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復工復產線上座談會 探討科技助力產業健康發展

中國網訊 2020年3月10日,中國電子學會、世界機器人大會組委會秘書處發起召開了“‘智造’助力復工復產線上座談會”,組織相關電子信息行業企業和機器人企業代表共同探討復工復產所遇到的難點問題,以及智能科技如何在當前復工復產環境下發揮作用,並助力產業健康發展。

出席此次會議的有深圳才納物聯網技術有限公司、深圳市青虹激光科技技術有限公司、深圳凱利華電子公司、深圳市注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納研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傑美康機電有限公司、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崑山艾派科技有限公司等10多家科技企業代表,以及來自新華社新媒體中心、中國網、科技日報、經濟日報、中國工業報、中國科學報、中國經濟導報、工人日報和網易科技等10多家媒體記者,權威行業機構代表等共40多位嘉賓。會議由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工業自動化學院副教授何明昊主持。

座談會上,各與會嘉賓就當前復產復工的難點、熱點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電子行業復工復產面臨挑戰

目前,疫情也對全球產業鏈產生影響,對全球製造業、物流等行業的工期節奏和原料成本的價格影響顯著,美國和日本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都跌至新低。對於疫情給“智造”企業復工復產所帶來的影響,各企業嘉賓闡述了自身的情況。

“我們現在雖然復工了,但是遇到了一些問題。”深圳市青虹激光科技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彥君直言不諱:“一是復工率沒有達到我們的理想狀態。我們在深圳區域,武漢員工比較多。武漢員工中有一些核心員工,現在還沒有返工期限。二是經營成本上升比較嚴重。整個供應鏈漲價的幅度不小。三是各地的疫情防控標準不一樣,人員不敢出差,對客戶服務感知下降嚴重。另外一個是出差回來之後就要隔離,對我們的困繞就很大。同時,各個城市入卡查得很嚴,塞車很厲害,影響交通。四是國家雖然出臺了很多對企業方面的補助政策降房租等。但是我們租用的廠房非國家所有,這些補助措施對我們並沒有實質性幫助,希望政府能協調。”

“我們在做服務時,很多技術人員很難到達現場進行服務。”崑山艾派科技有限公司華北區負責人張帥也講到了具體的困難,艾派科技主要做輕型機械手等,用戶包括了富士康、三星等企業,但是因為疫情原因,一些設備需求現在都有所延遲。

“公司在2月10日復工以後,人員復工率達到了百分之七十,遇到最大一個問題就是電子元器件大幅度漲價,導致開工不足。”深圳凱利華電子公司總經理黃峰認為電子元器件的漲幅不是一般的大,他舉例說,比如電容0402比春節前漲了218%,0663漲幅達到了500%多,06105漲幅達到了600%。“這樣一個漲幅,導致中國電子行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受到很大波折,現在出貨全部都是虧的,不出貨導致信譽問題,這種情況日益嚴峻。”

“我們主要用的是一些國產的元器件和材料,受國外元器件價格上漲影響不大。”深圳市注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經理鄭竹子認為公司面臨的主要問題還是人手不夠。“我們在2月10日就復產了,但是目前很多工人都不能來上班。我們也研發了機器人,在儘量減少人手使用。”

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企業數字化轉型經理錢士明表示,開工之後,公司面臨的挑戰,主要是三個方面。第一個挑戰是客服的難度比較加大。西門子很多產品都是不只賣產品的,而是基於產品的方案。所以跟客戶的討論比較多,現在疫情期間各省市交通要道都有不同的規則,所以對客戶的服務難度加大。第二個挑戰是人員返工週期長。人員返工已達到80%以上了,但是工廠的產能還只恢愎了百分之五六十。第三個挑戰是供應協同難度比較高。包括上游供應商是否產能充足,包括物流調配是否及時,這都會帶來比較大的影響。西門子的整個製造運營模式對供應鏈的要求較高。因此在疫情之下,受衝擊不小。

據瞭解,自疫情發生以來,國內部分經濟活動停頓,導致有效需求不足,要素保障困難,一些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生產經營難度加大;受疫情影響,部分行業企業預期轉弱,擴產能力面臨制約。在當前全面復工復產的環境下,傳統制造企業仍面臨招工難、供應鏈運轉不暢等諸多不利因素。

疫情給電子行業帶來的機遇

疫情給“智造”企業的復工復產所帶來的挑戰是不可忽視的,但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疫情給“智造”企業也帶來了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

對於疫情給“智造”企業所帶來的機遇,與會嘉賓給出了相近的看法。

“春節以後,還沒有上班就來了好幾個訂單。發生這樣的事情,最主要的原因是客戶大多都是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公司產品能代替人工進行質量控制、質量檢測。”深圳市納研科技有限公司CEO葛仁彥表示,公司主要是做智能化檢測設備的,經過這次疫情,感覺到行業變得非常火爆。

受疫情影響最大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現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慢慢會走向衰落,逐步會被機器人所替代,所以說做智能工廠這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葛仁彥認為,疫情對企業影響,就像近幾日美國股市暴跌,對經濟的影響應該是全球性的,“對我們中小型企業、微小型企業來說,要自己尋找生存的出路,然後自己掌握高科技的同時,把自己的客戶做好,客戶關係做好,真正能幫客戶解決生產實際上的問題。”

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企業數字化轉型經理錢士明發表了相近的觀點:“這次疫情讓很多企業認識到人力對企業發展的影響,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逐步會考慮將一些簡單重複工作,採用自動化來代替。同時在這個過程當中也會開始把關鍵崗位知識通過系統進行梳理,即使有些關鍵崗位的人回不來,依然能夠連續性的生產。另外一方面是數字化的建設,特別是怎樣通過數字化建設,使管理人員不在工廠裡面也能實時掌握工廠現狀,對工廠進行管理。”

其實通過這次疫情,對製造業,特別是智能製造將來是很大一個機會。深圳市青虹激光科技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彥君認為有幾個方面:“一是促使企業向數字化轉型。現在企業對數字化技術的實踐需求、項目管理,工作流管理等軟件可能會是一個機會。未來製造企業對大數據分析、AI技術實際應用可能會加快,就會產生更多的應用機會。二是推智能化轉型。未來可能推進柔性生產,充分利用高技能和多技能工人,從而更少減少對勞動力需求,減少人力資源變化所帶來的生產波動。三是服務網絡化。製造企業將會積極推進基於互聯網的遠程智能服務。”

“疫情期間,一些地方在採用AGV噴灑藥物應用,包括很多酒店、醫療機構、室外,都會有AGV或者是移動機器人去代替人工,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崑山艾派科技有限公司華北區負責人張帥表示。

智能化將是一種機會。深圳凱利華電子公司總經理黃峰認為,現在很多企業在用相當大比例的90後員工,他們與過去員工相比,管理難度比較大。向智能化工廠轉變,一方面會減少對人力資源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會降低企業管理的難度。

據瞭解,我國85%的大中型企業企業對實施智能製造有了初步規劃並開始實踐,能夠實現對設計、生產、物流、銷售、服務等核心業務進行流程化管理。相關專家認為,在帶來困撓的同時,疫情正在給“智造”企業帶來了一個新的市場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