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測評|夜訪多抓魚書店,與“算法”的親密接觸

二手書交易平臺“多抓魚”在北京開了家實體書店,消息一經傳開,不少文藝愛好者都紛紛前往,有人在那裡淘到了珍貴的簽名本,有人說,“我去了,但無法說喜歡那裡,書擺得有點亂”。書店環境的測評“劇透”已經看了不少,整體印象中上,為何讀者褒貶不一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去了一趟多抓魚書店,最後收穫的體驗竟然還挺有“科幻感”。

回到過去:“偽文藝”並不難,但可貴的是“真復古”

多抓魚二手書店位於北京大望路的電影產業園,由於離地鐵還有一段距離,很多人過來都費了一番功夫,書店從園區入口處就設置了醒目的指引標識,對讀者很友好。

书店测评|夜访多抓鱼书店,与“算法”的亲密接触

多抓魚二手書店 文中圖片皆為作者攝

多抓魚在文藝青年心中的地位有目共睹,對於實體書店的文藝氛圍並不意外,但在冬夜循著路標,走到書店門臉前,看到映著燈光的木製建築,透過玻璃窗,層層書架可見,裡面讀者也不少,仍覺非常溫馨。

手握鐵質把手,推開木框玻璃門的那一刻,整個人置身於暖和的室內,眼前是大量的書架,腳下的木地板“吱呀”作響,安靜的空間裡,如果留心,能聽到輕緩又不失節奏感的音樂,音量設置得正正好。此刻,我才覺得,“文藝範兒”還真挺好。

书店测评|夜访多抓鱼书店,与“算法”的亲密接触

書店一層

多抓魚創始人貓助曾在播客節目“忽左忽右”中提到,自己是個十足的文藝青年,從大學起就在宿舍擺攤兒賣些影音碟,和先生也是通過音樂相識,可想品味不俗,在這家二手書店聽到的音樂,比很多地方都要好。比起某些宣稱“深夜食堂”的空間,這裡倒真有些文藝青年“精神食堂”的範兒。據後來去的朋友說,現在門口還有給大家掛厚外套的地方。

书店测评|夜访多抓鱼书店,与“算法”的亲密接触

書店負一層的黑膠唱片

在門外,就被腳旁一大塊透明玻璃所吸引,這兒宛若地下一樓的天井,可以看到一個陳設舊物的空間。進入書店後,直奔這個目標。

书店测评|夜访多抓鱼书店,与“算法”的亲密接触

地下一層的“玻璃天井”

喜歡逛古著店的朋友,對這類陳設應該不會陌生,多抓魚書店設計的這個“懷舊空間”,物件上算不得驚豔,但比起刻意營造的復古感,這裡多了煙火氣和童趣,帶給人想象,彷彿是童年的玩具,媽媽的衣櫃,爸爸的書桌……甚至有種真實感,令人流連。

书店测评|夜访多抓鱼书店,与“算法”的亲密接触

“懷舊空間”

用手戳破具有年代感的報紙,玩一次“摳獎”遊戲,從看不見的獎盒裡掏出小獎品……那種滿懷期待的童真重回心中,如牆上所寫,童年只是“暫時離開”。看看報紙上一個個被戳破的小口,記憶被喚醒,小時候一起玩耍的夥伴們好像也還在。

书店测评|夜访多抓鱼书店,与“算法”的亲密接触

摳獎現場

古著衣物,一直是二手店的熱門品類。打開這裡的衣櫃,二手服裝有標價,選品都是些經典的品牌,紅色襯衫是法國的maje,精緻的花邊是他們的特色,格紋大衣是法國的sandro,在日本也十分流行,面料和款式依然令人喜愛,由於是二手,價格比正價還是友好不少。櫃門上有隻hobo的紅色小包,熟悉手賬的朋友對hobonichi這個品牌應該不會陌生,“hobo皮”可以用很久。

书店测评|夜访多抓鱼书店,与“算法”的亲密接触

衣櫃內部

要說二手服裝,還有些交易的陳列感,但一旁的書桌,實在是富有生活氣息。通過一個人的藏書,我們似乎可以走進一個人的內心,書架上的書,匆匆瀏覽,有《新詩潮詩集》《哲學的童年》《西歐戲劇史》《現代漢語小詞典》等,想必書桌的“主人”是位文藝工作者,最上面那本是《夏衍的電影道路》,可惜這些書都是非賣品。

