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證明毛主席的詩詞究竟比李白還要高?

<code>憶秦娥- 簫聲咽(李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憶秦娥-婁山關(毛澤東)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憶秦娥-寒風闕(佚名)
正悽切,雨花濺落寒風闕。寒風闕,舊影如水,紛紛湮滅。
心中憂愁誰能解,寒風驟雨燻明月。晦明月,思念當空,幾聲音咽。/<code>

中華詩詞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長河中的一朵瑰麗浪花,寄託了古人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的豐富情感,完美實現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塊精神土壤的連接。

今天我們就憶秦娥這首詞牌名來分析古典詩詞和近代風詩詞的優點,從中追溯古代詩歌的優點。以古鑑今,從中獲取今天詩詞文化應當吸取那些經驗?

首先,讓我們解讀偉大領袖毛主席和詩仙李白兩首憶秦娥當中的含義和思想藝術。

怎麼證明毛主席的詩詞究竟比李白還要高?

毛澤東主席與女同志交流

譯文(婁山關):

凜冽的西風正猛烈地吹著,大雁鳴霜,曉月當空。曉月當空,馬蹄聲零碎而又紛雜,軍號聲聲沉鬱低迴。

不要說群山起伏像鐵般難以逾越,而今讓我們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陽光華赤如血。


怎麼證明毛主席的詩詞究竟比李白還要高?

給毛主席送花後激動的女青年

賞析:

這首《憶秦娥·婁山關》是毛澤東在婁山關戰役勝利之後所寫,最早發表於《詩刊》1957年1月號,發表時沒有標明寫作時間。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毛澤東詩詞》時,將寫作時間標明為“一九三五年二月”。這首詞上闋寫的是紅軍向婁山關進軍的途中,下闋寫的是婁山關戰役勝利之後的景象。

  這首詞以“西風烈”三字起筆,氣勢如虹。在蒼茫的雲貴高原,時常有大風吹過。會值清晨,詩人置身此地,首先感覺的就是無處不在的西風。毛澤東在形容西風的時候,用了一個“烈”字。此處這個“烈”字通“颲”字,《說文解字》中釋道:“烈,火猛也”;“颲,烈風也”。颲、烈,二字同源。毛澤東拿本意形容火猛的“烈”字來形容西風,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西風的闊大和威猛,像熊熊大火燎原而至,成功地烘托出蒼茫甚至有點悲涼的氛圍和基調來。

  第二句是“長空雁叫霜晨月”。在遼闊的高原上,秋風如此之大,任何聲音都可以傳得清晰悠遠,尤其是聲聲感發人思的雁聲。循著雁叫之聲,詩人抬頭望去,只見霜降四野,月照八荒。“霜晨月”三字,簡潔扼要地寫出了月色下的情景和氛圍。“霜晨月”,既可按照字面意思解釋為在下了霜的早晨看到了高空的月亮,但如果理解為晨月之光皓潔如霜,亦未嘗不可。意境渾然,思致動人。

  緊接著,按照詞牌要求,詩人疊韻而繼用“霜晨月”。如果說前面的“霜晨月”寫的是皓月當空,霜降晨曙的話,第二個“霜晨月”寫的應該是月光瀉地的意境了。順應著這個疊韻效果,很自然地從天上轉到地上,從而自然地引出了“馬蹄聲碎,喇叭聲咽”,以此來收結上片,深得作詩“不煩繩削而自合”(黃庭堅《與王觀復書》)之妙。

  上闋這四句寫景,實則非自然之景,實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國維所說的“景中有我”,實在是寫情中之景,以表達景中之情,寫作者之所感所想。所以,這裡的景物描寫其實不過是作者的真實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當時的心情投射在周圍景物時所看到的事物。正因為寒冷,才覺得西風烈,正因為路難行,才覺得霜重;正因為心情沉鬱,才聽得雁叫悽苦,馬蹄聲碎,喇叭聲咽。而這也正是紅軍當時冬夜行軍的真實寫照。上闋的整體色調的灰暗的,天色未亮,悽風冷月,行軍困苦,可謂沒有一點亮色。上闋確定的基調是陰沉抑鬱的,一句“馬蹄聲碎,喇叭聲咽”讓人變得心情沉鬱。

