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我軍王牌飛行對中泰軍演空戰的總結:“側衛”VS“鷹獅”


網絡流傳一組我軍王牌飛行員的演講PPT圖片,部分內容是對2015年中泰軍演的總結。我方出動的是俄製三代機蘇-27“側衛”,而泰方使用的是瑞典專門用來對抗“側衛”的三代半戰機JAS-39“鷹獅”。

統計結果來看,泰方“鷹獅”雖是輕型機,卻憑藉代差優勢,在中遠程大幅度佔優;而我方蘇-27則在近身格鬥中顯示出重型空優機的優勢。 可能是“鷹獅”老舊的AIM-9L拖累了近距離格鬥表現,也可能是因為蘇-27擁有頭盔瞄準器,而泰國“鷹獅”當時似乎沒有頭瞄/頭顯(泰國的“鷹獅”自2018年起開始配置眼鏡蛇頭盔顯示器,更早之前似乎沒有)。

超視距聯合防空方面的總結與啟示。

近距離空戰與超視距二對二截擊。 大抵可以看出,“鷹獅”憑藉成熟的歐美系航電、數據鏈以及後發優勢,在超視距對抗中具備全方位數據與實戰優勢,我方在進攻時掃蕩機無法完成壓制,因此也難以保護攻擊機組;防守時,我方同樣壓制不了泰方掃蕩機,進而威脅到攻擊機組。

顯然,我方飛行員在“二對二空戰”與“聯合防空”上吃虧,這並不僅僅是因為超視距作戰能力不如人,而是在配合、協調以及對敵方能力的瞭解上都吃了點虧。 當然,前兩者的問題或許和數據鏈的缺乏也有關連,這些經驗與結論充分說明:航電與代差的不只體現在雷達能照多遠、導彈能飛多遠,還包括飛行員的感知、判斷、決策等難以用數據化的東西。


泰方承襲的北約系空戰理論與訓練,似乎留給我軍留下很不錯的印象,講究配合與協調的同時又能保持飛行員自主決策和判斷的空間,這也能看出不同體系空戰理論碰撞後帶來的反饋有巨大價值。 必須注意到,在圖4講到的近距離格鬥項目上,我軍仍會反思自身干擾彈、攻擊意識等問題。能夠自省且有能力改進的隊伍有多厲害?1973年以色列就充分意識到了不足,後來的以軍有多拉風就不用小編置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