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吻:一個西式禮儀傳播的社會文化簡史

文化傳播具有民族性、歷史性,充滿了獨特的魅力。東西文化習俗迥異,尤其是兩性關係。接吻作為一種禮儀和慣習,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事實上,人們常以親吻來表達愛情、友情、尊敬或愛護。

接吻:一個西式禮儀傳播的社會文化簡史

在生物學家和人類學家的視野裡,親吻源自嬰兒與母親間的嘴舌相暱,同時也具備嗅取荷爾蒙的原始生物意義,是一種天性的表達。作家巴金《家》二六寫道:她覺得他的接吻還在她的唇上燃燒,就是這種表達。西方文明早期發軔期,如古羅馬、古希臘文明就已經有了公開的親吻禮。

清人黃鈞宰在《金壺逸墨·洞元鏡》記載了對親吻的看法:西人謂歐洲諸國男女,不避嫌疑,親屬相逢,則握手接吻以為禮。根據歷史學家考證,法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公開行親吻禮的國家。晚清畫報在介紹意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時,如此寫道:

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屠賈員販、童兒走卒,靡不崇拜之,如偶像然。男女老少,集以萬數,握手接吻,應接不暇,積一日幾不能寸步,可見接吻禮之盛。

在西方上流社會中,親吻逐步成為一種舞會、聚會、迎賓和會見的常用儀式,具有特殊的意義,廣泛被認可。

接吻:一個西式禮儀傳播的社會文化簡史

清末白話小說《孽海花》記載: 聞得外國風俗,公使夫人一樣要見客赴會,握手接吻。在西式禮儀中,不同身份之人親吻的部位和形式也不同。一般而言:

夫妻、戀人或情人之間,宜吻唇;長輩與晚輩之間,宜吻臉或額;平輩之間,宜貼面。在公開場合,關係親密的女子之間可吻臉,男女之間可貼面,晚輩對尊長可吻額,男子對尊貴的女子可吻其手指或手背。

中國文化是相對內斂、含蓄和保守的,接吻僅僅是作為閨中之樂出現的,一度納入房中術的範疇。在中國傳統社會,除個別少數民族以外,公開接吻是極為罕見的現象。在滿族入關之前,其舊俗中實行有“抱腰接面”之禮,受到漢族禮俗及倫理觀念的影響,入關後即廢除此種蠻俗。

接吻:一個西式禮儀傳播的社會文化簡史

民國學人蘇曼殊《非夢記》道:鳳嫻此時,如石去心,覆露其柔媚之態,抱生,以己頰偎生之頰,已而力加親吻,遂與生別。香港著名歌手陳慧嫻歌詞中言:琴伴共對落霞,共進綠茶甜蜜對望;隨著浪隨浪翻滾,星與星親吻,身稍貼近對方。

因此,相對而言,在中國人的私密生活中,嗚口嗍舌、銜口吮舌自古就被看做是性交前奏、夫妻歡愛的重要環節。

立足考古資料和歷史文獻,從漢代開始,男女間接吻的形象已普遍出現在各類秘戲圖像中。唐代的傳奇小說《遊仙窟》中,將下官與十孃的調情接吻稱為輸口子,而兩唇對口,一臂枕頭則用以形容二人交歡的情形。

元代學者王實甫在《西廂記》中用“檀口搵香腮”一語,描寫書生張君瑞和崔鶯鶯私會結合的場景,含蓄地表明二人“成就了今宵歡愛”。文豪金聖嘆對此大加稱讚,批語:“作此五字,真寫盡畢也”。

接吻:一個西式禮儀傳播的社會文化簡史

當然,中國傳統的市井文化、民間文化也並非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具有隱蔽功能下的微妙張力。清代著名學者、官員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了中國接吻的的過程,繪聲繪色:

漸逼近榻,楊突起擁抱之,即與接唇狎戲

少年喜不自禁,遽揭其被,擁於懷而接唇。

以吻相接,噓氣良久,乃揮手而去。韓自是壯健如初。

雙臂抱持,如巨絙束縛,接吻噓氣,血腥貫鼻,不覺暈絕。

次日得灌救,乃蘇。

總體來說,接吻禮儀作為西學東漸的產物,其傳播具有一定的規律,與社會開化程度息息相關。自晚清以來,接吻從士大夫避諱論及的色情遊戲,逐漸演變成人人奉為談資的西洋禮節。

隨著社會風氣的進一步開放,甚至成為了時髦男女趨之若鶩的愛情遊戲。而人們對於接吻的接受,具有階段性。在西學東漸的大背景之下,接吻成為東西交融的一箇中介,顯示了文化變遷的複雜性。

接吻:一個西式禮儀傳播的社會文化簡史

參考文獻:

賈欽涵:《西方接吻文化在近代中國的受容與變遷》,《學術月刊》,2019年第6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