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從深度分銷走向立體連接


零售:從深度分銷走向立體連接


零售:從深度分銷走向立體連接

前幾年,很多人說傳統企業的未來在互聯網。這句話容易被人誤解。

  截至目前,傳統營銷托起了千億品牌,平臺電商托起了百億品牌(著名淘品牌三隻松鼠2019年12月剛過百億);社交電商只不過托起了十億品牌。

  早期的淘寶,傳統企業隔岸觀火。2012年天貓成立,傳統企業紛紛入局。但是,有多少傳統企業靠電商成長起來了?百億、十億、幾億的銷量能挽救傳統企業千億、百億規模的銷量?

  進入互聯網時代後,無論電商、新零售、B2B,都是平臺商立場。平臺電商的特點是:平臺規模巨大,商戶嚴重碎片化。碎片化最符合平臺的利益。面對巨大規模的平臺,無論多麼大的品牌商都是渺小的。

零售:從深度分銷走向立體連接

無論如何,電商不是傳統企業的主戰場。

  電商的力量,不在於規模,而在於快速發展形成的勢能。但是,當電商發展速度放慢時,勢能會回到傳統企業。

  美國哈佛教授麥克奈爾提出“零售商業輪轉假說”。新型商業機構初期都是“三低”(低地位、低毛利、低價格),如果成功,就會改善設施,提供更多服務。如此,就會增加費用,強制提高價格,結果都會與它所替代的商業機構一樣,成為“三高”(高地位、高毛利、高價格),直至新的商業機構出現。

  傳統零售如此,電商也是如此。看一看電商發展的軌跡:第一步,邊緣崛起。從C2C起步,商戶低門檻進入,形成紅利;第二步,主流進場,紅利消失,流量費劇增。

  不是品牌商不想在電商持續擴大規模,而是單一維度的商業體系,“零售商業輪轉假說”在電商上仍然靈驗。阿里如此,社交電商(微商)、拼多多的拼團、直播,都是如此。但是,電商平臺的持續創新給人一種假象:似乎只要做的平臺足夠多,銷量規模總會足夠大。

  只要是單一維度的商業體系,都符合“零售商業輪轉假說”。傳統零售是線下單一維度,社交電商是社群單一維度,電商是網絡單一維度。

  進入互聯網時代,傳統企業被互聯網節奏“帶壞”了,結果就是:不跟進不行,畢竟平臺有那麼大的流量;跟進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因為平臺那點銷量對於創新企業來說,也許滿心歡喜,對於巨頭則是隻夠“塞牙縫”,聊勝於無。


立體連接,如此重要!

  只要是單一維度的商業體系,都符合“零售商業輪轉假說”。傳統零售是線下單一維度,社交電商是社群單一維度,電商是網絡單一維度。

  互聯網時代,傳統企業的出路何在?傳統渠道存量雖大但增長緩慢,電商、社交電商、直播等天花板太低。現在,電商和社交電商的問題,就是一個線上渠道而已,流量嚴重依賴平臺。

  傳統企業的根本出路,仍然是利用固有的線下資源優勢,打通線上線下,利用互聯網工具,把傳統的優勢發揮至極致。

  怎麼才能做到呢?不得不提施煒老師在其著作《連接》中提出的一個概念:三度空間,三位一體。施煒老師提出,商業有三個環節:認知,交易,關係。這是目前為止,對商業最簡潔的描述,也是最方便的分析框架。

  認知是信息流,比如大眾媒體傳播、口碑傳播等;交易是商流,可以表現在線下,也可以在社群或網絡;關係是信任背書,關係可以在線下,也可以在社群。

  農業社會,認知源於熟人的口碑。關係即認知,認知即交易。這是農業社會的認知、交易、關係三位一體。

  工業社會,商業有兩度空間,即大眾媒體和渠道。認知(信息流)主要來自於大眾媒體傳播(如央視廣告),所以,認知與交易發生分離;商流在線下渠道和零售終端。

  互聯網社會,大眾媒體式微,線下、社群和網絡都可以是信息流,也可以是商流(交易),更可以建立交互關係。這就是互聯網時代跨越三度空間的三位一體。

  立體連接,不是單純的線下,也不是單純的電商、社交電商,而是連接三度空間,建立新型營銷體系,並足以支撐一個超大型企業。

  目前的互聯網商業體系,社交電商依託社群空間,利用了單維空間。電商依託網絡空間,同樣只是利用了單維空間。倒是拼多多利用了社群和網絡兩維空間,社區團購利用了三度空間。

  單一維度的商業模式一定迅速達到流量頂峰,然後流量枯竭。傳統渠道如此,電商如此,社交電商如此,直播很快也會如此。

  立體連接,才能創造生生不息的流量。


立體連接,線下是“基本盤”