  下闋上來起始二句,一片的淒厲悲壯,豪氣突升,一筆宕開,並不寫攻佔婁山關激烈的戰鬥,而是指明即便關山漫漫,長路艱險,但已定下從頭做起。照一般的章法寫來,下闋可以寫人之困頓,路之艱難,以抒行軍艱難之慨,進而深化這種基調,寫成一首寫長征路難的抒情之作。但作者沒有如此,而是筆鋒一轉,橫空出世,全詞的調子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下闋的開頭,雖然語調比較舒緩了,但“真如鐵”三字,突出了奪取這座雄關的艱辛——作者通過“鐵”這一物象的堅硬、沉重,藝術地把“艱辛”具體化、形象化,這是很精巧的構想,“真如鐵”這個“鐵”字用得極妙,讓人有超現實之感。因而已被廣泛傳誦,成為佳句。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卻又展露出藐視艱辛的豪邁情懷。“雄關漫道真如鐵”這個句子的內涵極為豐富。

  “而今邁步從頭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邁步”就是舉大步,經過戰鬥,“雄關”而今已變成通途。“從頭越”這三個字凝結了多少內心的奮發突破之情。這支革命隊伍跨越雄關,踏平險阻的堅強決心和無畏勇氣就出來了。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氣以及對獲勝的信心。詩人感到即便過去遭過一些失敗,但可以“從頭越”。

  詞以“蒼山如海,殘陽如血”這兩個景句來收筆,極有情味。前一句寫山。“蒼山”即青山。既寫出了山的顏色,也隱約流露出作者的喜悅。“如海”是說山巒起伏不盡,就像碧波萬頃的大海。不僅展現了壯闊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處眺望,一股雄壯的氣概縈繞於句中。後一句寫夕陽。“如血”是說夕陽像鮮血那樣殷紅。它點出了紅軍勝利越關的具體時間,還使人通過這一壯麗的圖景聯想到紅軍義無反顧、不怕犧牲的偉大精神。這也是對詞的前闋及後闋首句中“真如鐵”所蘊含內涵的回應。這兩個色彩鮮明的比喻句既描繪了景物,又飽含著感情。寫的是黃昏景象,從凌晨寫到黃昏,乍看跳躍起伏,前後不太連貫,但作者正是利用了這種時空上的錯位,描寫了這樣的一幅景象:天亮復天暝,紅軍經過一夜又一天的急行軍,早已過了險峻的關口,擊敗敵人,佔領了婁山關,把困難和艱險拋到了身後。一天激戰後,遍地硝煙,血流成河,英勇的紅軍戰士倒在了戰場上,他們的鮮血染紅了婁山關的崇山峻嶺,而紅軍的旗幟在烈烈西風中飄揚,在夕陽中顯得格外地鮮紅。


怎麼證明毛主席的詩詞究竟比李白還要高?

偉大領袖毛主席

  此時詩人佇立於婁山關之巔遙看遠處連綿起伏的山脈莽莽蒼蒼,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黃昏的夕陽漸漸落下,剩餘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紅了天際。畫卷之美正符合蒼涼沉雄的大寫意之境界,而這種大寫意之境界正是漢風眾美之中一類。李白《憶秦娥》有“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近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曰:“寥寥八字,遂關千年登臨口。”而毛澤東這最後二行博大蒼茫之氣與李白有同氣相呼應之感,同時毛澤東這二行還更多一些英雄之氣與壯麗之氣。

  綜觀全詞,上闋寫景,下闋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體,水乳交融。而且其結構的獨特之處還在於上闋沉鬱,下闋激昂,上闋取冷色調,下闋取暖色調,色彩對比強烈,感情對比亦同樣強烈,上下闋的強烈對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樂觀主義精神和作為一代偉大指揮若定的氣魄。通篇只有四十六個字,篇幅雖短,但雄奇悲壯,氣勢如虹,寥寥數筆,“份量”很重,像一幅出自大師手筆的簡筆畫,筆簡而意無窮,勾勒出一幅雄渾壯闊的冬夜行軍圖,表現了作者面對失利和困難從容不迫的氣度和胸懷。


怎麼證明毛主席的詩詞究竟比李白還要高?

李白畫像

譯文(簫聲咽):

玉簫的聲音悲涼嗚咽,秦娥從夢中驚醒時,秦家的樓上正掛著一弦明月。秦家樓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橋邊青青的柳色,都印染著灞陵橋上的悽愴離別。

遙望樂遊原上冷落淒涼的秋日佳節,通往咸陽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斷絕。西風輕拂著夕陽的光照,眼前只是漢朝留下的墳墓和宮闕


怎麼證明毛主席的詩詞究竟比李白還要高?

