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遇見“成見”這座大山嗎?


你曾遇見“成見”這座大山嗎?


曾經,自己一度以為別人對我有各種看法,是基於他們自己的判斷,基於他們不理解我,不瞭解我。因此受到困擾,並且難受,看到一座座“成見”的大山在,常常想著怎麼破除他。

從小作為一個內向的小朋友,好像就是大眾不認可的。他們認為小孩子應該活潑。小時候我在想,我喜歡各色各樣的他們,為什麼他們不喜歡這樣的我。而且本質上,每個人都是多面的,更多的時候我好像是內向的,但在特定的環境以及和親近的人,也可以是活潑的。

只是,更多的時候,自己喜歡做那個安靜的自己。安靜對於我來說是快樂的,是自在的。

你曾遇見“成見”這座大山嗎?


長大後,參與成人的世界,常常因為一些原因,會進入一些圈子。而自己在圈子裡是個默默無聞的人,其實內心是希望自己安安靜靜的,但有時候,一些原因需要你出來,出現,這樣就成了我的苦惱。我不想過多的和人交流,因此變得格格不入。也被人詬病,不參與事情,不出現,因此自己不想待在一些圈子,但退出,也會有詬病,比如,你那麼不合群,你不和大家一樣。

曾經,因為離開一些地方,被人告知,在圈子裡,自己被拿來討論。或是我離開的方式不對,或是在圈子的時候顯得很冷漠。

起初,自己知曉的時候,很傷心的點是,為什麼要在很多人面前討論我。從而,擔心其他人對我有不好的看法。進而,恐懼別人會有一個對我固定不好的認知。而我若是想獲得他們的認可,需要首先破除他們的印象,這讓我感覺很困難,很難受。

後來,漸漸意識到,別人也並未那麼在意不熟悉的人,誠然,第一印象一般很堅固,但花些精力是會去改善的。只是自己並不願意去付出那個精力而已,也並未相信自己和相信他人。

曾經自己做的不好,以不好的形式離開的行為,給人冷漠的感覺,是事實。只因自己認為我的內在並不是冷漠、沒有不好這份自我認識在,就不願意接納自己行為所帶來的他人認識偏頗。

這麼看來,以行為、語言判斷別人,是會出現偏頗的。明理的人,不會以此為判斷標準,會慢慢的感受,是自己放大了別人的那份認知,是自己強求了自我的完美,不願接納那個有缺陷的自己,才會那麼的注重別人的眼光,去追逐別人眼光中那個完美自己的假象。

你曾遇見“成見”這座大山嗎?


因此,開始意識到,“成見”也許並不是那樣。

別人說,你是這樣的,我們之所以難過,是不認為自己是這樣的,不接受是這樣的。但在一個個他人的聲音中,內心是懷疑了自己。因此想去抗爭,證明,自己並非所說那樣。

其實,那座“大山”可以說,是自己構建的。如實的面對自己,面對他人的時候。是的就是的,不是的就不是的。中間不存在那份疑惑與猶豫 ,正因為,連自己都沒有真實的面對接納不完美的自己,而是希望去認同他人,討好他人,以祈求別人認為我是完美的這個假象,又怎麼不會出現這種矛盾呢。

於是,成見的大山,好像不攻自破了。因為他不存在,我是什麼樣子,並不來自他人的定義,而是來自真實的自己,那個不完美,有很多缺陷的自己。

他們說:內向的人應該外向一些,要學習其他活潑的人;

以前想:為什麼,要強求我要和別人一樣;

現在想:為什麼,我不可以和別人一樣;


他們說:內向的人,交不到很多朋友,會少很多路;

以前想:為什麼要交那麼多朋友,有幾個很好的朋友夠了啊;為什麼要很多的路,不可以自己走嗎;

現在想:可以認識不同的人,也是很好的事情;而所謂的路,也許是打開了更廣闊的認識自己的路吧;順其自然就好,緣來則聚,緣去則散;


他們說:內向的人,不合群,顯得冷漠;

以前想:我並不冷漠,我沒有言語行為的表達,但內心是有關愛他人之心的,我只是想保持自己的安靜自在而已;

現在想:我是什麼樣子的,如果能保持如一,也許就沒有了冷漠,也沒有了所謂自由的桎梏,因為我就是這樣,我接受,你也認識且能感受到;


他們說:內向的人,什麼都不愛說,不愛表達,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

以前想:我實在沒想什麼,也沒什麼想表達的;

現在說:其實,我有想一些東西,也有想表達的,這是讓人感覺到,才會產生疑惑;如實面對,爭取想與表達如一吧,不讓人猜測,就不會有那麼多誤解吧


.....

你曾遇見“成見”這座大山嗎?


多少次,自己因為別人的看法以及言語,默默的哭泣,想著別人為什麼要誤解我,甚至為什麼要討論我的不好,為什麼要指責我,並且委屈的想著,自己從來不解釋,就是希望你們能夠發現我不是這樣的;如今想想,讓別人慢慢發現接納一個他們已有認知下的你,也是個要求吧。

現在我只想說,我在這裡,我正在做這個事情,我是這樣的不完美,我正在一步步打開這個不完美的真相,就行了。


生命,或由天,也或由我們的體驗,僅此一份

如實的面對

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