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中裂縫》對比《黑天鵝》,母愛的缺勤和過度,都會影響孩子

表演系演員芬妮,即將登上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場表演《卡蜜爾》,伴隨副演員固定的姿勢,和拉開的序幕,這隻小鳥從殼中裂縫中飛向天空。


不論身為演員或女兒,芬妮都像是個隱形人,絲毫沒有存在感。但名導卡斯柏卻看中她內在受傷而殘缺的靈魂,欽點她擔任新戲女主角。為了演好這個完全和她性格不沾邊的角色,一向乖乖女的約瑟芬,開始從外內改變自己,貼近戲中的瘋癲角色,也挖掘出潛意識裡的童年創傷,卻因此模糊戲劇與現實,走向自我毀滅。


《殼中裂縫》對比《黑天鵝》,母愛的缺勤和過度,都會影響孩子

上述劇情來源於《殼中裂縫》這部影片,很多人拿它和《黑天鵝》對比,因為兩者都是描述舞臺工作者為體驗劇中人物而迷失自我的故事。看來演員也是一個高危職業,一個好演員的誕生,意味著一具獨立靈魂的消亡。

但拋開藝術探索對演員心理影響的層面,《殼中裂縫》和《黑天鵝》有著本質的不同。

1、主角生長環境的不同

《殼中裂縫》中主角芬妮,從小到大都是最沒有存在感的那個。在家裡,她的母親把所有的精力放在照顧智障的妹妹身上,她沒有獲得母愛的滋潤,也沒有感受來自親情的慰藉,反而要和母親分擔養家的重任。在工作中也是隱形人,就算當背景牆睡著也沒有人注意,這造成了她內心深處的壓抑封閉。

現在很多家裡有二胎的孩子都有這種感覺,父母的精力都放在弟弟妹妹身上,只因為他更小,所以需要人照顧?沒有人關心自己的喜怒哀樂,情感上十分匱乏,感覺自己就是多餘的。然後去到學校,同學關係也處的不好,沒有人主動來找自己玩,老師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這其實就埋下了一顆炸彈。

《黑天鵝》中的主角妮娜則恰恰相反,她的媽媽曾是芭蕾舞演員,但是28歲生了女兒,就結束了藝術生涯。於是母親把她當做自己的反映和延伸,承載著她年輕時作為芭蕾舞者的夢想,致力於培養女兒為優秀的芭蕾舞演員。她母親對她的期待,都是來自於自己未盡的事業,從而專注於女兒的美貌、才華、成功,這樣的母女關係其實是很畸形的。


《殼中裂縫》對比《黑天鵝》,母愛的缺勤和過度,都會影響孩子

《母愛的羈絆》的作者卡瑞爾·麥克布萊德曾提出,母親的身上有一種特質——自戀,自戀的媽媽就是這樣,總希望孩子能成功、再成功。她專注無止境的成功、權利、愛情等的幻想。

週六週日在一些興趣班門口,總能看到很多媽媽在等著孩子下課,孩子一出來馬上騎著電動車帶著孩子趕赴下一個學習班,一天能跑完五六個學習班。就是這個媽媽覺得孩子不能失敗,必須成功,必須有出息。她可以給你提供優質的物質條件,但是不允許你平庸或失敗,這就是典型的自戀型人格。

無論是《殼中裂縫》還是《黑天鵝》,都展現了一個不健康的家庭關係。而在一個不健康的家庭關係中,孩子的心理很容易產生缺陷。要麼極度自卑和封閉,要麼極度空虛和恐懼。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一旦有這麼一個契機,她都會想要扭轉局面。


《殼中裂縫》對比《黑天鵝》,母愛的缺勤和過度,都會影響孩子

2.藉助的意象不同

《殼中裂縫》手腕上的傷口,寓意著長久封閉的殼出現了裂縫,這道裂縫是她脫離壓抑的自我、尋找母愛和愛情的出口。而裂縫意味著缺陷,裂縫的這端是一直沒有存在感、不被人愛的芬妮,裂縫的那一端是性感邪魅、自由奔放的卡蜜爾。

選中她的大導演卡斯帕,就是那個敲殼人。通過一系列精神刺激和肢體虐待後,他激發了芬妮的潛意識。正如梭羅所言,“等到我們迷失了,我們才會開始瞭解自己。”破殼的過程很煎熬,這意味著打破長久的平衡,尋求放縱和自由。