《妖貓傳》中演員飾演的李白

賞析:

這是被黃升稱為“百代詞曲之祖”的李白兩首著名詞作之一。然而,如同《菩薩蠻》的著作權千古之下一直爭執不休一樣,《憶秦娥》是否真為李白所作也是有爭議的。

此詞歸於李白名下並廣泛流傳,至少始於北宋後期。北宋詞人李之儀有《憶秦娥·用太白韻》,詞雲:“清溪咽,霜風洗出山頭月。山頭月。迎得雲歸,還送雲別。 不知今是何時節,凌歊望斷音塵絕。音塵絕,帆來帆去,天際雙闕。”此詞每一韻腳均與李白詞相同。生活於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邵伯溫之子邵博所著《邵氏聞見後錄》卷十九則全文記錄了此詞,且日:“李太白詞也。予嘗秋日餞客咸陽寶釵樓上,漢諸陵在晚照中,有歌此詞者,一坐悽然而罷。”這是今天可以見到的關於這首詞的最早記載。此時上距太白之死已近四百年,且不載於古本《太白集》中。明人胡應麟曰:“詳其意調,絕類溫方城(溫庭筠)輩,蓋晚唐人詞,嫁名太白。”

《憶秦娥》一詞,唐崔令欽《教坊記》中不載,今本敦煌詞及其他唐人詞中均不載,最早的同調之作見於馮延巳之《陽春集》,但韻律迥異,北宋賀鑄亦有同調之作,押平聲韻。但李之儀和作的發現,黃升稱其為“百代詞曲之祖”,顯然反映了宋人對此詞著作權歸屬的一般見解。”況且,今本李白集中類似的作品仍時有可見。如《三五七言》一詩:“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此乃仿效隋詩人釋慧英之作《一三五七九言詩》而來,所不同的是將一、一、三、三、五、五、七、七、九、九”的句式變為“三五七”言的句式。)故關於此詞的歸屬,只可仍繫於李白名下,作任何變更,甚至言其為宋人之作,顯然是證據不足的。

關於此詞的主旨,俞陛雲有一段精闢的見解,他說:“此詞自抒積感,借閨怨以寫之。因其在秦地,即以秦女簫聲為喻。”顯然說得很中肯。

詞的開頭即設置了一個悽清悲涼的氛圍:“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作者一生據說曾三度入長安,於此很可能曾有一段愛情經歷。詞之開頭以幽咽的簫聲如泣似訴地傾吐出閨中女子的哀怨之情。簫乃竹製管樂器,有單管與排簫的區別。晉戴凱之《竹譜》曰:“簫笙之選,有聲四方,質清氣亮,眾管莫伉。”“質清氣亮”之簫卻發出幽咽之聲。李白三次入長安,是他政治生涯中最為重要的經歷,而最終是以失敗告終的。這一陰影,也蒙在他的愛情生活上。“秦娥夢斷秦樓月”一句用簫史、弄玉的典故。弄玉乃秦穆公之女,從幼酷愛吹簫,後與善吹簫之仙人簫史結婚。簫史教之吹簫作鳳鳴之聲,能以簫聲招引鳳凰。幾年後隨鳳凰仙去。詞中“秦娥”即秦女,長安是古秦地,故此處秦娥泛指長安女子。夢斷,即夢醒。詞中不寫自己如何思念這位秦女,而設想這位女性夢醒之後,仰望樓頭明月,聆聽著嗚咽的簫聲,為自己的形單影隻的孤寂生活而悵惘。這兩句的表現手法,與後來的詞人柳永《八聲甘州》中“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幾句相彷彿。“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句中,“秦樓月”三字與上句末三字重複。在結構上起過渡作用,在格律上起連鎖作用。秦女此際望著樓頭月色思念的是與親人分別的情景。霸陵,漢文帝劉恆之墓。霸陵附近有霸橋,是送別之所。據《三輔黃圖》載:“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見柳色而思親人。這是心理學上的一種特殊情況,即記憶與空間的聯繫。“睹物生情”,昔日曾折柳枝贈別親人,如今柳條一年年綠了,卻依然不見親人歸來。在詩人李白眼中,柳是通曉人性的。他之題勞勞亭之詩即雲:“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霸陵之柳,秦樓之月,交相映襯,使傷懷之情更為慘淡深遠。

