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西南春節習俗:年前四件事,蒸饃,過油,上墳,貼對子

工作之後,離家千里,再加上近些年家中的一些變故,算起來,我已經有近十個年頭,沒有在老家過春節了。

也正因如此,從前過年時的一些片段,在腦中愈發清晰,尤其是每到臨近春節的時候,更有一種難以言盡的情愫,交織在心底,想一吐為快,卻又不知從何說起。

年少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在外漂泊多年,我終於意識到,家鄉已經變為故鄉,也是我再也無法坦然面對地方了。

魯西南春節習俗:年前四件事,蒸饃,過油,上墳,貼對子

年三十

1、 漸漸消失的蒸饃

我的家鄉在魯西南一個普通的小村莊,位於魯蘇豫皖四省交界的地方,那裡一馬平川,四季分明,一年兩季,春耕秋收,祖祖輩輩的莊稼人,以務農為生,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生活。

等到金秋十月,收了玉米,種上冬小麥,就正式進入了冬閒,許多人家的男勞力,捨不得貓一冬,就收拾好行囊,外出打工,他們多以幹建築為主,有點能力的幹泥瓦工,這種在工地上叫大工,沒有一技之長的,就出苦力,搬磚塊運水泥,這種叫小工。

就這樣一直幹到臘月,三四個月的時間,幹活上緊點,也能賺個萬把塊錢,回去一家老小就能過個不錯的年了。

一般過了臘月二十,外出打工的,在外讀書的,就陸陸續續返回,這個小村莊,慢慢開始熱鬧起來,也慢慢有了年味。

在我童年的記憶裡,過了臘月二十,第一件讓我們這群小孩子意識到年要來了的事,就是蒸饃。

魯西南春節習俗:年前四件事,蒸饃,過油,上墳,貼對子

蒸饃饃

在那個年頭,對於都不太富裕的莊家戶來說,蒸饃是一件大事,也是看誰家媳婦心靈手巧的一次比拼。蒸饃的時間有早有晚,早的過了臘月二十就開始,晚的一般也不會遲於臘月二十五。一次蒸饃,要蒸一整天,一是因為量大,二是因為花樣多。

按照我們當地的說法,在正月十五之前,都不能動鍋蒸饃,也就是說,一次蒸饃,要把從大年初一到大年十五這半個月的時間裡,一家人要吃的饃蒸夠,對於人口多的家庭來說,數量可想而知。

蒸饃不僅僅單純蒸白麵饅頭,不少人家都會蒸很多花樣,比如豆包,糰子,菜包(我們那裡叫角子),花捲。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糰子。

糰子是包子的一種,外面的皮,是黃色的玉米麵,裡面的餡,是紅薯和著紅豆或者豆沙。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糰子太甜,我不喜歡吃,但每次家裡都會蒸很多很多,擺滿一床。

記得有一年,我很不解地問媽媽,糰子不好吃,能不能少蒸點,媽媽笑了笑,沒有說話。長大後我才明白,這種笑裡,更多的是一種無奈——當時條件並不好,白麵有限,蒸出的饃數量也有限,為了一家人的口糧,只好把相對便宜的玉米麵的糰子多蒸些。

魯西南春節習俗:年前四件事,蒸饃,過油,上墳,貼對子

蒸糰子

饃饃剛從鍋裡出來,熱氣騰騰,需要先晾,記得那個時候,家家戶戶的院子裡的地上,都會鋪上一張席子,上面擺滿各種各樣的饃饃。蒸得太多,沒地方放的時候,堂屋的桌子上,擺滿饃饃,再沒地方,床上鋪個新單子,上面也放滿了饃饃。

等到熱氣散盡,媽媽就會拿出洗好的塑料大口袋,不管之前是裝化肥的還是裝種子的,按照分類把饃饃一一裝進去,白麵饃裝一起,糰子裝一起,菜包裝一起……裝滿好幾口袋,紮起來放到家畜夠不到的地方,家人大半個月的口糧,就都在這裡了。

不過,這是很久之前的事了,近些年到了年關,嫌蒸饃麻煩,很多村民家裡都不蒸饃,而是去鎮上買機器做的饃,口糧是沒問題,但蒸饃的樂趣,卻幾乎見不到了。

魯西南春節習俗:年前四件事,蒸饃,過油,上墳,貼對子

蒸饃饃

2、 貼春聯和上墳

在我的印象裡,年前最忙碌的一天,是年三十,不僅大人有做不完的活,我們這些小孩子,也會被指派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在年三十當天,有三件事很重要,貼春聯,上墳,過油。

最早的時候,過了臘月二十,村裡各家各戶,都會提前買好紅紙,拿到村東頭一個長輩家裡,這是村裡唯一一位會使毛筆的長輩,在接下來的幾天裡,他會加班加點把全村人家裡貼的春聯寫出來。

後來,鎮上開始出現賣春聯的,再後來,這個長輩作古了,在整個村子裡,再也見不到手寫的春聯了。

買來的春聯,家家戶戶幾乎都是一模一樣,如今二三十年過去了,我至今還記得幾乎每家都會貼的一幅對聯——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