《殼中裂縫》對比《黑天鵝》,母愛的缺勤和過度,都會影響孩子

《黑天鵝》藉助指甲的抓痕,來傳達白天鵝的“羽化”過程。第一次 妮娜發現肩胛處有傷痕,是開頭做夢以後,隨後傷痕的鏡頭頻繁出現。妮娜很怕母親幫她剪指甲,後面跳天鵝舞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黑化的指甲變成鋒利的爪子,指甲就是黑天鵝的武器。

除了抓痕的意象外,鏡頭中的血與羽毛,也意味著脫胎換骨,毀滅與重生。傳說山鷹在成長的某一個階段需要以喙擊石,鳳凰亦在火中涅槃重生,那是一種血淋淋的生命力。黑天鵝浴火而生。

《殼中裂縫》對比《黑天鵝》,母愛的缺勤和過度,都會影響孩子

3.劇情的結尾不同

《殼中裂縫》當芬妮用刀片切開了血管後,她的腦癱妹妹發現了,用笨拙的語言,極力地呼叫著她。後來她被送往醫院搶救。醫院的病房裡,母親給她買鱷梨油的香皂,還帶了她喜歡的巧克力,雙眼充滿愛意和疼惜。然後,親吻了她的臉頰,一家人相擁而泣,終於達成諒解。

片尾,芬妮從容而堅定站在舞臺上,舞臺燈光照射進來,她的臉龐堅毅而明亮,似乎獲得了新生。

“我把自己整個都掏空了,全部,每一個痛苦,但是軀殼上有個裂縫。我不想再掉下去一次,你要想掉下去,是你自己的事情。”芬妮對舞臺劇的導演卡斯帕說。

舞臺劇的開場,預告著芬妮正視自己的缺陷找到了潛意識隱藏的自我。

《殼中裂縫》對比《黑天鵝》,母愛的缺勤和過度,都會影響孩子

《黑天鵝》的結局則撲朔迷離,導演沒有給觀眾呈現一個鮮明的結局,妮娜是生是死,無人得知。

女主在強大的精神壓力下精神分裂,上場前由於幻覺將破碎的鏡子碎片扎入腹中,她的意識已經和肉體分離(也是因為患了精神分裂症),她感受不到痛,她一個人,兩個靈魂,越來越恣意,越來越忘我,終於跳了最後一幕——天鵝之死。

從小腹中拿出鏡子碎片時,一時間的刻骨、恍然、絕望、歉意、堅忍......層次感極強的表演噴薄而出,“I feel perfect”,妮娜如是說。

《殼中裂縫》對比《黑天鵝》,母愛的缺勤和過度,都會影響孩子

對於觀眾而言,更有人情味的結局當然是《殼中裂縫》,至少它讓我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還在,只是中途可能缺席。愛與被愛、迷失和尋找之間的過程也刻骨銘心。反觀《黑天鵝》的結局,顯得有點淒涼,為了成就黑天鵝的角色,而讓自己患上精神分裂症,最終在舞臺上完成了角色的高潮,卻丟失了生命。結局悲傷,令人唏噓。

這兩部影片都是關於女主突破性格障礙,重塑自我實現藝術上的最高成就的故事。對於演員來說,為了成就一個偉大的角色而顛覆自我,這值得嗎?這個問題仁者見仁。但是,從她們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出:原生家庭和早期社會經歷,會影響一個人的人格塑造。冷漠或是控制慾強的環境會培養不健全的人格。

《殼中裂縫》對比《黑天鵝》,母愛的缺勤和過度,都會影響孩子

那我們應該怎麼擺脫原生家庭的負能量,構建自己的能量磁場呢?你可以從以下三點做起。

1.允許自己憤怒,不要壓抑感受。和恐懼、喜悅一樣,憤怒也是人的一種正常感受,是人性的一部分

《黑天鵝》中妮娜從不表達自己的感受,對母親的一切行為都表示順從。最典型的是,妮娜被選中成為“天鵝皇后”,母親買了蛋糕要慶祝,她切了很大一塊兒,而Nina卻怕長胖不想吃。這時候母親的第一反應是:“那就把蛋糕丟到垃圾桶裡去。”Nina趕忙道歉,並且很艱難地吃了一口奶油,勉強地說“好吃”,母親才有了笑容。

這場景是不是很熟悉?你媽媽樂此不疲為你物色相親對象,你其實並不想相親,但媽媽會說,“我每天忙前忙後容易嗎?你要是不願意,我就不活了。免得讓人說閒話。”於是,你屈服了。一方面不想讓她傷心,另一方面是逃離不了她的控制。

