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民間絕活——雄獅登天塔


雖說離開臨汾十多年,但每年在正月裡,我更加懷念的是家鄉的親人,懷念的是家鄉的朋友和家鄉那多姿多彩、風格各異的民間社火活動。如您要問我,在您家鄉的社火項目中,你對那一個項目印象最深?感覺哪一個項目最驚險、最刺激、最有特點?那我告訴您,那就是以“驚、險、奇、絕、美”而著稱的,2005年12月就榮獲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雄獅登天塔》。

陶寺,地處臨汾市襄汾縣城東北約7公里左右的塔兒山腳下,這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村落,近年來,隨著村落周邊陶寺遺址的挖掘和研究,已經表明這裡就是距今約4300年至3900年的帝堯陶唐氏建都的古城遺址,既系迄今考古發現的中國最早宮城。

就在這個古老的地方上,有一項深受人民群眾喜歡的民間藝術——"雄獅登天塔"。關於這個項目的來源,據說始於隋,盛於唐,歷經宋、元、明、清,久盛不衰,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解放後曾一度中斷。1984年改革開放後,為了滿足富裕起來的村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陶寺村時任黨支部書記、舞獅老藝人李登山主持恢復了這項傳統的群眾文化活動。圖為李登山正在準備搭建天塔


據資料介紹,這一項目,在宋代時也就三五層高,以後逐漸加高,過去疊塔用的板凳,都是從各家借來的,所以長短高低不一,疊塔時需用草紙墊平取穩。而隨著形勢的發展和表演的需要,他們統一製作了尺寸相同的板凳,使穩定度大有提高。

在表演時,"天塔"一般由20多條板凳組成,搭建時要求場地平整,先由專門的人員藉助水平儀對底坐的板凳進行找平,以此來保證板凳的垂直度。然後在此基礎上,再一層一層不加任何鏈接的情況下,用橫豎相疊的辦法,疊至13——15層高,使其高度基本達到10米左右,且再無任何特殊固定。

而在表演時,表演者身著舞獅服裝,先在地面伴隨著抑揚頓挫的鑼鼓聲進行精彩的舞獅熱身表演。然後,舞獅人登上塔頂,用繡球和哨聲引逗兩大兩小獅子逐層而上,直到兩大獅子攀上塔頂。

然而,表演者開始在沒有任何安全防護措施下,在一條僅十幾公分寬的板凳上開始翻騰跳躍,凌空而舞,十分的驚險刺激。

這一傳統非物質文化項目,集雜技、武術、舞蹈於一體,融器樂、服裝、道具於一體,風格獨特,場景驚險,真的令人歎為觀止,堪稱"中華一絕"。按著今年臨汾堯廟正月廟會安排,原本是要在廟會上再次為遊客們進行展演,最後卻只能因防疫的需要,隨著廟會的取消而取消,這為期盼的人們留下了一些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