书店测评|夜访多抓鱼书店,与“算法”的亲密接触

非賣書書架

桌面玻璃板下的信箋、票據、照片等生活物件,則給人穿越時光的感覺。通過舊物,我們看到了一個人的喜好、經歷、朋友關係,好似見到了一位活生生的來自過去的朋友。其友人用復旦大學的信紙寫道,“李峰:喜聞吾音訊,不勝樂哉?晨方至滬,無絲毫睡意,遂先修書一封……”字裡行間分享的是行旅青島的新奇感受。還有一張活頁紙上書:“老友提出了多年未動的公積金,一筆‘鉅款’,很開心,‘我們去大吃一頓吧!明天就去!中午,打車去!’……”

书店测评|夜访多抓鱼书店,与“算法”的亲密接触

請柬、票根、信箋、樂譜書

书店测评|夜访多抓鱼书店,与“算法”的亲密接触

老式火車票、老相片

一件件真實的舊物,如一本本被我們從新翻到舊的書,與人相連。文藝青年大多念舊,在自己的舊物中梳理回憶,在他人的舊物中尋找故事,這方小天地,用舊物重現了太多生活細節,是難能可貴的“真復古”。

多抓魚調皮地將書店建造過程的照片也放到了書桌上,珍貴的瞬間,不僅僅在遙遠的過去,現在,此刻,記憶依然在被創造。從環境上來說,這家書店的線下體驗難得,與“舊物”的互動,很有沉浸感。

书店测评|夜访多抓鱼书店,与“算法”的亲密接触

書店裝修照片 也成了新的回憶

行至未來:表面上“懷舊”,內核其實很“科幻”

舊物、舊書、文藝青年,雖然店內表面上充滿懷舊氛圍,不知來這裡的讀者是否知道?這家二手書店,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未來空間”,看似雜亂的書籍擺放有另一種邏輯序列。

去多抓魚書店的人,不少都會抱怨“有點亂”、“沒分類”、“找不到書”……有讀者甚至情緒不好地說,“太亂了,像是個線下倉庫”。

书店测评|夜访多抓鱼书店,与“算法”的亲密接触

一樓無序的書架

我們都知道,多抓魚對標日本的二手書店BOOK OFF,在二手書品相處理上,多抓魚做得不錯,但BOOK OFF的書籍陳列相當規整,分類細緻,比如想要購買中國經典的日版文庫本,哪怕不懂日文,也可以迅速地在店內找到。

书店测评|夜访多抓鱼书店,与“算法”的亲密接触

日本二手書店BOOK OFF書架

很多第一次進BOOK OFF的外國顧客,可能都不知道這是一家二手書店,而是當作書店來逛。同樣,也有不少讀者對多抓魚抱有“書店”的期待,如果有目的地搜索書目,相比在分類細緻的書店裡,雜亂無章的二手書店確實會令人失望。

书店测评|夜访多抓鱼书店,与“算法”的亲密接触

書店地下一樓 人氣不錯

但值得一提的是,文藝青年都愛逛書店,可不是每一位“文藝青年”都會淘書。對真正的書迷來說,在書籍陳列毫無規律的二手舊書店淘書是常事,大多數國內二手書店、舊書攤兒,都是把書隨意地擺出來,有經驗的讀者,不用分類,就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書,更有老書迷非常享受這種過程,將其稱為“尋寶”。

书店测评|夜访多抓鱼书店,与“算法”的亲密接触

書店內有不少人站著閱讀

我個人倒是覺得,作為一家二手書店,不分類也沒關係。可多抓魚書店令人費解的地方是,它也不似大多數二手書店,每收到一批新書,就疊在那兒,選品及陳列毫無章法,完全隨緣擺放。