  社交電商,當流量枯竭時,首先想到的是搞線下體驗。所以,現在社交電商的標配是:IP+社群+體驗。線下的重要性再次體現出來了。

  立體連接,打通三度空間,不是純粹的技術連接,而是“人+技術”的連接。所以,立體連接有兩個關鍵點:一是人際關係;二是社群。人是連接主體,社群是連接工具。

  傳統線下渠道,一個縣有一個或數個代理商(小區域代理,或分渠道代理,一個縣會有多個代理商),每個代理商有多名員工,數百名乃至上千名有“強關係”的門店。這就是立體連接的“基本盤”。

  鑑於社群已經成為成年人的標配,只要有足夠數量強關係的“基本盤”,立體連接也就有了“基本盤”。

  相比社交電商的線下體驗,傳統渠道的“基本盤”更穩固。因為強關係的形成,時間是最重要的成本。傳統企業的優勢,就在於渠道多年耕耘形成的強關係。


關係,價值無比

  關係在中國商業中的作用,在農耕文明時代很重要,在工業文明時代曾為不少人詬病,在互聯網時代又極其重要了。

  認知、交易,這是西方商業的兩個基本環節。但是,在中國則是認知、交易和關係。這是中國農耕社會的基本社會特點,與歐洲商業文明有所不同。歐美營銷雖然也講CRM,但此關係非彼關係。

  關係在中國商業中的作用,在農耕文明時代很重要,在工業文明時代曾為不少人詬病,在互聯網時代又極其重要了。

  中國渠道,與其說是商流,不如說是人鏈。美國渠道是第三方化的,渠道是組織與組織之間的交易關係。中國渠道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深度分銷就是品牌商深度介入渠道,把客情關係一直做到終端。

  同樣,由於中國600多萬家小店處於社區,店主與社區居民生活半徑與商業半徑重疊,有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因此,品牌商與終端的客情,才能通過終端與用戶的客情轉化為銷量。

  中國有8000萬營銷人,超過世界發達國家營銷人員的總和。8000萬營銷人組成的渠道人鏈,在渠道碎片化的中國市場實現了渠道高覆蓋。

  人鏈,就是關係鏈。關係鏈,就是生人變熟人,熟人變熟客。

  關係的商業價值,在平臺電商中不那麼重要,在社交電商中比較重要,在立體連接中,則是底層邏輯。

  農業社會認知的信息源,就是關係(口碑);工業時代,大眾媒體成為主流信息源,但在中國傳統渠道,關係仍然很重要,所以,沒有客情,渠道等於零;互聯網時代,客情關係的價值被社群放大。

  立體連接,確實需要一個具有強關係的“基本盤”,這個“基本盤”對於傳統企業就是傳統渠道。最近服務一些企業做立體連接時,還要回過頭補深度分銷的課,因為線下“基本盤”不穩,立體連接的架構也無法搭建。


立體連接,社群是放大器

  社群是成人的標配,是人際關係在互聯網的擴大和延伸。有了線下強關係“基本盤”,就意味著有了社群“基本盤”,剩下的就是怎麼利用社群價值的問題。

  社群有三大價值:社交、傳播、交易。沒有社交建立強關係,傳播和交易的商業價值就是無本之源。社群的商業價值遵循以下原則:強社交,中傳播,弱交易。

  社群在立體連接中的價值:一是高頻交互的工具。雖然線下體驗和交互能夠建立強關係,但畢竟社群的交互頻率更高;二是社群只要有交互,就有商業傳播價值。社群傳播,內容是關鍵,要避免走微商的覆轍,避免過度商業化。

  社群作為傳播工具,必須有線下強關係作支撐,還要有足夠的傳播密度,沒有密度就沒有商業價值。所以,沒有線下“基本盤”,社群就很難形成商業價值。

  有密度的傳播才有商業價值,傳播密度來源於發起傳播的“基本盤”,以及內容的裂變性。有傳播密度,就有可能傳播引爆,只要傳播引爆,內容就會溢出進入網絡空間。


立體連接,最佳匹配

  線下、社群和網絡三度空間,每個空間都可以實現認知、交易、關係三大功能。於是,如何在三度空間實現三位一體,就需要形成最佳匹配。

  只有實現最佳匹配,才能帶來流量成本的下降。比如,關係在線下,認知在社群,交易在網絡。這就是一種最佳匹配。最佳匹配,才能做到流量最大化,流量成本儘可能低。單一維度的商業模式之所以流量成本快速上升,就是無法實現最佳匹配。

  立體連接,就是認知、交易和關係發生在三度空間,並分別利用各個空間的優勢。

  線下有三大優勢:一是建立強關係,二是交易與交付一體化;三是可以通過嘗試體驗形成強認知。

  社群有兩大優勢:一是建立強關係,二是強交互進而強認知。相對而言,交易是其弱項。

  網絡有兩大優勢:一是強傳播(認知),二是便利交易。其弱項是難以建立強關係。

  通過立體連接,形成三位一體,就可以充分利用三度空間的各自優勢,實現營銷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比如,通過線下建立強關係,形成信任背書;通過社群高頻交互,形成品牌認知;通過網絡(比如小程序)形成交易;通過第三方物流實現快速交付。

