與你手牽手

活著

所謂現在活著

那就是超短裙

是天象儀

是約瀚·施特勞斯

是畢加索

是阿爾卑斯山

他還有最後一句沒有念出來——“是與一切美好事物的邂逅”。

是枝裕和在他的隨筆集《有如走路的速度》中說過,這部電影,他是拍給女兒看的。”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麗,生命本身就是奇蹟。”這是他想告訴女兒的道理。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航一擔心爸媽不能複合。媽媽擔心去超市打工,遇到老同學,臉上掛不住。外公擔心自己做的輕羹,不符合年輕人的口味。老夫婦煩惱多年不見女兒,不知她近況如何。

從人物弧光、細節藝術、片名內涵,深度解讀是枝裕和電影《奇蹟》

雖然有這樣那樣的煩惱,但是,每個人都沒有被煩惱擊垮,反而努力、認真地活著。就像開在荒園裡的那株波斯菊。

媽媽決定去超市上班,自力更生,也很開心地參加老同學聚會;外公研製出新口味的輕羹;老夫婦在惠美身上看到女兒的影子,內心得到慰藉。

航一在電話裡問爸爸:“我和媽媽,對你沒有任何意義了麼?”

爸爸開導他:“當然不是。只是,長大後,要成為一個不止關心自己的人,還會去關心其他事物,比如音樂,比如全世界。”

那時候,航一不懂什麼是“世界”。他是一個非常自我的人,只想要活在對過去的美好想象中,不願意清醒過來。所以他許下火山爆發的心願。只有火山把現在一切都毀滅,他和媽媽才能回到爸爸身邊。

直到列車相錯而過,那一瞬間,他想起了外婆跳舞的雙臂,外公的輕羹,老師拍他的肩膀給他鼓勵,落在肩膀上的火山灰,刻在木板上的心願,熱氣騰騰的食物……

從人物弧光、細節藝術、片名內涵,深度解讀是枝裕和電影《奇蹟》

他終於明白,所謂“世界”,就是生命中那些平淡而美好的日常。航一最終沒有許下“火山爆發”的心願。

航一沒有選擇自己,而是選擇了“世界”。

每一次看是枝裕和的電影,我總是在想:他該是多麼溫柔的人,才能拍出這麼溫柔的電影。

是枝裕和《有如走路的速度》

羅伯特·麥基《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