书店测评|夜访多抓鱼书店,与“算法”的亲密接触

漫畫類書架

书店测评|夜访多抓鱼书店,与“算法”的亲密接触

旅遊類書架

我們可以發現,很多書架上的書,明顯是同一類型,擺出來展示的書,又似乎經過精挑細選,是極受歡迎的選品,更不要說,不少套系書,還被用心地捆綁在了一起,小眾好書也不少,《翦伯贊全集》這類歷史愛好者不會錯過的書籍,顯然是被精心放置的。

书店测评|夜访多抓鱼书店,与“算法”的亲密接触

展示書架 不少熱門讀物

书店测评|夜访多抓鱼书店,与“算法”的亲密接触

套系書

书店测评|夜访多抓鱼书店,与“算法”的亲密接触

精裝書

選書的規律在哪裡?陳列僅僅是“沒分類”那麼簡單嗎?

我們在書店二樓的“漁民食堂”,遇見了多抓魚創始人貓助,才知曉答案。貓助說:“其實這裡都是機器選的書,所以可能會覺得沒有規律,規律是人的嘛,而邏輯是機器的,人不一定能知曉,我們是一個自動化的團隊,機器做了百分之九十,人工只做了百分之十。”

书店测评|夜访多抓鱼书店,与“算法”的亲密接触

二樓其實是多抓魚員工食堂 僅在週末開放 為讀者提供休息的地方

提到分類問題,貓助也表示,“其實有分類,但是沒寫,有的分類如果賣得不好,我們可能就不放這種書了,還是會根據數據跑一下來看,很多書只有一本,我也就不用專門為它做一個分類。那些喜歡分類的讀者,可以在線上使用,也有些讀者,很喜歡這種沒有分類的感覺,像是淘寶嘛,所以之後我們會根據數據情況再看如何調整。”

瞭解到店內書籍皆為“算法”的產物,我才恍然大悟,在多抓魚書店中看到似有似無的規律,是別有邏輯,而這邏輯,並不是我們習慣性的人腦思維可以理解的。看待眼前的書目,完全要換個角度,甚至換一種思維方式。

這感覺非常神奇,走進一家書店,人類生活中多麼日常的一件事情,在人類社會已經延續了幾百年的行為,而在2019年,書店裡的書籍,向你展示的是計算機算法的邏輯,不再是店主“人類的邏輯”。這算不算也是人腦和計算機的一次交流呢?

此刻我甚至有點激動,彼時腦中的“無序”,背後原來是“有序”的,店內那些令人一頭霧水的書籍陳列,就如同書桌上的舊物一般,也變成了一個人,不過更像是來自未來的人,他在同你打招呼說:“嗨,這是我選的書。”

當然,這個年代,“算法”並不稀奇,早在2017年,紐約的亞馬遜實體書店就開始嘗試新的關聯、指引分類,書籍陳列方式是:順著“如果你喜歡這本”,被分類標識引至“你可能也會喜歡”的其他相關書籍。

與明顯的互聯網標識不同,多抓魚這種將算法選出的書“無序”陳列的做法,我覺得非常有趣。如果對機器學習有一定了解,在這家書店閒逛,一定會有更特別的感受,是哪些方面的數據輸入,導致了這樣的結果?銷量?價格?北京地區用戶的偏好?權重有哪些?足夠好好研究一番了。但即使是自己熟悉的算法,也未必能猜到多抓魚的機器學習是如何進行的,據說他們的數據和模型都是自主研發,技術員工都會被要求補充經濟學背景知識。

在這“算法空間”,與算法“交個朋友”

美國行為研究與技術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羅伯特·愛潑斯坦在《Aeon》期刊中強調“人腦不是計算機”,雖然“半個多世紀以來,不斷有心理學家、語言學家、神經學家和其他研究人類行為的專家宣稱,人腦有著和計算機一樣的工作方式”,但其實我們永遠不會像計算機在算法的引導下,存儲、檢索、處理數據。

這也就是為什麼,面對多抓魚機器選出的書籍和陳列,大多數人毫無頭緒。但正因如此,羅伯特·愛潑斯坦認為“這鼓舞人心”,“說明我們每個人都是真正獨特的……而且我們的大腦隨著時間變化”。大概這也是為何,在多抓魚二手書店,能夠存在文藝感與科幻感並存的神奇體驗,這的確令人興奮,人類與機器各取所長。

