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撿到金屬小棍,給63萬都不賣,捐給博物館後成“網紅”文物

近年來,隨著一個又一個墓葬的出土,其中陪葬的大量文物也紛紛面世,人們在眼花繚亂的同時,也在無時無刻地感受到古人制造工藝的精美,讓人心生讚歎。其實在地底深處,埋藏著無數前人遺物,只不過世間滄海桑田,那些珍貴的古文物也不知去往何處,它們也很有可能就在我們腳下。就像那位陝西老農一樣,他沒想到自己隨手撿來的金屬小棍,竟然會有人開出63萬的高價,在他捐給博物館之後,最後還成為了“網紅”文物。

1984年12月,陝西石泉縣農民譚福全在河水中淘金時,無意間發現了一件“硬物”,他把“硬物”拿在手裡,經過反覆掂量之後,認為這應該是一個金屬小棍,但是因為其周身被泥沙包裹,他也不知道具體是個什麼東西。譚老漢本以為它是河段上游衝下來的廢棄金屬零件,但經他仔細打量之後卻發現,這個金屬小棍好像在泛著金光。

譚老漢心情有些激動,於是他馬上用河水沖洗,清洗乾淨之後,他這才看清金屬小棍的真面目:長度大約5、6釐米,首位一共有9個腹節,頭部微微拱起,簡直就像是一個昂首吐絲的蠶。先前他之所以會看到金光,是因為蠶體原本就是金色的,只不過多年的河水沖刷,使得最外面的金色薄膜已經七零八落,在太陽照射下,才顯得金光閃閃。

為了不讓別人發現,譚老漢馬上把“黃金蠶”帶回了家中,並告訴自己的妻子,一定不要說出去。然而,妻子卻是個大嘴巴,幾天之後,不但村裡的人都知道了,就連城裡的文物販子也聽說了此事。一天下午,一個文物販子來到了譚老漢家中,直接開出了63萬的天價收購這件寶貝。譚老漢一聽,知道這“黃金蠶”似乎沒那麼簡單,於是便拒絕了他。

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譚老漢擔心“黃金蠶”在自己手中的時間越長,越容易招惦記,於是在第二天便趕往當地的博物館,將“黃金蠶”上交國家。經過博物館有關專家鑑定,“黃金蠶”實乃漢代銅器,名為“鎏金銅蠶”,是國家一級文物。除此之外,“鎏金銅蠶”的背後還隱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

據《石泉縣誌》記載,由於石泉縣在古代時的養蠶業就很興盛,再加上鎏金工藝的發展,所以很多達官貴人都以“鎏金蠶”作紀念品或殉葬品。西漢時期,石泉縣生活著一對恩愛的夫妻。由於戰事吃緊,丈夫不得不去戍守邊關,而妻子就在家養蠶織布,等待丈夫歸來。幾年之後,妻子已經把當地養蠶業推至頂峰,可是她的丈夫卻戰死沙場,再也不會回來了。

漢武帝聽說之後,便派人打造了一個“鎏金銅蠶”,用來紀念這對夫妻。如今,譚老漢捐贈的鎏金銅蠶已經成為“一帶一路”的前身——古絲綢之路的見證者,使它在一夜之間便成為了“網紅”文物,而陝西省安康市也將“鎏金銅蠶”作為城市的新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