換頭句仍扣住“傷別”之情展開,只是懷人的地點已從送別之所霸陵而轉到長安城東南的樂遊原。樂遊原亦稱樂遊苑,據《長安志》載:樂遊原在萬年縣南八里。又據《雍錄》載:“唐曲江本秦隑州,至漢為宣帝樂遊廟,亦名樂遊苑,亦名樂遊原。基地最高,四望寬敞,……長安中,太平公主於原上置亭遊賞,後賜寧、申、岐、薛四王,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京城士女鹹即此祓禊、帟幕雲布,車馬填塞,詞人樂飲賦詩。”“樂遊原上清秋節”,顯然寫的是九月九日重陽佳節,按往年的習慣應當登高遊賞,而且樂遊園為長安最高處,又地處長安城內昇平坊,自是重陽登高的地方。據宋人呂大臨《長安圖》載,皇城之南三十六坊,縱各三百五十步,在樂遊園上可以俯視曲江,甚至聽得見江上的歌聲。唐人詩中也多有詠登臨此原之作。老李杜如此,小李杜亦然。李商隱詩中“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便是登樂遊園而作。然而李白詞中的樂遊園前,出現的僅是音塵斷絕的一條咸陽古道。這一條人來人往的古道,卻隔絕了親人的音訊,使思婦登上此臺雖望眼欲穿卻一無所得。出現在她視野中的只是“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陵闕”,指古代帝王陵墓前的一種建築物,彷彿皇宮兩邊的門樓。通過這一淒涼蕭瑟的景象,抒發了閨婦心中悽苦寂寞的情愫。如俞陛雲所言,“一代帝王,結局不過如是,則一身之傷離感舊,洵命之衰耳。”

如果這首詞僅作一首閨怨相思詞來理解,就太貶低其價值了,謂其乃“百代詞曲之祖”也就不配了。這首詞的妙處如王國維所說,它“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後世唯範文正(仲淹)之《漁家傲》、夏英公之《喜遷鶯》,差足繼武,然氣象已不逮矣。”長安在唐以前曾先後做過秦漢兩代的都城。詞之上片以秦樓之月和漢帝之陵(霸陵)相比照。下片中更點出長安為秦都是古名--咸陽,顯然詞人設置的這一大氣象、大氛圍不僅僅為思婦懷人而設,也是腐朽沒落的唐王朝衰敗的寫照。李白生活的時代,唐王朝盛極而衰,尤其是他北上幽薊及三入長安之後,他對唐王朝的必然殞落有著清醒的認識。“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北風行》)“日慘慘兮雲暝暝,猩猩啼兮鬼嘯雨。我縱言之將何補?皇穹恐不照餘之忠誠。”“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或雲:堯幽囚,舜野死。九疑聯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慟哭兮遠望,見蒼梧之深山。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顯然,李白詩中已籠罩著一種危機感,他已預感到安史之亂將要到來,這與此詞下闕所描繪的衰瑟景象是完全一致的。有人認為,此詞只會寫於中晚唐時期(雖然這種可能不能完全排除),讀了李白的這些詩作後,這種論據顯然是貧乏的。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八字,浦江清先生有一說,他說:“夫西風乃一年之將盡,殘照是一日之將盡,以流光消逝之感,與帝業空虛人生事功的渺小,種種反省,交織成悲壯的情緒。”(《詞的講解》)唐圭璋師謂:“'西風’八字,只寫境界,興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氣魄之雄偉,實冠今古。”

怎麼證明毛主席的詩詞究竟比李白還要高?

詩仙李白(圖片源於網絡,詳細見水印)

關於此詞的解釋,見仁見智,其原因正在於其託興深遠。一首貌似閨怨懷人之作卻寄託著家國興亡之感。司馬遷評論《離騷》時曾說:“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顯然這首詞也具備這樣的特點,也是中國詞史上“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的名篇傑構,說它是“百代詞曲之祖”是並不為過的。


以上關於毛澤東和李白的兩首《憶秦娥》賞析介紹於此,兩首詞句各有千秋難分伯仲。個人淺見,在李白的《簫聲咽》中情感的表達和意境的刻畫更為細膩和深刻;而毛主席的《婁山關》則氣勢更加雄壯,不拘泥於遣詞造句、引經據典,以稍顯樸素的話語構造出了宏大的場面。

下面是我的一位朋友在反覆欣賞《簫聲咽》和《婁山關》有感而發填下的一首詞,他希望得到各位網友的指點和批評,由我來轉呈給各位網友。

先將《憶秦娥-寒風闕》抄錄如下:

正悽切,雨花濺落寒風闕。寒風闕,舊影如水,紛紛湮滅。

心中憂愁誰能解,寒風驟雨燻明月。晦明月,思念當空,幾聲音咽。

請各位網友不吝賜之,感激不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