其實,貓助在一席的演講中就說過,“可能因為多抓魚是做書的,所以大家對我們經常有一種誤解,覺得我們是一家賣情懷的公司,但事實上真不是這樣的……我們覺得,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就一定要有一個良好的商業模式在背後支撐……”

雖然不少文藝青年稱,多抓魚收的書都是“有品位的優質書”,但貓助在“忽左忽右”播客對談中透露,其實收書的對象也來自於機器選擇,如果倉儲的庫存有位置,新書機會就會大,而計算機通過機器學習,會將新書與收過的書的數據作比較,如果相似度較高,就可能會被收入,如果沒有相似數據,機器無法通過已有維度去判斷,可能就會被拒收。

多抓魚團隊的長期實踐,為機器學習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數據,這個過程,可以說是“與算法做朋友”。2017年,柯潔與AlphaGo的人機大戰讓“人工智能”進入公眾視線,柯潔投子認輸,一時議論峰起,人類大呼“AI太強”。然而大家可記得,最初代圍棋AI,跟職業高手對弈時還需被讓子,直到2016年1月AlphaGo與李世石對弈獲勝時,才採用分先(即不讓子)規則,AlphaGo的黃士傑博士說:“Master使用40層的神經網絡,是大量自我對弈的成果,一代接一代產生更強的神經網絡。”

如果說AlphaGo被DeepMind團隊從“襁褓”中孕育出的過程,離自己還有些遙遠,如今面對多抓魚的算法模型,置身於算法構建的書店空間內,我才又一次感知到AI離自己那麼近。要知道,令我們讀者無奈的“鑑別盜版”問題,多抓魚已經逐漸通過機器解決得不錯,而這一切的開始,是一位員工撥打的無數個電話,向出版社請教,以及一位位出版編輯多年經驗的分享,從300多萬本書的積累過程中,不斷為機器輸入正版書籍紙質、色偏等細節數據,才使得機器擁有鑑別正版的能力。

作為非計算機專業的普通人,我們對生活中“算法”提供的服務,自然是敏感度較低,更別提打破習以為常的“人腦思維”。貓助非常重視建模和數據,在言語中經常流露,我們要根據實際做的情況再看,根據數據再看接下來怎麼走,這數據,就來自於他們自己培養的“算法”,“不要相信自己的判斷,相信市場數據”。

书店测评|夜访多抓鱼书店,与“算法”的亲密接触

被機器選出展示的漫威系列

這種放下自我判斷的觀念非常難得,人類“培養”機器,人類“相信”機器,機器以強大的自我學習能力,為人類提供更經得住市場考驗的數據指導,人類再通過實踐不斷調整,這樣的探索,除了在商業上取得成功,還會收穫更重要的東西,說是人生的真理也不為過。

業餘4段棋手L曾在人機大戰後說,“如果去看棋譜會發現,AI的很多下法,都是我們不敢下的棋,放在我們學棋的時候,肯定要被老師罵慘的。但現在AI下出來,我們看到,啊,還可以這樣下。其實圍棋也是從古至今一代一代人積累發展的,追求的不就是最終的道嗎,現在有了AI,我們在其基礎上探索圍棋,離那個終極的‘道’又更近了一步。生活在這個時代,是棋手的幸福。”

貓助告訴我們,多抓魚開這家實體書店,並非情懷,也並非是作為品牌的線下展示,“開書店”就是想“賺錢”,很實在。目前來看,由於地方比較偏僻,來店讀者大多是特意跑來,但基本都會買書,她笑稱:“我們是全北京最便宜的書店,比我們便宜的,沒我們選書好。”這可觀銷量的背後,有不少是他們自己那位“算法”老師的功勞,看來,文藝青年未必不會賺錢,或許,生活在這個時代,也是文藝青年的幸福。

书店测评|夜访多抓鱼书店,与“算法”的亲密接触

機器選出的書與人類的童年回憶仿若對望

至於多抓魚二手書店,在這個空間既能重返過去,又能觸碰未來,實在是不錯的體驗,“與舊物交個朋友”的同時,不如也嘗試“與算法交個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