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報點贊!桐鄉“巨石”銷售出口雙雙創歷史同期最高

浙報點贊!桐鄉“巨石”銷售出口雙雙創歷史同期最高

3月11日,《浙江日報》刊發《疫情下,這家企業銷售出口雙雙創歷史同期最高 看“巨石”如何滾石上山》一文,全文如下:

一輛輛重型卡車在倉庫門口排起長龍,一直延伸到廠區門口的桐鄉市文華南路上。迅速掃視了一眼後,金江惠三步並作兩步跑回倉庫,衝著同事們喊了一句:“兄弟們,今晚接著加班啦。”

金江惠是中國巨石股份有限公司計調物流部成品科科長。復工復產以來,金江惠萬萬沒有想到,倉庫發貨量不斷刷新峰值,他和同事也忙併快樂著。總部位於桐鄉的“巨石”,是全球玻纖行業巨頭。今年2月,這家企業的銷售量、出口量雙雙創下歷史同期最高。而就在1個月前,因為擔憂嚴峻的疫情形勢,“巨石”的高管們還在為是否減產反覆討論。

那麼,這1個月裡,“巨石”究竟是怎樣“滾石上山”的呢?

臨危拍板,千方百計不減產

疫情來勢洶洶,正月初一,“巨石”就召開緊急會議研究應對之策。反覆討論後,中國巨石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巨石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毓強最終拍板:不減產!

不減產,談何容易。參加當日會議的採購供應部總經理孫兆華告訴記者,一條玻纖生產線,從窯爐點火那一刻起,8年到10年內不停產不減產。一旦停減產,公司將面臨巨大損失。過去這麼多年,“巨石”從來沒有因為窯爐檢修之外的原因停減產。

時間已經過去1個月,回憶起當時的決定,孫兆華依然難忘那時的糾結:“在公司30年了,這是我記憶中最艱難的時刻之一。”

要做到不減產,原料供應是關鍵。“當時真恨不得自己有七十二變。”孫兆華笑著說,當天會議一結束,她就迅速召集部門全體人員開會,將礦石、化工、包材、粉料等主要供應商保供的任務一一細化,落實到每個人頭上。

然而,疫情之下,意想不到的麻煩總是層出不窮。

得知富陽有家企業可以供應玻纖生產所需的一種原料後,孫兆華立即安排員工與對方取得聯繫,敲定好供應數量和打款方式等細節。“以為鬆了一口氣,可麻煩馬上就來了。”她回憶,當時陸路交通基本行不通,只有走水路。公司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聯繫上一艘槽罐船。從桐鄉到富陽要走錢塘江,可錢塘江已經很多年不允許槽罐船通行了。“巨石”馬上聯繫桐鄉海事部門幫忙協調,最後特事特辦同意放行。但依照規範,出行前要安裝好船載GPS和燈塔,船員健康證等證明也要準備好。一切辦妥後,船終於出發了。“然而,沒過多久,電話又來了,槽罐船到達九堡船閘後,過閘需要排隊。無奈,只能一邊加緊辦理過閘手續,一邊等前面的船隻通過。原本只需要8個小時的水路,走了30多個小時才到。好在最後‘搶’到了原料。”孫兆華心有餘悸地說。

不僅要操心原料,供應商的復工也讓“巨石”的神經高度緊張。“巨石”在安徽池州有一家供應商,就在復工前一天,該公司變壓器的一個電容器壞了。“電容器是特製的,換新的至少要15天。我們哪裡等得了?”情急之下,孫兆華只好找到國家電網桐鄉市供電公司求助,桐鄉市供電公司迅速給出應急解決方案,“巨石”把方案告知該公司後,對方馬上與當地供電公司溝通,由於電容器主要是計量用電數據,協商後同意讓企業先復產,電費事後補繳。

像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為了幫助上游企業開工,我們連防疫物資採購、復工後的防疫預案都和他們共享。”孫兆華說。

