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陽三鄉光武廟,是東漢的皇家廟院,用的龍都是五爪的


洛陽市宜陽縣三鄉鎮,有一個漢山,漢山之巔有一座光武廟。很有意思的是原來這裡並不叫做漢山,因為建了光武廟後才叫的漢山。因為光武廟的光武指的就是東漢的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

當年綠林、赤眉打王莽,打完王莽後就開始爭江山了。最後劉秀親率大軍徹底打敗赤眉軍,收了樊崇。開啟了東漢的光武中興。而當年劉秀降赤眉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宜陽漢山腳下。

後來到了劉秀的兒子當了皇帝,也就是東漢明帝,為了彰表自己父親的功績,就在漢山之顛劉秀駐紮兵營的舊址修建了這個光武廟。所以別看廟小它可是地地道道的皇家廟院。

因光武帝建國仍然沿用“漢”的國號,故廟名曰“漢光武廟”,亦名“漢世祖廟”“劉秀廟”。其山也因此被冠以“漢山”,俗稱“大廟坡”。由三鄉通往光武廟的路徑自然也就叫“廟道”了。

這個廟還真不太好找,第一次我在導航裡搜“劉秀廟”,沒有結果,後來搜了“光武廟”才顯示位置。看來還是要抱著敬畏之心,使用“敬稱”。

光武廟雖迭經新朝舊代,但仍巋然於漢山。現在的佈局大體形成於元代,而建築風格則為明清。

去的時候,門口的匾額也不見了,看樣子是在大規模的進行整修。裡面的很多大殿都幡然一新。但是我更喜歡老的東西。所以拍照的時候專門只拍了老的物件。

大殿之前有兩座磚雕碑樓,我對碑文一向沒有太多的耐心。但是對古建築卻情有獨鍾。這兩座門樓造型優美。很有意思的是上方既雕刻有“卍字符”又雕刻有“太極圖”。充分體現了在漫長的歲月裡佛道混流。

其實也的確如此,在明清之際,光武廟一直從屬於嵩山少林寺管理,其廟宇在多次的修繕中,是在少林和尚主導下進行,諸如乾隆三十八年吳增福在《重修漢光武廟碑銘並序》的落款:“主持少林寺西廊比丘僧海龍,沙門淨府徒真樂、真禹、真寶,孫如隨、如敬、如應、如祥、如廣、如藏仝立。”等字樣,由此揭示出了釋道圖案平衡原因了。這裡雖然有違“和尚居寺,道士住廟”的規律,但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和見證釋道一家。


石碑上方的碑首,刻有二龍戲珠。

最難得的是光武廟內有四根盤龍柱,同樣為明清時候的作品,現在成為了光武廟內的鎮廟之寶。

這四根盤龍柱在“文革”之時,為了防止被破壞,當地村民將其就地掩埋,方才躲過了一劫。

在整修光武廟時,重新出土,原來的柱礎已經不見蹤影,配上了新的柱礎立在現在的大殿之前,至於位置與原來有沒有出入,已經無法證實了。

常言說“四爪為蟒,五爪為龍”,在古代五爪龍除了皇家還真不是隨便用的。光武廟這四根望柱上的盤龍都是五爪,足見這做廟在古代的分量和地位。

大殿前還真散落有柱礎石,我原以為是那四根望柱的原配之物,後來看了一下尺寸,對不上號,應該是原來某個殿的根基。

每個柱礎石的下方都雕有一個獸頭,五官清晰,自帶表情包。

路邊還散落著非常多的石碑,多是明清和民國時所立,可以窺探出當時光武廟的興旺。

有意思的是還有一塊地,專門放置石碑的碑首,一排過去,也甚是壯觀。

碑首多以龍為題材,比如此單龍做騰空起飛狀。

而更多的是雙龍戲珠。

正中寫最多的就是“皇清”,證明是大清朝留下來的。

而石碑之上也發現了散落的虎頭瓦當,虎頭憨態可掬。

再往後還有一間,磚雕小廟同樣雕刻精美。

後院還一顆古樹,掛滿了祈福人的心願。整體來說光武廟是一個有歷史有遺存的地方,希望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