《殼中裂縫》對比《黑天鵝》,母愛的缺勤和過度,都會影響孩子

這時,你應該大膽說出自己的訴求,並表達出憤怒。憤怒本身,也是療愈的手段。只有當你真的表達出憤怒,才會讓對方意識到,她的行為已經造成了你的傷害,你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屈服和附庸的工具。另外,通過表達憤怒和生氣,才能釋放你內心的壓抑,否則長久的隱忍會讓人生病的。

有一個案例:一個叫保羅的人,這個孩子在學校裡成天受欺負,就是常見的校園暴力。他一開始選擇逆來順受,不告訴老師和家長,後來有一個轉學過來的插班生到了他們班級,有一次他看到保羅經常被欺負,就站出來為他撐腰,朝那些孩子大喊大叫發火,反而那些調皮的學生都怕了。他說,憤怒是讓人反抗意識覺醒的第一步, 你嘗試了就會覺得自己很有力量,也就不再懼怕了。

《殼中裂縫》對比《黑天鵝》,母愛的缺勤和過度,都會影響孩子

2.不排斥現狀,想象自己在玩一個升級打怪的遊戲

艱難的環境,可以抵禦未來更加困難的情景。研究心理學家查德·丁斯特比爾提出一個任性模式,如果我們體驗了壓力感,以後就不會害怕未來困境激發的恐懼心理。我們可以接受威脅和問題,並看作可以控制的情況。

如果你在一個糟糕的家庭環境中,過度反應比糟糕的環境本身帶給你的傷害更大。想象自己是在玩一場遊戲,你冷漠的爸媽、控制慾極強的父母都是遊戲裡的角色,而你只是在進行打怪升級,你可以接受這樣的角色的出現,因為任何角色都是合理的。你也能接受自己game over的結局,大不了重新再來一局。

有了這樣的心理建設,你再去面對實際生活中的痛苦和折磨就更加有看熱鬧的心態,也在打怪升級中形成鋼化效應。

“通過努力練習,我們變得更強壯,更有能力”,這是英國兒童精神病學家邁克爾·路特所稱的鋼化效應。

《殼中裂縫》對比《黑天鵝》,母愛的缺勤和過度,都會影響孩子

就比如高考吧,高考就是一個重要的鋼化過程。當你經歷了高考,經歷了地獄般的複習後,你會覺得這樣的事情我都經歷了,這個世界還有什麼更困難的事呢?在處理家庭問題上也是一樣,你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管你有沒有被愛,未來的你一定可以過好這一生。現在的處境都是暫時的,你可以去改變,就算不能改變也可以讓自己活得豐盈。

3.換一個環境,按下人生的重啟鍵

君君就是這樣一個女孩。小時候,她的爸爸老是酗酒,喝醉後就開始打她媽媽,家裡很少有安靜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雞飛狗跳。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她如履薄冰地讀完了小學、初中,一直到高中,她的爸爸才開始收斂,不再經常喝酒。後來考上了大學,離開了老家,去到了陌生的城市唸書。

可是,換了一個城市的她,像是獲得新生一樣。靠著優秀的成績獲得各種獎學金,週末也會去做兼職賺生活費,時不時逛一下書店、花店,從精神上和生活上提升自己,並且沒有再陷在過去的傷痛中。

為什麼重啟能改變自己?這是有科學依據的,因為一個人換了一個新環境,你的大腦忙於瞭解新環境,就沒有時間回顧舊環境了,經常把我們帶回過去的傷痛中是那個環境,環境的力量要遠遠超過你的想象。當那個環境一出現,你就又回去了,可是當你忙於適應新環境時,你就忘了過去的環境下的情緒傷痛,所以,重啟十分有效。

《殼中裂縫》對比《黑天鵝》,母愛的缺勤和過度,都會影響孩子

《我們都曾受過傷,卻有了更好的人生》一書中說道:

“對施暴者最好的報復就是不要成為那樣的人,對所有加諸於我們身上的錯誤的行為,那些糟糕的東西,有的人就變成了父母的翻版,有的人就會把這個東西,一代一代地繼續延續下去。


儘量善待自己以及自己邂逅的人,或許你邂逅的每個人都在打一場艱苦的生命之戰,我們現在都知道了,很多人其實都是如此。”

最後,我想送給大家一句東野圭吾的話,“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不管是《殼中裂縫》的芬妮,還是《黑天鵝》的妮娜,她們都沒有遇到最完美的父母,可是真實的人生不就是這樣嗎?

你沒有選擇家庭的能力,但你有選擇態度以及如何回應的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