目前,“巨石”的原材料供應鏈已基本打通。但隨著國外疫情快速蔓延,這幾天孫兆華團隊又忙活起來,一方面積極從國外備貨準備打持久戰,另一方面提醒國外合作伙伴積極籌備應對疫情。

山不轉水轉,陸路不通水路通

“嗚——”隨著一聲汽笛拉響,一艘滿載720噸“巨石”玻纖的深紅色貨輪緩緩離開公司碼頭,往杭州灣駛去,接下來“巨石”玻纖將在乍浦港換船後繼續行駛900公里,最終抵達廣東黃埔碼頭。

這邊是決定不減產,那邊卻是道路難暢通。這個矛盾,讓“巨石”銷售研發總監張志堅博士直冒冷汗。“玻纖生產是連續性生產,一旦生產出來的產品運不出去,勢必面臨爆倉風險。但當時整個陸路運輸幾乎癱瘓,好不容易找到的司機,出去一個被隔離一個,而且很多高速路口根本不讓貨車進。”他說。

一道看似無解的難題,“巨石”硬是找出瞭解決辦法——緊急時刻,張毓強迅速決定:改陸運為水運。原因何在?原來,水運運力大、成本低,對短期庫存夠用但長期仍需備貨的下游客戶來說,運輸時間長意味著多了一個移動的“臨時倉庫”,可以減少倉儲費用。疫情下,這是一個共贏的可行方案。“此前整個銷售團隊感到很迷茫,有心無力,水運方案確定後,一下子把思路打開了,大家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千方百計把貨發出去’。”張志堅說。

於是,張志堅和同事分頭給客戶打電話溝通。針對最重要的江蘇市場,“巨石”定製了常州等多個城市的水運預案。因為此前從沒走過水運,個別重點城市甚至做了多套不同的水運預案。“大客戶本來用量就大,改用水運後,直接就把整個國內銷售拉起來了。穩住了大客戶、重點市場,下游產業鏈也基本通暢了。”張志堅說,整個2月,公司通過水運送貨的比例大幅提升。

出口市場,也遵循同樣的邏輯。“考慮到國內疫情形勢,鼓勵國外大客戶提早備貨,公司對出口訂單實施優先保證,儘早出盡快發。好在當時從桐鄉到上海港的道路是暢通的。”說著,張志堅給記者講了件趣事,“國外銷售量一直低於國內銷售量,這次國外銷售部看到了反超的希望,兩個部門暗自較量,都想拔頭籌。”目前,“巨石”在埃及、美國的兩個境外生產基地產能紛紛創下歷史新高。

一樣的壓力,不一樣的答卷

“所有的準備都是為困難而做。”記者年前專訪張毓強時,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疫情下,所有企業的步調和節奏都被打亂,“巨石”也不例外。但是,面對一樣的壓力,“巨石”卻交出了不一樣的答卷。

原因何在?

“現在回過頭來看過去這1個月,我們發現,公司早些年做的許多戰略佈局,都在這次危機應對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張志堅說。比如,向上遊做了原材料投資,或與供應商建立戰略合作關係,這使得公司原材料供應有了基本保障;再如,公司早就在省外佈局倉庫,分別輻射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年前就儲備了充足貨源,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有一次,江蘇江陰一家客戶缺貨,百般無奈下,電話緊急求助,我們以最快速度供貨。這個訂單增量,正是因為我們按照貼近客戶的原則提前做了佈局。”張志堅說。

機遇永遠垂青有準備的人。不僅是在這次疫情中,在這些年“巨石”的快速發展中,經典案例還有很多。該公司科技管理部總經理顧桂江告訴記者,這些年公司一直在調整產品結構和客戶結構,比如今年高端風電產品爆發式增長,就是超前準備的收穫。而產品結構調整帶來客戶結構的優化,目前公司優質客戶需求穩定。

“我深深體會到,這次疫情,對企業來說是一次治理能力和危機應對能力的大考。新時期,企業創新能力要提高,技術要進步,優勢要持續體現,這樣運行質量才會高。只有高質量運行的企業,才不會被突發事件擊倒,才能夠運籌帷幄。”張毓強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