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格局”的人?

也許是臨近學期末了,許多家長們再度陷入了考前焦慮,而最近一段時間BBC拍攝的紀錄片《人生七年》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轉發刷屏。許多家長開始關心起所謂的“

社會階層壁壘”,討論起孩子到底怎麼培養才能在未來比他們的爸媽更加出色。

寒窗再難出貴子嗎?當然不是。豪門富貴傳三代嗎?當然也不是。那麼究竟是什麼影響了孩子的未來?簡單一個詞——格局

一個人的發展看格局,那麼孩子的格局,要怎麼培養?

為什麼要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格局”的人?

眼界

眼界:我們能看多遠,決定了我們能走多遠。眼界是個很空泛的詞,不過舉例說來也蠻簡單:家長A甚至連為什麼要學英語和奧數都不知道卻跟風給孩子報了一連串兒的課外班,並且告訴孩子,你沒有時間看電影也沒有時間看課外書,你必須要學好你的英語、數學,這樣才能考出高分、出人頭地。家長B則告訴孩子,你不僅要學好你的數語外,你的歷史、地理、生物等等以及那些課外書和電影,都同樣的重要,因為歷史可以告訴你世界曾經發生了什麼才會變成如今的樣子,地理可以告訴你世界有多麼龐大、多麼壯美,而優秀的課外書則可以帶著你去經歷你未曾經歷過的人生百味,至於電影,你同樣得多看一看,因為看部優秀的電影不亞於讀本好書,比起成績的好壞,我們更看重你付出了多少努力。

雖然聽上去頗有點雞湯的味道,但現實就是現實,國內大多數欠富裕的家庭都是家長A的模式,而幾乎所有的富裕家庭都是家長B的模式。這就是眼界——知識的攝取、閱歷的積累、品位的奠定。

為什麼要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格局”的人?

學習

學習:有一個真實的事例,我的一位朋友和她的弟弟,就是典型的突破了所謂的“社會階層壁壘”的人,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因為儘管她出身貧困,父親是破產礦的工人,母親是農村家庭主婦,但她的家長依然選擇省吃儉用,堅持供她和弟弟兩人唸書,大學畢業後姐弟二人分別去了不同的城市發展,雖然並非對口專業就業,但他們依然憑藉自己的能力突破了自己原有的地域圈子和收入圈子,並在接下來的十年之間漸入佳境。

從這個事例中,我們不難看出,學習,是很有效的辦法,試想一下如果他們的家長反對他們唸書,姐弟倆中途輟學打工,那麼這對姐弟將有極大的概率繼續生活在他們家長所在的那個貧苦的圈子當中。需要注意的是,我說的不是成績、也不是文憑,而是學習。學習不只是校內學習,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從統計數據來看,無論國內外,幾乎所有的新晉中產,都是學習型的家庭。更是有家庭教育專家簡單直白地概括:看一個家庭未來的發展,只需要看看孩子的父母下班回家後是刷手機自娛自樂,還是陪孩子一起做點什麼就能知曉了。

在前面的兩點中,我都提到一個詞——“家長”,那麼接下來,就是孩子格局培養的重中之重:

為什麼要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格局”的人?

家教

家教:這裡所說的家教,指的是家庭氛圍,以及家長對孩子的言傳身教。和諧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格局塑造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實生活中,往往家庭中的父親過於強勢,兒女會

缺乏安全感,自卑、偏執、愛責怪他人;而母親過於強勢,兒女往往會更加軟弱、膽小、缺乏主見、自私。相比於對學科成績的注重,很長一段時間來,我國的家庭教育中,道德的教育,特別是關於愛與被愛的教育是相對欠缺的。家庭教育,首當其衝的是言傳身教,父母的做法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這是不爭的事實。往往孩子的言行舉止是一個家庭綜合素養的直接體現,甚至一個小小的細節,就可以觀察出孩子的家庭經濟狀況、家庭成員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成員的關係是否融洽。這幾年我去各地參加活動,在走訪經濟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學校中,在走訪重點學校與普通學校中,進出教學樓為孩子們隨手撐門簾、推門留手的時候,能說出“謝謝”的孩子,前者往往要遠多於後者。當然,我們不能草率地認為後者更容易缺乏教養,只能說因為種種緣故,後者在家庭教育的缺失往往更加明顯,而這種家庭教育的缺失,同時也會反過來繼續影響到孩子們的未來。

我的恩師曾經常對我們說:成績可以有差距,收入可以有差距,但做人不能有差距。

現在想想,這句話真的是意義非凡。

為什麼要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格局”的人?

陪伴與守望

家長的格局決定了孩子的格局,而孩子的格局決定了他們的未來。因此,當你看到有的孩子不學無術,終日沉浸在短視頻、直播,夢想著以後也能成為網紅;有的孩子在拼命的上著各種補習班,被家長死盯著成績,卻從不懂得對幫他開門的人道謝;而你的孩子課後能讀著高質量的課外書、上著他們喜歡的興趣班,成績雖僅僅是尚可,卻有著良好的家教,而且常常能提出些自己的見解的時候,那麼恭喜你,你可以大大地鬆一口氣,你的孩子未來成功的幾率比前兩種成功幾率的總和還要大的多得多。如果不幸是前兩種,那麼從現在開始改變,還不算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