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甲午戰爭的朝鮮版“太平天國”——1894年“東學黨起義”

“1894年,朝鮮半島爆發了由“東學黨”領導的農民起義,這是朝鮮半島歷史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次聲勢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農民革命運動。同時,它還導致了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

上面這段分析大家應該不會陌生,各版本的歷史教科書中介紹中日甲午戰爭之時通常都是用類似的表述,也就是說,是朝鮮發生了亂局,日本趁機而入準備實現侵略野心並對傳統東亞霸主清朝進行打擊,最終獲勝。

引爆甲午戰爭的朝鮮版“太平天國”——1894年“東學黨起義”

關於甲午戰爭的歷史教案

這當然是歷史的大致走向,沒有問題,作為中國人,自然更加關係的是甲午戰爭對中國的影響,以至於這裡面很關鍵的一個信息容易被忽略:這個最終導致整個東亞實現大變局的朝鮮“東學黨”,到底是個什麼組織?

根據教科書所說,它領導了朝鮮(這裡指朝鮮王朝,包括了現在的朝鮮和韓國)的農民起義,那麼這是不是一個類似搞起太平天國的“拜上帝教”之類的組織呢?其實,這兩者還真的有點相似,但也不完全一樣,要介紹“東學黨”,首先要了解朝鮮半島的情況。

19世紀,立國已經400年的朝鮮王朝也已經有了一些疲態,高層政局混亂、腐敗加劇、底層社會矛盾加劇等一系列社會問題都已經出現,而除了這些內部矛盾外,朝鮮王朝還面臨一個問題:外部侵略勢力!

引爆甲午戰爭的朝鮮版“太平天國”——1894年“東學黨起義”

朝鮮自1392年立國以來,一直奉行“事大主義”(即全面親近中華,以求得庇佑)的國策,這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朝鮮王朝的國家安全,朝鮮王朝歷史上受過的比較大的侵略一共有兩次,一次是從1592年開始的,剛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帶著日軍侵朝,也就是“壬辰倭亂”,但這一次在宗主國明朝軍隊的幫助下,日軍被清掃出去;另一次則是17世紀,新興的滿清勢力侵略日本,這一次迫使朝鮮王朝背盟,從明朝的藩屬變為清朝的藩屬,雖然朝鮮王朝“欣慕中華,鄙夷蠻族”,對此極為不甘,但為了自保仍然接受了這一屈辱的條件,不過從大體方面來看其實並沒有什麼變化,朝鮮仍然是中華王朝的屬國。

從此開始,朝鮮已經200年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事,總體也還安穩,但是19世紀開始,西方列強侵略東亞,和宗主國大清一樣,朝鮮王朝沒有了解西方的任何興趣,1860年代中期,朝鮮實際執政者興宣大院君統治閉關鎖國,迫害國內外的基督徒,並連續挫敗法國和美國的滲透(當然,這本質上是因為西方當時對朝鮮興趣不大,而不是朝鮮本身實力強大),但時局動盪,朝鮮這個“東方君子國”自然不可能獨善其身,終於朝鮮也開始被打破大門了,不過徹底打破朝鮮大門的不是西方國家,而且其老對手日本。

引爆甲午戰爭的朝鮮版“太平天國”——1894年“東學黨起義”

1871年“辛未洋擾”,美國入侵朝鮮王朝

此時的日本不比以往,經過了明治維新的日本已經漸漸成為近代國家,這完全不是日本能夠抗衡的,1876年,依靠西方先進武器的日本軍隊挑事成功,迫使朝鮮簽訂《江華島條約》,日本取得自由勘測朝鮮海口、領事裁判權、貿易等權利。隨後列強紛至沓來,到1882年《朝美修好通商條約》的締結,朝鮮的門戶全面開放。