  在三度空間實現三位一體,最大的優勢就是沒有流量枯竭的問題,以及流量成本快速上升的問題。


立體連接,打通B端C端

  通過線下建立強關係,形成信任背書;通過社群高頻交互,形成品牌認知;通過網絡(比如小程序)形成交易;通過第三方物流實現快速交付。

  深度分銷,是渠道端(B端)的深度。電商,是直通C端。

  存量在B端,增量在C端;B端有規模,C端有速度;C端有勢能,B端能穩定。

  電商的優勢在C端,但電商的天花板也在C端。

  立體連接,打通B端C端,實現BC一體化經營。BC一體化,比深度分銷的深度更深。

  B端連接,表現為渠道社群化及渠道數字化。B端連接是品牌商與渠道的“線下+社群”雙重連接,渠道社群化。立體連接的基礎是強大的線下渠道。多數行業銷量的主戰場是傳統渠道,渠道除了要有資源投入外,更需要時間持續積累。所以,渠道是中國營銷最重要的資源之一。

  中國的渠道是多層級的,所以才有深度分銷。快消品領域,中國渠道持續優化的空間極小,但藉助社群工具,藉助SaaS系統,藉助AI工具,可以建立更高效的深度分銷系統,即渠道數字化。

  C端連接是零售店與社區用戶的“線下+社群”的雙重連接。店主與社區用戶,既是熟人,也是熟客,即使沒有互聯網,也有線下強關係。C端連接,不過順手之勞。三隻松鼠的線下聯盟小店,採取雙IP策略,就是因為店主作為IP,有更強的連接用戶能力。

  “線下+社群”雙重連接,因為有線下強關係,也有社群強互動,紐帶關係會強化。


打透點,覆蓋面

  C端連接是零售店與社區用戶的“線下+社群”的雙重連接。

  立體連接只是一個商業模式的思維邏輯,正如深度分銷一樣。正是“深度分銷八步法”,把商業邏輯變成了操作系統,從而能夠面向快消品營銷人推廣。

  方剛老師說,立體連接,線下做好一個店,線上做好一個縣。這是很重要的立體連接的操作思維。

  打透一個店,就是通過一個線下門店,實現線下、社群和網絡的立體連接,強化用戶關係,實現BC一體化運營。

  線上打透一個縣,則是區域引爆的運營思維。單店實現立體連接是無法引爆的,只有達到足夠的密度,才能引爆。

  傳播邏輯告訴我們:密度即認知,密度即品牌。利用大眾媒體傳播打造品牌,需要持續不斷地傳播,形成傳播密度;IP打造雖然是自傳播為主,但同樣需要傳播密度。

  在互聯網營銷中,打造IP或品牌,傳播密度比精準更重要。互聯網時代,媒體是碎片化的,怎麼才能形成傳播密度呢?IP自傳播引爆,已經有不少案例,但基本沒有可複製性。品牌商需要可控制的傳播,而且是要有密度的傳播。

  傳播密度從何而來?密度=傳播寬度×裂變速度×重複次數。

  所以,新營銷專家方剛老師提出一個很重要的操作思路:線下做好一個店,線上做好一個縣。只要能夠在一個縣形成高密度傳播,就能夠擴大區域做高密度傳播。


為什麼叫立體連接?

  傳播密度從何而來?密度=傳播寬度×裂變速度×重複次數。

  深度分銷之後,怎麼命名一個像市場下沉、深度分銷這樣為廣大營銷人接受、引領一個時代的營銷操作模式?我相繼用過三維驅動、全網營銷、鏈接營銷、BC運營一體化,都不滿意。最近與施煒老師等眾多營銷專家溝通,覺得施煒老師提出的“立體連接”更合適。

  首先,現在確實進入了一個連接的時代。連接是最能反映時代特徵的一個詞。

  其次,深度分銷之深度是單維度語境,立體連接是多維度語境闡述。連接三度空間,恰恰就是多維度的。

  再次,傳統營銷和電商的共同困境,就是在單一維度容易導致流量枯竭,成本上升。因此,立體連接不僅是傳統營銷的突破方向,也是電商的突破方向。

  最後,只有通過立體連接打通三度空間,才能在互聯網時代誕生快消品領域的超級巨頭。

  2003年之前,深度分銷的概念已經被提出來。2003年開始,《銷售與市場》組織專家撰寫了大量文章,也及時總結了大量案例,把深度分銷打造成一個時代的營銷操作體系。

  這一次,施煒老師等專家們提出了立體連接的概念,《銷售與市場》將組織專家們持續探討,並及時解讀成功案例。

  (作者:劉春雄,《銷售與市場》高級研究員,鄭州大學管理工程學院副教授)


零售:從深度分銷走向立體連接


零售:從深度分銷走向立體連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