貼春聯,一般從年三十吃了午飯開始,這是我們小孩子們的工作,拿著麵粉調成的漿糊,把春聯一一對號入座。

為什麼說是對號入座,因為不同的地方,貼的春聯內容完全不同,比如自行車上,要貼上“一日千里”,牛圈和豬圈要貼上“六畜興旺”,堆放糧食的囤子上要貼上“五穀豐登”,壓水井上貼上“取之不盡”……衣櫃上,鏡子上,廚房的灶臺上,凡是能想到的地方,幾乎都要貼上春聯,象徵著滿堂春暉。

魯西南春節習俗:年前四件事,蒸饃,過油,上墳,貼對子

貼對聯

貼完春聯,爸爸就會趕著我們弟兄三個,去給過世的祖先上墳,這也是在我們當地,年三十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就是去祭拜祖宗。

不過這天的上墳,更多的是一種儀式感,所需的物品並不多,我們一般會拿著提前買好的黃紙,類似紙錢的功能,再拿一些零碎的鞭炮,走路到村後的太爺爺太奶奶和爺爺奶奶的祖墳那裡,在我們那裡,叫“老林”。

到了林上,在墳頭對著這個林的朝向,先畫個圈,留個口對著墳,把黃紙放進去,點燃,這個時候,弟弟就會開始放鞭炮,我們一邊燒紙,嘴裡還要一邊“願意”,就是給祖先們說話。

說辭也大同小異,一般會說,“爺爺奶奶,過年了,給你送錢來了”,“把錢收好,想吃啥就買點啥,別不捨得花”……

這個時候的曠野上,鞭炮聲此起彼伏,不時能看到燃燒紙錢騰起的黑煙,那都是在給祖先上墳的後輩們。春節前的年三十,也是一年裡頭為數不多的必須要去給祖先上墳的日子。

魯西南春節習俗:年前四件事,蒸饃,過油,上墳,貼對子

放煙花

3、 過油

當我們這些小孩子在忙著貼春聯或者上墳的時候,家裡的父母,正在進行一件大事——過油。

過油,指的是炸丸子,炸海參底子,炸焦葉子,炸雞,炸整魚,炸帶魚……在我看來,過油是一年當中最大的一件大事,因為只有在那個時候,我們這些饞了一年的小孩子,才可以大飽口福。

過油的時候,要先把一大桶油倒進一個大鐵鍋,然後再用猛火燒熱,這個時候,家人是絕對不會允許小孩子進入廚房的,因為熱油太危險,嘴饞的我們,只有圍在廚房外,眼巴巴地等。

過油最先炸的,一般是整雞和整魚,但這些是小孩子不能碰的,要留著過年的時候招待客人用,我們最期盼的是海參底子,焦葉子和帶魚。

海參底子和海參一點關係都沒有,就是切成絲的豬肉,外面裹一層面粉,在油裡炸一下,撈出來吃的時候,一口咬下去,肉香四溢,滿口流油,這對於一年到頭很少吃到肉的我們來說,確實是一件幸福爆棚的事。

帶魚也是家家戶戶都會炸的,因為帶魚便宜,切成一段一段的帶魚,裹著麵粉在油裡炸熟之後,撈出來控油,還在熱的燙手的時候,我們就會忍不住捏一塊放到嘴裡,還是太饞了。

但炸帶魚和海參底子,家人也不會讓我們敞開肚子吃,因為條件有限,肉和魚不會買太多,這些也是要防著萬一哪天待客的時候,雞和魚沒有了,可以頂替做一樣菜。

只有丸子和焦葉子,我們可以隨便吃,因為這些都是用面做的,炸的數量也多。

魯西南春節習俗:年前四件事,蒸饃,過油,上墳,貼對子

焦葉子

丸子一般是用白麵和胡蘿蔔攪在一起做的,焦葉子則是一種純粹的麵食,小方片狀或者三角形,上面沾著芝麻,酥酥的,脆脆的,咬一口,嘎嘣響,滿嘴香。

過完油,媽媽會把雞,魚和肉放到碗裡,鎖到櫃子裡,不僅是防著家畜,也是防著我們這些饞嘴偷吃的小鬼,而丸子,海參底子和焦葉子,則會放到一個竹籃子裡,掛到牆上。

這是我們小時候最好的零食,當有小夥伴來叫我們去玩耍的時候,我都會先跑到竹籃子那裡,隨手抓上一把丸子,或者拿幾片焦葉子,興致勃勃地玩大半天。有時候瘋玩累了,回到家之後,也會跑過去捏幾個丸子或者海參底子來充飢。

魯西南春節習俗:年前四件事,蒸饃,過油,上墳,貼對子

炸丸子

近些年,春節我不常回家,再也沒有見過過油的場面,有次聊起天來,我問在老家的姐姐,“現在還會過油嗎?”

“以前過油是因為過了年沒有賣東西的,年前買的東西怕放壞,就過油炸了放得久,現在過了年啥都有賣的,過油的也少了”,姐姐說。

我聽了心裡有些失落,到了如今的年紀,不再貪戀那一口吃的東西,而更多貪戀的,是那份美好的回憶。

轉眼多年過去了,在魯西南這個普通的小村莊裡,過年的習俗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蒸饃的少了,過油的少了,只有貼春聯和上墳,還在一年一年地延續著,一個象徵著對祖先的懷念,一個寓意著對未來的期盼,在年味越來越淡的今天,這或許是我唯一值得留戀的回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