朝鮮民族危機爆發,內政不休,強敵環伺,在這個背景下,社會也開始愈發動盪。此時朝鮮的掠奪者主要就是日本,1885年—1890年,朝日貿易額佔了朝鮮對外貿易額的80%,日本資本投機商廉價收購朝鮮大米、大豆、棉花等農產品,然後運到日本高價出售,從中牟取暴利,日本財閥控制了朝鮮的漁業,金融業等,這種空前掠奪使得朝鮮人民更加民不聊生;而朝鮮王朝政府此時是腐敗無能,民眾愈加不滿。

引爆甲午戰爭的朝鮮版“太平天國”——1894年“東學黨起義”

日軍入侵朝鮮

在這種情況下,發生民變是不可避免的,就類似中國爆發太平天國運動一樣。 不過那個時候大部分民眾思想水平都不高,要把他們組織起來,通常需要一種“粘合劑”,主要就是宗教或者預言之類的東西,這一點中國讀者肯定熟悉吧,從“大楚興、陳勝王”、“蒼天已死,黃天當立”一直到“拜上帝教”,中國的民變領導一直是這樣搞的。

引爆甲午戰爭的朝鮮版“太平天國”——1894年“東學黨起義”

但是,朝鮮和中國的情況畢竟不太一樣,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之時,中國華南地區被西方勢力滲透已久,而且當時中國的社會矛盾主要還是貧苦人民和腐敗官吏之間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還不是很重(中國民族矛盾大幅加重還要到甲午戰爭之後),所以搞起太平天國民變的是“不土不洋”的拜上帝教。

朝鮮不同,朝鮮王朝有著濃厚的 “小中華思想”,對儒家的尊崇比中國更甚,儒家知識分子影響力很大,西方思想被斥為異端邪說,佛道等思想則有些被邊緣化,所以儘管朝鮮王朝當時奉行的朱子學已經維持不了社會穩定,但在朝鮮的社會背景下,其醞釀出的組織,也不會是“拜上帝會”這種“非主流”組織但而是更接近儒學正統的集團,這就是“東學”。

引爆甲午戰爭的朝鮮版“太平天國”——1894年“東學黨起義”

“東學”的歷史其實非常久,1860年,朝鮮慶尚南道慶州人,出身於沒落士族地主階級的貴族崔濟愚創辦了“東學”,什麼叫“東學”?這其實就是和西學相對,意圖抵制當時已經滲透到朝鮮的天主教。

“東學”其實有著濃厚的宗教背景,崔濟愚8歲開始接受儒家教育,才能非凡,但他出身於庶子,在等級森嚴的朝鮮王朝社會是無法參加正常科舉的,他無以為業。便去遍遊名山大川,訪師求友,數年之間,他把儒、佛、道三教教義之長短進行反覆的比較,糅合教義,創立了“東學”。

“吾道不是儒、佛教, 也不是道教。而吾道是儒、佛、道教之合一。”——崔濟愚

封建朝廷自然是很不喜歡這種組織(朝鮮朝廷也反天主教,但封建朝廷絕不可能喜歡民間結社),1864年3月10日,由控制政局的興宣大院君下令處決他,其“東學”也被朝廷斥責為異端邪說。

引爆甲午戰爭的朝鮮版“太平天國”——1894年“東學黨起義”

但思想是無法被禁徹底的,以慶尚、全羅二道為中心,朝鮮王朝有了大批“東學”信徒,這些人就被叫“東學黨”。至於為何是在慶尚道和全羅道,大家看看地圖就知道,這裡是朝鮮半島最南邊的沿海地區,也是受西方影響相對更深的地區。

一開始,“東學黨”的目的是什麼呢?這只是一種新式的,以儒學為基礎的宗教,並沒有什麼反抗社會的主旨,信徒們也就是求個精神信仰,對抗西方思想,崔濟愚被害後,朝鮮“東學”信徒不斷上書朝廷,要求為崔濟愚伸冤和獲得東學佈教的自由,朝廷自然不可能同意此事,所以,矛盾就開始激化了,“東學黨”開始有了反抗官府的意圖。同時,隨著日本侵略勢力的滲透,這些人開始反日。

