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十佳美麗鄉村,銅仁市碧江區茶園山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茶園山文化自1522年至今,在歷時近五百年中,這裡詩禮傳家,人才輩出,代代英賢,尤其是農耕文化一直繁花似錦、久開不衰,成為明代中期江南文化植根於黔東的一朵文化奇葩,創造了貴州乃至中國極為罕見的家族文化傳奇。

是中國文化史上家族文化的獨特典範,也是人類家族文化史上家族詩化、詩意的棲居的經典樣式。它不僅在人類學、歷史學和氏族生態學上,銜接我國傳統文化的過去,更是以一種唯我獨有的家族詩化的文化形態體現了人類家族文化的發展高度,體現了家族文化存在魅力。

茶園山位於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漾頭鎮海拔1074米的六龍山腹地,山莊距城區15公里,是黔東著名的文化古村。村莊人口320人,境內東西長300米,南北寬225米,總佔地面積6萬平方米,核心建築面積5000餘平方米,建成已有300多年曆史。其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品位具佳,是明清時期以來史學家公認的黔東第一文化古村,2013年被評為中國傳統古村落,2015年被評為省10個示範性傳統村落。


茶園山村近90棟古建築錯落有致地分列在馬蹄形的山坳裡,紅牆黛瓦、阡陌交錯,村中古剎幽深、古木參天。山莊坐東朝西,佔地在六萬平方米以上。核心部分分為左、中、右三進院落。左邊是長房“翰林第”,中間是二房“景山第”,右邊是三房“南州第”。

山莊前設有兩個簡易的寨門,通過長長的通道並上踏步後,進入南州第和景山第。“翰林第”取名乃紀念清乾隆年間官拜翰林、道光皇帝老師的徐如澍,“南州第”是為紀念在南昌開基的徐姓第十世祖東漢高士賢人徐稚,而“景山第”則是徐氏後人為紀念和學習第十六世先祖徐邈。

山莊南北兩院結構基本相同,從外八字形石庫式牌樓大門進出,門額上方分別橫行楷書南州第和景山第三個大字,由前屋、正房和兩廂組成第一個院落,再由正房和後屋及兩廂組成第二個院落。前屋、正屋及後屋均面闊三間,木結構穿鬥式懸山小青瓦頂,空間高大,鋪望板,格扇門窗雕刻精美。


後屋明間為堂屋,置神龕,開六合格扇門。兩次間為住房,鋪地樓板。兩廂均為兩層,有回字形、萬字形欄杆,多為女兒的閨房。莊內四周圍以封火院牆,簷下繪有花草獸鳥等圖案。莊內其他建築基本相近,都是依山而建,地面、巷道均用巨大青石板鋪設,容典型的明朝建築和本土侗族建築藝術風格於一體。

村中90%以上的村民都姓徐,具有典型的同姓家族聚居特色。據《徐氏族譜》記載,徐福祖居今江蘇贛榆金山徐福村,因慮難尋秦始皇的長生不老之藥,徐福率3000童男童女東渡日本後,其主要子孫暗遷至江西臨川草泥,歷12代,又分支於明嘉靖元年徐福後裔徐宰六自江西臨川草坪遷來銅仁。

一直以詩禮傳家,並在銅仁首次大規模興辦教育,至明末就在黔東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至銅仁第四代徐以暹,為南明抗清重臣,明亡迴歸銅仁。因康熙十二年,吳三桂起兵,雲貴悉為所控,考慮到其家族在清兵入關後,所遭屠戳的教訓,在吳山桂兵敗前,為避清之擾而避居於六龍山支脈茶園山。如今,這裡仍是徐氏家族主要聚居的村落,有三百來人居住。


從徐宰六遷居到銅仁及徐以暹移居茶園山,再到第八代徐鎮及子孫分居銅仁,徐氏家族繁衍生息至今,歷時496年,現主要居住茶園山和銅仁城,此外,仍有大量散居國內外的茶園山徐氏後裔,其總人口已無法準確統計。

徐以暹移居茶園山後,隨著清朝步入康乾盛世發展至鼎盛時期,他開創了茶園山徐氏家族文化初期,奠定其精神品格。在這一百多年時間內,徐氏家族經過第五代徐懋德、第六代徐誾、第七代徐世坦、徐世垓等耕讀積澱和詩教傳承。

在詩文上不僅有徐誾、徐奭雙峰並峙,更主要的是把徐宰六開啟耕讀詩教之風推向極至,從而孕育了一個詩化家族。這一時代以第八代徐鎮、徐鈞、第九代徐如澍、徐如浩等十六人,第十代徐楘等三十二人的人文蔚起時代,從第一代至十三代人百分九十以上工於詩,百分之九十五的都是讀書人,創造人類家族文化史上空前而絕後的家族詩化的時代,成為中國家族文化史上乃至人類家族文化史上一個奇蹟。


從徐宰六遷居銅仁,繁衍至今已十七代人,前十四代人,皆以習文為主,幾乎人人能詩善文,詩詞格律工整,且文學造詣極深,多精於書畫。作為貴州的邊遠小村,在歷時近五百年時間,先後有進士兩人,舉人十人,有優貢、拔貢、恩貢、歲貢生十六人,有太學生十三人,有府學廩生、庠生一百四十八人,清末民初大學生近二十人,有近一百八十人能詩。

併產生了八十六位詩人和三十五位書畫藝術家,傳世詩作三萬餘首,其中二十七人出有詩集,四人有文集,有十六位女詩人並有四部詩集,其中許韻蘭是貴州歷上最早的有詩集刊行於世的女詩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