1892年12月,東學徒開始公開活動,連續召開“參禮集會”、“伏闕上疏”、“報恩集會”三次集會,前兩次還只是要求為“東學”正名,為“教主”伸冤,但到了第三次“報恩集會”,“東學黨”公開提出“懲罰貪官汙吏, 驅除倭洋勢力”的口號。

引爆甲午戰爭的朝鮮版“太平天國”——1894年“東學黨起義”

1893年3月23日,東學領導部頒發了《東學人榜》, 強烈譴責官吏和地主之貪虐:

“……到今生靈,幾至填空者,方伯守令貪虐無道,有勢豪家武斷無節,以致塗炭之境。若不及今掃清,則何時有國泰民安?”

“東學黨”是有組織能力的,所以,這些人決定聚眾起事,而此時在日本勢力和朝鮮本國貪官汙吏的掠奪下,朝鮮人民極為困苦,所以,民變開始了,有點像朝鮮版的“太平天國”。

1894年1月10日,東學黨領袖全琫準率領農民軍隊在全羅道古阜郡舉行起義,反抗當地郡守趙秉甲的壓迫,課本上提到的“東學黨起義”正式爆發。起義軍一路勢如破竹,4月28日,全琫準的起義軍攻下重鎮全州。攻佔全州後,起義軍準備進攻首都漢城。朝鮮王朝大震,武力鎮壓失敗,朝廷一方面派人去和起義軍議和,6月10日,在朝廷同意了起義軍提出的包括嚴懲貪官汙吏、燒燬奴婢文契等12項要求後,雙方簽訂了《全州和約》,起義軍後撤兵。

引爆甲午戰爭的朝鮮版“太平天國”——1894年“東學黨起義”

但同時,朝鮮王朝還向宗主國清朝求救,清軍的介入對鎮壓朝鮮農民起義並沒有發揮什麼作用,因為當時朝鮮朝廷與起義軍已經議和。但清軍的介入,為日本出兵朝鮮提供了藉口,最終就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再之後的歷史大家應該就很熟悉了。

那“東學黨”後來怎麼樣呢?“東學黨”是反日的,控制了朝鮮的日本人自然不可能容忍,1894年10月12日,東學黨再次起義,人數20萬,遭日軍和朝鮮官軍鎮壓。,截止至1895年3月29日, 基本被平定。

這次鎮壓是很血腥的,這是朝鮮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據估計有30—40萬起義者及其眷屬被朝鮮統治者和日本軍殺害(朝鮮總人口也就2000萬的樣子),其中日軍大本營在1894年10月27日下達了對東學黨“無條件殺戮”的命令,殺得朝鮮八道一片血雨腥風。

引爆甲午戰爭的朝鮮版“太平天國”——1894年“東學黨起義”

1894年12月被逮捕押送到漢城府的全琫準

此事我國政府一般稱為“東學黨起義”,而當時的朝鮮地主階級和朝鮮朝廷,則將東學黨人視作中國歷史上的黃巾軍、白蓮教等“異端”,蔑稱為“東徒”、“東匪”,但隨著時光推移,由於東學黨“反日”,所以後期民族主義情緒較高的朝鮮和韓國兩國政府對此評價都開始變高,現在朝鮮政府稱為“甲午農民戰爭”,而韓國多稱“東學農民運動”或“甲午東學亂”(韓國國史教科書直到1965年仍將甲午農民戰爭稱為“東學亂”,但1970年後就改以“東學農民運動”或“東學革命”)。

引爆甲午戰爭的朝鮮版“太平天國”——1894年“東學黨起義”

朝鮮政府發行的紀念甲午農民戰爭(東學黨起義)的郵票

如何評價“東學黨起義”呢?首先,毋庸置疑,導致此次起義的根源當然是當時朝鮮下層民不聊生。

“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盤佳餚萬姓膏。燭淚落時民淚落,歌聲高處怨聲高”——當時朝鮮民謠。

引爆甲午戰爭的朝鮮版“太平天國”——1894年“東學黨起義”

如同甲午農民戰爭的一位領導者吳知泳的描述。“凡此種種,萬民塗炭,村村哭聲連天,人人怨聲載道,八道(朝鮮行政區劃,將全國分為八個道)民心惶惶。兩班(朝鮮貴族)官吏以至富豪,既魚肉百姓,民惡能不以為敵?!彼之生存,全仗百姓,何故置吾民於死地?故百姓日夜盼國亡,有言必稱亡國,曰:‘此朝必亡,非亡不可,何不早亡?’”

但由於朝鮮的特殊情況(儒家信條極為濃厚,王室威望很高,一般民眾也只是憤怒貪官,而尊崇王室),“東學黨”並不像中國歷史上一些起義一樣,直接說要改朝換代,而是有種類似“清君側”的忠君保國思想。

引爆甲午戰爭的朝鮮版“太平天國”——1894年“東學黨起義”

朝鮮王室一般仍受民眾尊崇

1894年4月, 農民軍以茂長為根據地,全奉準、孫化中、金開南等發佈了《茂長倡義文》, 闡明瞭農民軍起義的目的:

“今之為臣,不思保國,徒竊祿位掩蔽聰明,阿意敬容,忠諫之士,謂之妖言,正直之人,謂之非徒,內無輔國之才,外多虐民之官司, ……吾徒雖草野遺民,食君之土,服君之衣, 不可坐視,國家之危,而八路同心,億兆詢義,今舉議旗,以保國安民,為死生之誓。”

引爆甲午戰爭的朝鮮版“太平天國”——1894年“東學黨起義”

而同時,“東學黨”還是朝鮮民族矛盾加劇後的表現,“東學黨”多次圍攻基督教教堂,並提出“反基督教”的檄文,而後期日本人勢力龐大之後,日本侵略勢力成為這些農民軍的主要對手,比如第二次甲午農民戰爭後,全奉準向全羅道監司樸濟順發送的信中稱,“……況茲國有艱患,豈敢以外飭內誘,容息於天日下,下瞬之命戰?日寇動兵,逼我君父,擾我民黎,人忍說乎?…

總體來說,東學農民戰爭是具有反封建性質的農民戰爭,但由於朝鮮特殊情況,農民軍是在 “君臣有義”為主的儒家思想基礎上進行反封建鬥爭,其不反王室,也不想推翻朝廷,所以不能說是“農民革命”,同時,“東學黨”還帶有民族革命的排外色彩。“東學黨”的理念較為樸素:清掃一切洋人,倭夷;消滅一些腐敗官吏,就能澄清時局,實現所謂“堯舜聖人之世”。

那“東學黨”後來又是怎麼發展的呢?其實這個宗教現在還在,農民戰爭失敗後,“東學黨”殘餘勢力發生分化,部分組織開始親日,李容九(著名韓奸)等起義者放棄了“斥倭斥洋”的理念,轉而與日本人妥協;而更多的東學軍繼續加入義兵運動及其他反日運動,成為日本殖民勢力的眼中釘。

引爆甲午戰爭的朝鮮版“太平天國”——1894年“東學黨起義”

“東學黨”殘餘勢力帶領朝鮮人民抗擊日軍

1905年,“東學”第三任教祖孫秉熙改東學教為“天道教”,以與“天主教”相對,同時為了與親日派李容九創立的侍天教做區別,韓國現約有280所天道教教堂,約有113萬名信徒。而朝鮮的政黨中有天道教青友黨,主要由信仰天道教的農民組成。

參考文獻:

《韓國東學農民戰爭及東學與太平天國對儒家思想態度的比較》——盧在軾

《東學運動是不是革命——以韓國學者的研究資料為中心》——李長恩

《朝鮮東學黨反洋教原因初探》——邵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